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城市綜合交通規劃研究所,上海200040)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以下簡稱《國家規劃》)關于城市公共交通和土地利用有兩個重要指標:一是百萬以上人口特大城市主城區公共交通占機動化出行比例從2012年45%提高至2020年60%;二是人均城市建設用地2020年嚴格控制在100 m2以內。這兩個指標之間具有緊密的關系,人均城市建設用地越少,土地利用集約程度越高,城市空間布局越緊湊,人口崗位分布越密集,公共交通客源則越多,公共交通越容易發展,公共交通分擔率相應越高。上海市主城區近30年公共交通與土地利用發展歷程充分體現了這一規律。
上海市主城區指高速公路外環線(S20)圍合區域,陸域面積約640 km2,2012年常住人口1 124萬人,人均城市建設用地面積57 m2。2012年居民平均日出行總量達3 128萬人次,公共交通(包含軌道交通、公共汽(電)車和出租汽車)占機動化出行分擔率(以下簡稱“公共交通分擔率”)為60%,已達到《國家規劃》目標。
利用上海交通模型,對現狀主城區660個交通小區的人均城市建設用地面積與公共交通分擔率(按照出行發生量統計)的相關性進行研究發現,人均城市建設用地面積與公共交通分擔率呈顯著的對數曲線,人均城市建設用地面積越大,公共交通分擔率越低,見圖1[1]。當人均城市建設用地面積小于50 m2時,公共交通分擔率超過60%;人均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為50~100 m2時,公共交通分擔率為50%~60%;人均城市建設用地面積大于100 m2時,公共交通分擔率低于50%。
上海市主城區的中心區(快速路內環線圍合區域)用地面積約為110 km2,人均城市建設用地面積僅35 m2,公共交通分擔率達到67%;浦西外圍區(浦西快速路內環線與外環線圍合區域)人均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為56 m2,公共交通分擔率為60%;浦東外圍區(浦東快速路內環線與外環線圍合區域)人均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為100 m2,公共交通分擔率為52%[2]。
近30年,上海市公共交通得到大力發展,全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不含磁懸浮)總長已達到538 km,公共汽(電)車運營線路1 300條,出租汽車約5.0萬輛[3]。盡管公共交通設施規模巨大,并且對小汽車數量進行了有效控制,但是公共交通分擔率的提高仍然面臨極大難度,公共交通與小汽車、電動自行車等其他交通方式的競爭優勢仍然不明顯。

圖1 上海市主城區人均城市建設用地面積與公共交通分擔率的關系Fig.1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 capita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area and transit travel mode share in main urban area of Shanghai
城市功能空間布局對公共交通分擔率也有極大影響。不同區域、不同出行方向的公共交通分擔率有明顯差異性。上海市中心區的內部出行(出行起訖點均在內環線以內)公共交通分擔率最高,達到75%,與巴黎中心區(105 km2)內部出行公共交通分擔率相同;進出主城區(出行起訖點一個在外環線內、一個在外環線外)的公共交通分擔率最低,僅為39%;進出中心區、浦西至浦東間出行的公共交通分擔率居中,分別為54%和52%[4]。
不同城市功能空間的公共交通分擔率存在明顯差異的內在原因,是土地利用強度對交通需求規模和交通系統服務水平的重要影響。中心區土地利用強度較高,出行集聚,交通擁堵較嚴重,公共交通與小汽車的行程車速差異不大,小汽車便捷程度較低,因此出行者愿意采用公共交通方式。而外圍區土地利用強度降低,出行分散,交通擁擠程度下降,尤其是跨區域的出行距離較長,因此小汽車便捷優勢逐漸增大,出行者愿意采用小汽車方式。因此,外圍區出行或者跨區域出行的公共交通分擔率明顯低于中心區內部出行。從出行意愿來看,人們傾向于選擇服務水平較高的交通方式,而無論是哪一種,對于政府希望同時提高公共交通分擔率與道路交通行程車速是一個挑戰。
通過上海市主城區實例分析可以看出,土地利用集約程度越高,公共交通分擔率也越高。然而,公共交通分擔率存在閾值,當人均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為100 m2時,公共交通分擔率超過50%比較困難;當人均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為50 m2時,公共交通分擔率超過60%的難度極大。總的來說,土地利用效率、功能空間布局與公共交通分擔率密切相關,公共交通分擔率的目標設定需要結合城市用地開發同步考慮和深入研究,不能一概而論。
[1]陳必壯,陸錫明,董志國.上海交通模型體系[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Chen Bizhuang,Lu Ximing,Dong Zhiguo.Shanghai Transportation Model System[M].Beijing:China Architecture&Building Press,2011.
[2]陸錫明.亞洲城市交通模式[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9.Lu Ximing.Asian Urban Transport Model[M].Shanghai:Tongji University Press,2009.
[3]上海市城市綜合交通規劃研究所.上海市綜合交通年度報告[R].上海:上海市城市綜合交通規劃研究所,2012.
[4]陸錫明,陳必壯,顧煜,等.上海交通戰略規劃研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Lu Ximing,Chen Bizhuang,Gu Yu,et al.Study on ShanghaiTransportStrategy Planning[M].Beijing:China Architecture&Building Press,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