○ 詹祥斌
(寧德師范學院 教育系,福建 寧德 352100)
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高校校園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宿舍文化如何更好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意義明顯的課題。
本項目以黨的十八大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精神為指導,探討“90后”大學生思想行為特征以及新時期大學生宿舍文化的內涵與構成;其次,通過對選定的省內高校走訪調研和選取文獻案例兩個渠道進行數據收集比較分析,總結利弊;第三,以寧德師范學院宿舍文化為例,分析高校宿舍文化建設與校園文化的關系,以及成效與不足。最后,在前期研究的成果的基礎上,探究科學完善地對 “90后”大學生宿舍文化建設創新模式進行構建。
普遍是獨生子女的“90后”于相對平穩的環境中長,受益于改革開放取得的成果,接受了信息時代的浸淫,追隨著全球一體化的步伐,這些因素都使得他們與傳統的中國人有很大不同,筆者認為“90后”大學生主要有以下特征:
(1)個性解放,思維活躍,價值觀多元;(2)心理發展待健全,如自信又自卑、自尊心強同時抗挫折能力弱、渴望愛又自私、以自我為中心等;(3)行為上表現為較依賴網絡,追求個性,接受新事物能力強。
“90后”在成長中得到來自多方面的關愛,因而他們自信而張揚,容易變得以自我為中心,一切都從自身出發,事情都得順著自己。另一方面,這種高強度的愛也是一種壓力,家長們都希望孩子成才,抱著不輸在起跑線上的想法,從小讓他們培訓各種技能,在應試教育中經受著和別人比較的過程,學習是最大目標,學習成績是最大的榮耀,除了學習很少接觸社會,不通世故。“90后”是及時接觸網絡的一代人,在學習到豐富知識,擴展了視野的同時,也受到了網絡游戲、色情信息等誘惑,他們相比前幾代人,能接觸到很多來自不同的思想觀點,更大程度地解放了思想,能夠很快接受新事物,學習能力也強,但是日新月異的沖擊也讓他們茫然,缺少了堅定的核心價值理念,人生目標模糊,理想觀念淡薄。
要探究如何建構一套科學合理的宿舍文化,首先必須了解大學生宿舍文化的定義。
1.大學生宿舍文化的內涵。我們一般認為,大學社宿舍文化是以宿舍為載體,宿舍成員在長期共同的生活和學習中,形成的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它既包含了校園的物質文化,也體現了校園的精神文化;既是宿舍成員進行實踐活動而產生的,也滲透著教職人員的影響;既是以學生為主體,也是包含著管理人員的參與。
本文以寧德師范學院為重點考察對象,探究了“90后”大學生宿舍文化的現狀,試圖為新時期的大學生宿舍文化建構提供參考。
1.地理位置較好,與校園核心建筑距離適中。寧德師范學院是一所歷史較長而又處于新興發展階段的高校,分為老校區和新校區兩個部分。老校區共有6棟學生宿舍樓,新校區有8棟宿舍樓,它們都分布于校園內部,較好地隔離了周邊居民區的噪音,有利于學生在校內不受外界干擾地學習和生活;宿舍樓距離食堂、圖書館、操場、教學樓和實驗樓這些核心建筑都不是太遠,方便學生進行資料查閱、實驗操作、體育和娛樂等活動的進行。
2.居住情況分層次,基礎設施使用滿意度較低。老校區有3棟宿舍樓屬于舊式宿舍樓,一層樓共用一個公共衛生間,“90后”多作為獨生子女處于條件好的家庭中長大,對于這樣的情況較為不適應。
宿舍的格局有的是12人間,有的是8人間,有的是6人間,還有4人間,其中以4人間和6人間為主,總體上安排的居住人數較為合理。宿舍成員以本系本班同學為主,對于共同的學習和成長很有幫助。
新校區的宿舍都是“上床下桌”的形式,老校區的則以上下鋪為主。在上下都是床鋪的情況下,公共書桌又占據一部分空間,宿舍空間變得狹小,活動空間較為局限,不利于一些宿舍活動展開。
宿舍內環境和宿舍周邊環境的基礎設施安排基本完善,宿舍樓附近分布了便利店、羽毛球場、乒乓球場、報刊鋪、郵筒、手機校內服務站、洗衣房、自助廚房、勤工助學服務中心、心理咨詢室、宣傳欄。宿舍樓內有洗衣機,網絡接口,部分宿舍有開水房,新校區的宿舍存在停水停電的狀況。這些設施基本滿足了大學生的校內生活,但使用滿意度較低,學生認為私人空間不足,人均可利用資源較少,造成擁堵、耗時的情況。
發芽勢是衡量種子發芽速度和發芽情況的指標,同時也反映了種子生物活性的高低。不同濃度的海水對厚萼凌霄種子的發芽勢的影響見圖2。
3.制度建設基本完善。大學生在宿舍的時間一般占據一天時間的三分之二,所以宿舍制度的構建尤為重要,在宿舍生活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當前高校大部分實行學校管理和學生自治雙管齊下的政策。以我校為例,一方面,每棟宿舍設置樓長和層長,學校于每周固定時間組織人員進行宿舍衛生檢查,實行評比獎勵制度。另一方面,在不違背學校道德規范和國家法律法規下,宿舍內部還自主設立舍規,民主推選宿舍長,盡力在最大范圍內推行對自己宿舍合理有利的規章制度,最大限度上滿足社員要求,做最大努力促進宿舍生活和諧美好。
4.網絡文化盛行,主流文化不忘。在筆者的調查中,我校宿舍電腦的擁有率為100%,95%以上的宿舍每個成員都配備有電腦,說明網絡生活已經成為大學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主流文化也是較為充分地滲透入宿舍生活中,關注社會熱點,議論時政,抒發看法也成為生活中常有的事情。
1)網絡文化有利有弊。接受問卷調查的同學中,在“上網頻率是多少”選項中,選擇每天一次的占100%,每天三次的占75.9%;每次上網時間一小時以內的占22.8%,其余77.2%每次上網時間達到一小時以上;上網主要進行的活動包括網絡聊天、網絡購物、打網絡游戲、看視頻、聽音樂、瀏覽新聞、查找學習資料7種。其中前5種網絡行為占比88.3%,較少數人上網進行瀏覽新聞和查找學習資料。
不可否認,網絡為生活帶來極大的方便和好處,但從調查結果來看,大學生當前存在嚴重依賴網絡的問題,大比例的男生沉迷于網絡游戲,有些女生將電腦視為播放器,追看潮流劇集,聽最新流行的音樂。這種狀況令人擔憂。
2)手機、平板電腦也成為進行網絡生活的載體。手機相對于電腦而言,具有簡小便捷的優點,90.5%的 “90后”在大學以前就擁有手機。網絡越向現實性發展,近幾年興起的自媒體越來越多,如像微博、微信。各種手機小游戲也風靡一時,這就讓很多人手機不離手,影響了正常的學習生活作息。
3)校園主流文化存在于宿舍文化中。筆者所在學校除了每周例行的宿舍衛生檢查,學生組成的青年志愿者協會成員還會去宿舍回收瓶罐,在調查中發現,回收的瓶罐積累到一定數量后,青年志愿者協會就會將其賣給廢品收購站,得到的收益用于公益事業。
筆者在校期間,經歷了4次募捐活動,同學或者同學家屬不幸患病,學生會就會組織起來,進行募捐活動,散發倡議書到班級和宿舍,號召大家捐款,大力弘揚了團結友愛、合作互助的精神。
1.弘揚主旋律,調適“90后”。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開展志愿服務,推動學雷鋒活動、學習宣傳道德模范常態化。”
面對“90后 ”大學生復雜而多元的價值觀和思想,高校宿舍文化建設必須加大力度宣揚主旋律,“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深入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2.優化校園格局,建設安全美好宿舍。有的大學宿舍財產存在被偷盜,宿舍成員被騷擾侵害事件,面對這種惡劣情況,應當聯系公安部門,再規劃校內安保系統,加強保護措施,如加設監控閉路、探照燈,加固宿舍窗戶圍欄、門鎖,采取多樣化的防護措施。
成立巡邏制度,尤其在晚間,查看宿舍和校內安全。
出行與舍友結伴,增強安全系數。
提高宿舍周邊環境綠化率,宿舍內可種植盆栽,凈化空氣。
定期檢查宿舍樓內的消防工具和安全出口,確保能夠正常使用。
3.因地制宜,完善宿舍文化管理制度。宿舍文化的發展應該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學校的情況而定,探索出適合自己的管理制度。
在學校制度的前提下,“90后”大學生還應該發揮思想靈活的特點,自主建立管理隊伍,發展宿舍文化管理人才,服務自我。
4.引導網絡生活的正常化,建構和諧的宿舍文化。網絡行為在“90后”大學生中根深蒂固,杜絕不正當網絡行為習慣,舉報不符合國家法紀的言論內容,不參與非法網絡活動,不散發不制造有違道德和法律的言論,在網絡生活中禮貌、真誠待人。多參加校園活動,組織宿舍文化活動,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建構出新時期的大學生宿舍文化。
【參考文獻】
[1]寧曉明.略論大學生宿舍文化的創新與發展[J].學校哦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9).
[2]田廣和.“90后”大學生的思想及行為特征[J].鹽城工學院學報,2010(3).
[3]洪滿春.“90后”大學生宿舍文化現狀及其建設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
[4]尹曉嵩.豐富大學生宿舍文化,促進高校學風建設[J].中國校外教育,2011(1).
[5]王水江.關于建設高品質大學生宿舍文化的思考[J].改革與開放,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