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姍姍
(上海市閔行區諸翟學校,上海 201107)
錢夢龍老師的《中國石拱橋》堪稱是說明文教學史上的一個經典課例。說明文不似抒情散文的優美和酣暢,但錢老師擅用合理的教學方法,在引起學生閱讀興趣和掌握其中的知識要點方面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錢老師首先采用展現教學掛圖的方式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家紛紛被帶入了老師構筑的那個“如何說明才準確”的世界里。調動自己的腦細胞,苦苦琢磨如何用更精準的表述來說明一個事物。老師抓住學生們在描述中的漏洞曲解同學們的意圖,使得各位學生苦思冥想字斟句酌的調動全部的精力,繃著一根弦想說出一個無懈可擊的答案。
通過這個活動,學生們深刻的體會說明這一寫作手法遵循嚴謹和精確的重要性。如果換做老師反反復復強調說明一個事物時需要注意精確,肯定不能讓同學們產生這樣高的覺悟,效果也達不到讓大家親力親為的透徹。
只此一舉,錢老師的教學之精妙就凸顯無疑。這正應了孔子說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接下來,錢老師并沒有按部就班地從開頭講到結尾,而是選取了課文中大家都熟悉不過的趙州橋片段來進行分析。通過大家互動仔細研究得出了說明文中說明事物時應該遵循的順序。錢老師并沒有按照課本的順序來滿堂灌的進行講解,而是帶著一個探究的心態,跟學生們一起來探討為什么先寫這一部分,再寫其他部分,這其中的妙處何在。經過大家一起的推敲討論,在各抒己見的輕松教學氛圍的帶動下,使同學們知道了說明文描寫的順序——先主后次,并經過討論得出說明文寫作應遵循的另外兩個特點。
在用大家一起探討總結出來的說明文寫作特點來縱觀全文,代入進行檢驗看是否符合這一標準。在此過程中,對全文中的重點內容進行分析講解,梳理文章脈絡,讓學生們了解文章結構,為何選取趙州橋和盧溝橋這兩個具有代表性的橋梁進行描寫。
其間課堂氣氛活躍,錢老師并不是一直高高在上的講解,而是特別注重引導和啟發式教學,仿佛置身于學生當中,和學生一起來探討,又在關鍵時刻引導者學生思維的拓展和延伸。學生們在熱烈的討論和不斷的思考中,掌握了課文的重難點,并了解了說明文的寫作技巧。
在掌握完課文內容后,錢老師并沒有馬上就停止大家對說明文的學習,還記得導入新課時候的那個教學掛圖么?其中還有中國其他的一些經典的橋梁,錢老師讓大家根據今天掌握的說明文的寫作手法和技巧,思考如何對教學掛圖展開說明?讓學生自己嘗試著成為寫作的主角,大膽運用新學的知識,這就讓學生對于說明文從理解上升到應用的層面。在課堂上,大家就描寫的順序和角度進行踴躍的討論。
下課前,錢老師留了作業,寫一篇《介紹一幅教學掛圖》,通過今天課堂上的學習,以及大家課堂討論教學掛圖的良好基礎,學生們一定能夠游刃有余的完成這項作業。
錢老師的課堂把看來平實的說明文講解的生動親切,仿佛中國的石拱橋一個個展現在學生們面前。他打造了一個歡樂的課堂,感受他的課堂猶如置身于知識的海洋中,是我們人生一筆不可多得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