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東
(安吉縣三官中學,浙江 湖州 313300)
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今天,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正在各地積極開展。在平時的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合作學習時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景:有的老師認為既然讓學生自主合作學習,那就大膽放開,課堂上就讓學生唱主角,由他們進行合作交流討論點評,老師僅僅作為一個旁觀者,全程不參與不介入,結果是課堂看起來氣氛活躍,學生學習到了什么誰也不知道;有的老師,則擔心放手讓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知識無法掌握,因此全程參與介入,搞“一言堂”,大講特講,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以模式化的解讀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嚴重束縛了學生思維的發展,陷入“填鴨式”教學的誤區。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教學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要善于通過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些表述都清楚地表明一個觀點:教師作為閱讀教學中的引導者,其指導、引領和點撥作用,也就是教學介入作用不可或缺。我們覺得,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進行適當地、適時地教學介入,這往往是學生在閱讀中獲得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的關鍵所在。
“山重水復疑無路”,學生由于學習知識面、人文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在進行閱讀的合作學習時,有時也會出現知識的盲點、思維的誤區,這時就會出現合作無法進行下去的情況。這時就需要老師進行適時的教學介入,進行適當的點撥和指導,往往會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如在《湖心亭看雪》一文的閱讀學習時,學生在合作學習時遇到一個問題:“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中的“癡”如何理解?作者在大雪三日后天寒地凍的初更時分前去湖心亭看雪,又見到兩個早到一步的金陵人,這種癡讓現在的學生實在難以理解。甚至有學生說這是傻。這時,老師就應該適時介入,給學生介紹一下張岱的背景資料:張岱出身仕宦家庭,早年生活優裕,喜游歷山水。明朝滅亡后避居剡溪山中,窮愁潦倒堅持著述。一生落拓不羈,淡泊功名,具有廣泛的愛好和審美情趣。在了解作者其人后,學生對于他的“癡”就不難理解了:他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癡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學生在合作學習、探究時,有時也會因為對文本的解讀不深,思維的廣度、深度的限制等方面的制約,造成對有些問題的理解可能僅僅是開了一個頭,“小荷才露尖尖角”,學生對如何進行下去感到一籌莫展。這時老師進行適時的教學介入,往往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如在《桃花源記》一文的閱讀學習時,學生在合作學習時發現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雖然很美,但“忽逢桃花林”“忘路之遠近”“后遂無問津者”等處作者卻暗示桃花源并不存在。為什么作者要寫一個世間并不存在的地方呢?可以說,能夠在閱讀中發現這個問題,說明學生在閱讀時已經有了自己獨特的體驗和感悟。這時,老師可以因勢利導:大家可以學習一下陶淵明的詩歌《歸園田居》(其三),“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棄官歸隱田園,他的愿望就是生活在一個和平安寧的社會,厭惡污濁的官場和社會的黑暗。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陶淵明虛構了一個世外桃源,表達的是自己對沒有剝削、和平安寧的理想社會的追求。
理不辯不明,學生在合作學習時,往往由于不同理解產生不同的閱讀感悟,“兩個黃鸝鳴翠柳”,他們很希望自己的意見能夠引起老師的重視。而這時也是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為高漲之時,老師要作為一名裁判者,及時進行教學介入,進行適時地引導點撥,這也是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的一種珍視,對提高學生的學習素養大有裨益。
如在《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一文的閱讀學習中,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雨果公開批評法國侵略者火燒圓明園的罪行,有的同學認為是愛國,敢于直面國家軍隊的罪行;有的同學認為他作為一名法國人,這是對國家的背叛。在同學們爭辯不已時,他們都把目光投向了老師,希望老師作一個公正的裁決。這時,老師要對同學們敢于發表自己的獨特閱讀感受進行贊賞,同時告訴同學們:雨果作為一名崇尚人道主義的大作家,他的難能可貴之處,不僅在于他的立場不是狹隘民族主義,而是群眾的角度、世界的角度、人類的角度,他公開斥責法國政府罪行,還在于他珍視人類文明成果,尊重人類文明的創造(圓明園就是人類文明的偉大成果之一)。也就是說雨果的思想已經超越了單純的愛國范疇,經過老師的引導,學生理解問題的思維能力、學習品質、思想情感會得到很大的升華。
“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閱讀文本時,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的理解可能產生不同的體驗感悟,“橫看成嶺側成峰”,各種思維的碰撞,有時會出現激烈的火花。教師適時教學介入,激發學生活躍的思想,開發學生求異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往往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學習《石壕吏》一文時,學生合作學習中對石壕吏這一形象進行分析時,很多學生的理解是:從“捉”“怒”中看出石壕吏是兇惡殘暴的。這符合大眾思維定式。這時有同學提出:石壕吏真的那么兇嗎?他畢竟對待的不是敵人啊!何況他們可能還是鄉里鄉親。這時課堂氣氛又一下子熱鬧起來,幾個同學開始竊竊私語。這時,老師適時介入,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獨特見解。這時有的同學說:這個石壕吏也不是很兇惡,他在老婦人家并沒打砸或是搶東西,文中也沒有寫到聽到哭聲。還有同學說:他不過是下層的小官,迫于上司的命令不得不夜晚來捉人抓丁充軍,也許他家里也有妻兒老母,自己的性命也是朝不保夕。有同學說:也可以說石壕吏也是這場戰爭的受害者,也許他不久就會在戰場上與兇殘的叛軍廝殺,流血犧牲。
老師對同學們的各種理解進行充分的肯定,他們求異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確實已經深入到文本,在他們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安史之亂給人們(包括像石壕吏這樣的下級軍官)帶來深重災難這個主題就一覽無余了。他們這堂課的學習活動,對他們來說就不是一種負擔、一種累贅,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情感體驗。
總之,在閱讀課學生合作學習中教師要進行不失時機地教學介入,引導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尊重學生獨特的思維感悟,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往往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2]施曉光.現代教育思想專題[M].當代世界出版社,2008.
[3]關文信.新課程理念[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