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mestic Briefs
國務院: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
國務院印發《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打造中國經濟新支撐帶,是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謀劃中國經濟新棋局做出的既利當前又惠長遠的重大戰略決策,要將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沿海沿江沿邊全面推進的對內對外開放帶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范帶。
長江經濟帶橫跨中國東中西三大區域,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云南、貴州等11省市,面積約205萬km2,人口和生產總值均超過全國的40%,具有獨特優勢和巨大發展潛力。
《意見》提出七項重點任務:一是提升長江黃金水道功能,二是建設綜合立體交通走廊,三是創新驅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四是全面推進新型城鎮化,五是培育全方位對外開放新優勢,六是建設綠色生態廊道,七是創新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在交通走廊建設方面,要形成快速大能力鐵路通道,建設高等級廣覆蓋公路網,推進航空網絡建設,完善油氣管道布局,建設綜合交通樞紐,加快發展多式聯運。在推進新型城鎮化方面,要優化沿江城鎮化格局,提升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國際競爭力,培育發展長江中游城市群,促進成渝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推動黔中和滇中區域性城市群發展,科學引導沿江城市發展,強化城市群交通網絡建設,創新城鎮化發展體制機制。
(人民日報,2014-09-25)
國辦印發《關于支持鐵路建設實施土地綜合開發的意見》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鐵路建設實施土地綜合開發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按照改革鐵路投融資體制、加快推進鐵路建設的要求,實施鐵路用地及站場毗鄰區域土地綜合開發利用政策,支持鐵路建設,促進新型城鎮化發展。
《意見》要求,在支持鐵路建設實施土地綜合開發的過程中,必須堅持支持鐵路建設與新型城鎮化相結合、政府引導與市場自主開發相結合、盤活存量鐵路用地與綜合開發新老站場用地相結合的原則。
《意見》明確了四個方面的政策措施:一是支持盤活現有鐵路用地,推動土地綜合開發。二是鼓勵新建鐵路站場實施土地綜合開發。三是完善土地綜合開發的配套政策。四是加強土地綜合開發的監管和協調。
(新華社,2014-08-11)
住房城鄉建設部印發《城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交通調查導則》
為科學編制城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提升交通調查數據質量和標準化水平,充分發揮交通調查數據在城市交通規劃建設與政府決策中的基礎性作用,住房城鄉建設部組織編制并印發了《城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交通調查導則》(以下簡稱《導則》)。要求各地充分認識城市綜合交通調查的重要性,結合當地實際和《導則》要求,建立城市綜合交通調查和調查數據庫更新維護的長效機制。市區人口50萬(含)以上的城市要抓緊建立或更新城市綜合交通調查數據庫,市區人口50萬以下的城市可根據實際情況,積極創造條件開展此項工作。調查數據庫中達到抽樣率要求的最新交通調查數據應滾動更新至5年之內。綜合交通調查數據庫作為政府信息資源的一部分,要注重與其他數據平臺的共享與融合,并依法向社會開放。參照《導則》的總體要求,各項交通調查可同時開展,或結合城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各類交通專項規劃等分項開展。
(城市交通網站,2014-09-25)
八部委發布智慧城市健康發展指導意見
國家發展改革委、工信部等8部門近日聯合印發《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至2020年,中國將建成一批特色鮮明的智慧城市,增強聚集和輻射帶動作用,綜合競爭優勢明顯提高,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務、創新社會管理、維護網絡安全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建成的智慧城市將實現“五化”:公共服務便捷化、城市管理精細化、生活環境宜居化、基礎設施智能化、網絡安全長效化。2013年,住房城鄉建設部分兩批確定了193個國家智慧城市試點。
(經濟日報,2014-08-30)
彼得·霍爾談中國新型城鎮化:城市群發展重在協調內部城市關系
針對國務院發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以及中國城市近年來的現實問題,英國著名城市地理學家、倫敦大學學院巴特雷規劃學院教授彼得·霍爾先生接受了以城市群發展和人口城市化為核心議題的訪談。
彼得·霍爾指出,在過去20年中,很多國家都擬定了國家級城市空間發展戰略。他相信為發展中的區域制定大范圍的詳細戰略規劃十分必要,只要能將這種規劃變成一種戰略政策,而非既定的規劃藍圖。
對于城市群的發展前景,彼得·霍爾認為城市群發展規劃的要點是協調城市群內部的城市關系,核心問題應關注疏散的比例以及如何疏散核心城市功能。此外,他認為中國在原有3個主要城市群的基礎上新增4個正在發展的國家級城市群是正確的,因為其主要位于有待發展的中部地區。集中力量發展這些城市群,會幫助緩解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給東部沿海城市帶來的壓力。

北京12輛仿古“鐺鐺車”9月28日起在中軸線運營。(新京報)
對于中國近期大力發展快速軌道交通設施,彼得·霍爾同時表達了肯定和擔憂。他指出快速軌道交通的適用范圍通常為2~4 h,運行時間過長的線路將無法與航空交通工具相競爭,因而缺乏實用價值。另外,他指出軌道交通發展能否推動城市群的發展,需要更注意如何整合快速交通系統和慢速交通系統,否則只有聯系大城市之間的軌道交通系統,而缺少能延伸到其他中小城市的系統。國家真正需要的是一種廣泛聯系的軌道交通系統,通過延伸和整合軌道交通系統,使涵蓋區域獲得動力。
(澎湃新聞網,2014-07-24)
高德城市交通報告出爐:上海最堵北京第三
高德發布了第二季度的城市交通報告,以“擁堵延時指數”為基礎建立數據體系。擁堵延時指數=交通擁堵通過的旅行時間/自由流通過的旅行時間,擁堵延時指數越高表示擁堵越嚴重。報告顯示,第二季度全國重點城市擁堵排名上海居首,上海、杭州、北京、重慶、深圳、廣州、福州、沈陽、成都、濟南成為最擁堵的前十個城市。
從前兩個季度的擁堵狀況來看,存在以下現象:1)城市總體擁堵現狀堪憂,省會城市、直轄市為擁堵重災區;2)新十大堵城出爐,六大城市穩坐榜單3)杭州錯峰限行等政策顯效;4)小長假前夕、通勤日的周一或周五擁堵情況最嚴重;5)城郊通勤使特大城市交通壓力加劇;6)高架快速路擁堵情況較地面道路嚴重。
(騰訊科技,2014-08-21)
中國最適宜步行城市35城排行榜出爐香港居首
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協會(The 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NRDC)在北京發布中國城市步行友好性評價報告。這份報告創建了首個中國城市步行友好性評價體系。在選取的35個東、中、西部城市中,香港、深圳、上海、廣州、大連步行友好性排在前五,而鄂爾多斯、鶴崗、常熟、榆林和吐魯番被評為“不適宜步行”的城市。
研究者設計了4個指標,分別是行人步行是否安全、舒適、便捷以及當地政府是否出臺促進政策。報告認為安全是出行最基本的條件,步行的安全性受到道路車輛和交通狀況的影響很大。人行道是否舒適(如寬敞平坦、有樹蔭、既不擁擠臟亂又不空曠無聊)、是否有霧霾等狀況會影響人們步行的意愿。便捷性包括街道的聯通性、可達性是否好,是否需要長距離繞行,與各種服務設施的步行距離是否可接受等。而城市政府是否重視步行基礎設施建設、城市規劃時是否以步行和自行車交通方式為主導等也影響城市是否適宜步行。
(中國旅游新聞網,2014-09-01)
北京、上海啟動第五次城市交通綜合調查
北京市第五次城市交通綜合調查將在9—12月陸續展開。此次調查將著眼京津冀城市圈,覆蓋北京全市域,重點為六環路以內范圍,對重點新城、邊緣組團、重點鎮開展調查,獲得這些區域內所有人、車、貨的活動情況資料。在保持以往調查延續性的基礎上,本次調查將著重圍繞北京市城鎮化進程中遇到的交通熱點和難點問題開展,主要分為居民出行調查、公共交通調查、道路流量調查、專項輔助調查以及數據收集5個方面。
上海市第五次綜合交通調查的核心調查項目——居民出行調查于9月14—23日開展。本次調查將在全市范圍抽取7.5萬戶家庭進行入戶調查;在全市各大機場、鐵路客運站、長途汽車客運站對2萬名旅客進行問詢調查;對3萬名小客車使用者進行問卷調查;對2.5萬戶貨車駕駛人和200多家貨運企業開展問卷調查;在軌道交通車站對2萬名軌道交通乘客進行問詢調查;對90條公交線路進行跟車調查;對全市所有的1萬個居民小區和所有非居住建筑進行停車設施普查,等等。預計本次綜合交通調查參調市民在30萬以上。最終調查成果將于2015年上半年完成。
(中國新聞網,2014-09-03;東方網,2014-09-14)
北京市將出臺公交專用車道地方標準
北京市《公交專用車道設置》地方標準開始征求意見。新標準規定了公交專用車道的設置原則、設置條件、設置方法以及公交專用車道相關設備安裝。
新規涉及3種專用車道,包括高峰時段、長時段和全時段公交專用車道。長時段指一天中出現大交通量的時段使用。為了減少社會車輛違章占用公交專用車道,相應車道將標配電子眼。另外,一些公交專用車道的相關設備(如交叉口公交優先信號控制設備)也將同步安裝。
北京市已經施劃的120條公交專用車道中,只有6條連續形成了走廊。到2013年底,北京市公交專用車道里程為365.6 km。未來,北京市將建設中心城區公交專用車道網絡,大約20%的高速路和城市快速路應該施劃專用車道,其他城市道路施劃比例應大于30%,雙向2車道的道路也有望施劃公交專用車道。到2017年,北京市公交專用車道里程將達到480 km,中心城區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力爭達到52%。
(北京日報,2014-09-03)
鄭州、南通軌道交通規劃獲批未來 6年總投資 1 200億元
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了鄭州市和南通市《城市軌道交通近期建設規劃》。其中,新近加入“有軌”行列的南通,將在2020年建成2條城市軌道交通線路,總投資397.13億元。而地鐵1號線已經開始運營的鄭州,將在2020年建成5條線路、總長166.9 km的軌道交通網絡,總投資達到798.48億元。
根據規劃,鄭州市和南通市從2014年到2020年的近期規劃投資中,分別有42%和40%為項目資本金,由市級財政解決,資本金以外的資金利用國內銀行貸款等融資方式解決。
(每日經濟新聞,2014-09-04)
上海市交通委規范出租汽車手機軟件召車等網絡預約服務管理
上海市交通委為貫徹落實交通運輸部《關于促進手機軟件召車等出租汽車電召服務有序發展的通知》和上海市政府《上海市查處車輛非法客運辦法》,制定下發了《關于規范出租汽車手機軟件召車等網絡預約服務管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通知》明確要求第三方運營商不得向駕駛員提供具有加價功能的預約軟件,并在規定時間內進行軟件重新設置,取消加價功能;要求第三方運營商在規定時間內向管理部門提供已注冊的駕駛員和車輛信息,不得為不具備客運資質的個人和車輛提供預約信息;要求駕駛員在機場、火車站等出租汽車營業站,不得通過手機軟件等方式在排隊候客區攬客,應當服從調度指揮,按順序排隊候客。上海市交通委表示將盡快研究建立本市出租汽車統一信息平臺,向市民提供出租汽車官方網絡預約服務。
(上海市交通委員會網站,2014-09-17)
北京市禁止租車企業為非法營運提供便利
北京市交通委員會運輸管理局發布《關于嚴禁汽車租賃企業為非法營運提供便利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規定,從事汽車租賃經營必須依法登記注冊并按規定申報備案,不申報備案從事汽車租賃經營的屬違規行為。《通知》除了依法注冊、登記備案等常規要求外,影響最大的規定有兩條:一是規定私人汽車不得從事汽車租賃經營,經營者必須自行配備車輛;二是汽車租賃服務不得配備駕駛人員,避免與客運經營混為一談。該文件對租車軟件運營商影響顯著。
(鳳凰網,2014-08-12)
Overseas Briefs
墨爾本連續四年獲評全球最宜居城市
《經濟學人》雜志社對全球140個城市進行評比得到的最新結果顯示,澳大利亞墨爾本市又一次勝出,連續第4年被評為全球最適宜居住的城市。據了解,這項調查評選活動分別從城市穩定、醫療服務、教育、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進行評分,滿分為100分。墨爾本在評選中以97.5分的優勢躍居第一,澳大利亞的其他城市阿德萊德、悉尼和珀斯同樣進入了前10名,分別獲得96.6分、96.1分和95.9分。作為澳大利亞最大的城市悉尼,在大部分的評獎方面得分都比較令人滿意,但在社會治安和環境等方面得分稍低。
(中國新聞網,2014-08-23)
歐盟研發自動停車系統
人們在出行時通常面臨時間緊迫的問題,如距離飛機檢票口關閉或火車出發僅有幾分鐘時間,但人們仍必須花費寶貴時間尋找停車位。設想一下,將汽車停在停車場入口處,讓汽車自己完成余下的停車任務將會多么方便。
德國、意大利、英國和瑞士的研究人員正在努力實現這一設想,歐盟則投入560萬歐元資助項目研發。2014年初,該項目已在德國斯圖加特艾希特汀金機場進行成功測試,預計數年內正式啟用。歐盟委員會近日對外公布了這項名為“V-CHARGE”計劃的最新進度。
鑒于改開電動車的民眾越來越多,人們也越來越多地穿梭于不同交通系統,這項研究計劃為了節省駕駛人尋找車位的時間而開發電動車全自動停車和充電系統。該系統主要應用智能手機對車輛進行操控,人們借助App應用就能完成從尋找車位到自動停車的完整過程。駕駛人只需將汽車停在公共停車場的門口,通過App應用完成停車手續,就可以安心地離開。停車場內安裝的無人駕駛系統會與汽車內的自動停車系統連線,將汽車移向指定的停車位,車位中還配有充電樁,可自動為電動汽車充電。返回時可通過智能手機召回汽車,駕駛人只需在門口等候,系統會自動將汽車從停車位移出,并開到停車場出口處。
這項計劃仍在做最后的調整,以適應更多變的氣候,并確保汽車移動的安全性。計劃預計在2015年完成最后研究報告,并希望數年內能在各大機場正式啟用。
(人民郵電報,2014-09-11)
新加坡無人駕駛車預計2015年首次上公路
新加坡交通部已成立了“新加坡自動駕駛陸路交通委員會”(Committee on Autonomous Road Transport for Singapore,CARTS),探討在交通系統中采用無人駕駛技術,將新加坡打造成更宜居的城市。與此同時,陸路交通管理局和新加坡科技研究局也簽署為期5年的合作備忘錄,攜手落實“新加坡自動車輛計劃”(SingaporeAutonomous Vehicle Initiative,SAVI),推動無人駕駛技術的研究和應用。
(科技部網站,2014-09-02)
西班牙智能斑馬線按行人流量轉換信號燈
西班牙巴亞多利德市首次投入使用智能斑馬線,這項技術可以實時監測行人流量來智能轉換紅綠燈,為等候過街的行人提供便利。
智能斑馬線通過可監測行人流量的4個熱感應攝像頭以及信號燈自動調節系統共同實現。當攝像頭監測到交叉口至少有17人等待過街時,信號燈將自動變為綠色,方便行人通行。
此項技術已經在該市的兩條主要街道進行了一個半月的試運行,測試期間,這項新技術使得行人等待過街的時間縮短了21%。另外,這項技術也有助于交通部門了解該路段的交通信息,例如,星期六是一周內人流量最多的一天,以及平均每天有2 000人從這個十字交叉口經過。
(環球網,2014-09-04)
挪威建“自行車電梯”助騎車者爬坡
挪威特隆赫姆市建有世界上第一個、也是唯一的“自行車電梯(CycloCable)”,幫助騎車者爬坡。
CycloCable的結構非常簡單,即在路邊預埋一條升降通道,上坡時,將一只腳踩在通道提供的腳踏上,即可以2m·s-1的速度推著自行車及騎車者前進。
特隆赫姆市是世界上第一個安裝這種自行車電梯的城市,2007年一項調查顯示,由于CycloCable的出現,特隆赫姆市41%的居民更加經常地騎自行車。

挪威特隆赫姆市的“自行車電梯”
(廣州日報,2014-07-29)
華盛頓新開通銀線地鐵客運量喜人
最近幾年,輕軌、地鐵建設在美國經歷了一個小高潮。明尼蘇達州雙子城、科羅拉多丹佛、華盛頓、洛杉磯等城市先后有新的輕軌或地鐵線路開通。以往,美國各城市新的輕軌或地鐵線路的客運量通常讓公共交通管理和營運部門憂心忡忡——新線路的客運量往往遠低于預測。預測與實際客運量的差距,會使這些部門受到老百姓的質疑:沒有足夠流量的線路會浪費納稅人的錢財。首都華盛頓新開通的銀線地鐵客運量最新統計顯示:盡管剛剛開通1年,該線客運量已經達到預測量的60%。對銀線客運量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訪問:http://www.washingtonpost.com/blogs/dr-gridlock/wp/2014/09/24/metro-sayssilver-line-ridership-is-strong/。
在最受歡迎的交通大會上做一個 6分鐘的創新演講
交通領域要進步和發展,離不開技術和思想上的創新。為了鼓勵創新,美國乃至世界上最受歡迎的交通大會——美國交通運輸研究委員會年會(TRB)現正在廣發“英雄帖”,希望有新思路、新想法的青年人向大會提供一個6 min的創新演講。對這個“英雄帖”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訪問:http://sixminutepitch.com/。
檀香山試水無人駕駛公交
檀香山對很多中國人而言并不陌生,因為國父孫中山先生在檀香山生活多年并創立興中會。檀香山最近計劃試水無人駕駛公交系統,按照當地的規劃,2017年將建設美國第一個無人駕駛的軌道交通系統。對檀香山無人駕駛軌道交通系統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訪問:http://www.citylab.com/tech/2014/09/honolulu-is-building-americas-first-fullydriverless-transit-system/380292/。
(以上3則來自愛荷華州立大學社區與區域規劃系周江評,2014-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