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昊川 (樂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浙江樂清 325600)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和思考淺談
禹昊川 (樂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浙江樂清 325600)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先民留下的文化財富,其中不但蘊藏著傳統文化,而且還含有豐富的經濟價值。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已經成為了被全世界所關注的課題。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要與開發和利用連結成為一體,將研究成果投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踐活動當中,以激活其在市場經濟中的利用價值。與此同時,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還藏匿在民間有待于研究者挖掘和探索,以通過這些先民遺留下來的寶貴遺產解讀歷史,正確地看待歷史。然而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實施保護的同時,還出現了由于過渡追求經濟利益而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造成了嚴重的損失。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所存在的偏差和失誤,需要通過多方求證,理性思考,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正確地定位,以為保護手段和保護意識提供相應的對策。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文化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作為載體傳播的,那么要將遺產延續下去,就需要激發人的非物質遺產保護意識,并以此為基點,對于諸如民間口頭文學、具有地域特色的傳統戲劇、雜技和體育等等,包括當地的傳統手的工藝、傳統中醫藥學等,挖掘其與現代文化的契合點,以此為切口,讓非物質文化保護已經不再單一化,而是以多樣化的形式展示出來,經過不斷地開發與合理利用,使其被更多的人認識和理解,并以效仿和表演等等途徑,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種退出人類日常生活而依然存在的事物以保護的形式加以激活,讓其重新綻放出光彩。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在2003年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已經有所界定,即是指被視為文化遺產的表現形式,各種實踐和表演所涉及到的知識和技能,相關的實物、工具以及工藝品的加工和制作過程等等。如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具體闡述,可以劃分為幾個方面的內容,即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表述和口頭傳說的形式表達出來;具有民俗色彩的音樂、舞蹈、曲藝以及戲曲等表演藝術;與自然和宇宙探索有關的文化知識和實踐;各種風俗、理解和節日慶典;民間的傳統手工藝技能。
與物質文化遺產相比,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體現為無形的存在并且是以人為載體的活態的文化形式,因此而具有一定的靈活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性在于,其是以歷史傳統為基礎,在社會不同的歷史階段,都會根據相應的社會環境條件而注入新的時代元素,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傳承性,卻是以活的形態出現的。從這些非物質文化中,可以領會到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國家和民族的智慧和情感,并通過各種文化形式或者形態以無形的表達。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文化體系,其是內涵豐富的“生命”體,以不同的文化形態體現文化特色,并以特有的形式表達出來,因此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對其結構形式進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結構層次的劃分上可以分為外層形態、中層形態和內層形態三個層次。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結構體系中,歷史環境遺存屬于是外層形態,以活動場景以及所創設的交往氛圍表現出來,主要體現為歷史地理特點、村落房舍的形態、街巷的設計特點等等。這里歷史環境的遺存是存在于特定的實踐和空間環境條件下而形成的,屬于是自然環境和社會人文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在歷史的遺存中不斷地將現代的因子滲入其中,從而萌生新的文化特點,以促使文化遺產延續下去。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講,歷史文化遺存是必要的存在。以土家族的“揮手舞”為例,其是在土家山寨這一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形成并延續下來的,其中蘊含特有的地區文化和民族文化。如果僅僅從“揮手舞”這一表演形式本身而言,其僅僅是一種藝術表演形式,無所謂“文化遺產”。而在這種表演的文化創造中,經歷了特定的歷史文化環境,其中涵蓋了文化環境因素和社會歷史因素,并將多種因素融合為一體,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地注入時代因子,從而外化成為具有歷史文化意義的“揮手舞”。換言之,如果“揮手舞”脫離了特定的歷史環境和文化環境,那么其僅僅是以表演形式表達出來的文化遺產的復制形式。
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界定在其非物質的存在,體現為形式的存在,這就需要特定的傳承載體將無形的遺產實物化。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形態要傳承下去,就需要依賴于特定的傳承載體而將其延續下去。我們所看到的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著直接關系的工藝品、傳統的生活器物以及各種實踐方式都不屬于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只有以這種顯性的形態存在,才能夠將其中所承載的手工操作技術、語言表演以及風俗禮儀等等表達出來。可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存在與靜態的物質性文化遺產是相輔相成的。如果說物質文化遺產所呈現出來的物質形態,諸如歷史文化古跡和歷史文物等等,都是向后人陳述人類歷史的某一階段社會人文、工藝技能等等,卻無法實現歷史文化的自然存續,僅僅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中一部分,某一特定歷史環境中的文化表達。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則是以物質文化遺產作為物化載體,將與其相關的文化形態傳承下去,其所延續的動態的歷史文化,如藝術表演形式、技藝技能以及地方的風俗習慣等等,所體現的是人類的智慧和情感。這些精神特征的表達也只有在某一特定環境中,以特有的形式,依賴于靜態的物質文化將非物質文化的“活體性”表達出來。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與人類的精神原理的存續。以皮影戲為例,從皮影道具的工藝制作到皮影的藝術表達形式,都蘊含中當時人類的智慧和精神。先祖創造的皮影藝術形式延續至今,就說明其中蘊含著可以傳承下去的合理因素。一種文化形式的延續除了需要物質的傳承載體之外,還要存在與時代意識相吻合的因素,這主要體現為人的意識形態上。皮影戲在中國長期以來都受到歡迎,并廣為接受,這也是讓這門藝術延續下去的重要因素。然而受到現代文化的沖擊,皮影戲作為先人的智慧結晶能夠施展的空間越來越狹小。為了能夠將皮影戲以原滋原味的民間歷史文化形式呈現出來,就需要將其物質載體完好地保留下來作為傳承的載體,以人作為依托以避免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消亡。
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所以有其傳承的價值,核心內容在于其特定的精神內置。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物質文化遺產的顯性形式存在的,其中的非物質成分所表達的當然不是形式,而是由形式傳達出來的人文精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需要特定的文化環境,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中所涵蓋的社會因子與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不同歷史階段所塑造的不同特色,這也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活態生命體傳承下去的核心因素所在。在特定環境空間內,隨著歷史時代的推移而呈現出多樣的表達方式,其中所貫穿的是民族精神內質,作為民族文化的靈魂,價值觀念以及心理訴求都蘊含在非物質文化表達當中,彰顯出特有的文化魅力。以“中國武術”為例,中國武術是先祖留下的寶貴遺產,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一文化遺產依然被保留了下來。從傳統武術本身而言,其不僅是一種表演形式,更重要的是其是通過表演將文化內涵釋放出來。傳統武術具有粗放、雄渾之美,無不彰顯出中華民族對生命的贊美,也是對于生命力的頑強追求。那么,在欣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式表達的時候,要品味內質,才能夠領會其要表達的核心內容,并認識到其產生和傳承下去的價值所在。
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實施有效的保護措施,首先要對于其特征進行研究。
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地域局限性,主要體現為文化在地域局限內的傳承。千百年來在近乎封閉的環境條件下傳承的歷史文化,就會保留著其本土化特點,而不會受到外在因素的侵擾。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民族有關,但是也會因地域環境的差異而促使這種文化表達出現差異,此即為本土性差異,而其中的重要因素在于,非物質文化的形成根植于當地人的日常生活,不同的地域環境自然會有不同的生存方式,而這也正是非物質文化為土生土長文化并世世代代延續下去的結果。
文化是以人作為載體而形成的,是人類活動在歷史實踐活動中智慧的結晶。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實踐活動方式,從而形成了民族之間的差異性。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族人生活實踐的產物,自然就會存在著民族的差異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態文化的存在,其中的固有特征之一就是其所體現出來的民族性。在中國,民族舞蹈都存在各自的特點,這就是民族差異性。包括民族的語言、民族的文字以及風俗習慣和生活技能等等,不同的民族都是以各自的特點呈現出來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流動”的文化,也是正在傳承的文化,其生存在特定的群體當中,宛如是流動的歷史音符,形成了特有的文化事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延續,不僅僅是文化的延續,其實質是生命的延續,是精神的延續,是人類文明的延續。正是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特定的文化主體中存活,才能夠傳承至今。與物質文化遺產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著”的文化遺產,隨著社會歷史的演進,這種文化會發生流變。作為歷史的存在形態,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延續下去,就會不可避免地根植于特定文化主體而發生變異。也就是說,傳承至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不再是原初的文化內涵,而是經歷了不同時期的演化過程,卻依然保存著其民族特點和地域特色。比如纖夫的船工號子,其是該民族纖夫勞作過程中的一種生存選擇。現在的船工的生存方式已經有所改變,當然也不會在廣泛使用土家號子,但是這種形式依然在小范圍內留存并延續著。針對這種經過了流變的船工勞作形式,為了避免其消失,就要采取必要的保護方式,保存其根本的生命特征,將這種存活體中的文化靈魂存續下去。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首先要建立合理的開發和利用的基礎之上,將其中的核心價值挖掘出來,尋找到時代契合點并以開發的形式逐漸放大,從而打造出具有時代特點的非物質文化保護模式。然而由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實施保護的角度不同,就會形成觀點各異。
從遺產工作者的角度而言,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非物質的形態特點,并會在時代的沖擊下發生流變。相比較于有形的文物而言,其更容易消亡。從文化旅游的角度而言,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先民遺留下來的文化,就應該充分利用其活態傳承的特征,將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價值挖掘出來,實施必要的保護措施的同時,加以活用。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標志性形態符號“復制”下來,以實現文化旅游經濟價值。
從客觀的角度來審視,首先要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動態的發展形勢有所了解,將體活態的變化與時代元素相結合。遺產的保護并不是維持遺產一成不變的保護,而是一種過渡形式的保護。比如船工已經使用了現代化機械設備,那么就可以將船工號子作為一種旅游元素加以保留,一方面可以讓歷史遺產延續下去,另一方面讓更多的人通過文化旅游認識到先民的生存方式。可見,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要尊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以使遺產保護更為切合實際。我國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主張“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相對脆弱而容易消亡,這是實施保護的重點原因,而保護的目的是讓遺產能夠完好地傳承發展下去,那么在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建立在合理地開發和利用的基礎上,實施必要的保護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綜上所述,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所以寶貴,在于其不僅是物質本身,而是對于物質的“記憶”和展示的“技藝”。也就是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所承載的人類社會發展的文明,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式延續下來。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逐漸地消失,即便是遺留下了“記憶”的痕跡,卻沒有將“技藝”傳承下取。面臨非物質文化遺產很容易因退出了時代的舞臺而逐漸消亡,世界各國都開啟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措施,讓這些祖先文明以文化遺產的方式傳承下去,將時代的元素融入其中,使這些古老的文化依然熠熠生輝。
[1]蘭元富.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若干思考[J].凱里學院學報,2008.26(04).
[2]胡遲.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多維思考[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7(05).
[3]孫家正.追求與夢想[M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
[4]嚴新,卡吾賽爾?沙力.對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幾點思考[J].中共伊犁州委 黨校學報,2008(04).
[5]童建國.對傳統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思考和再認識[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05).
[6]龍先瓊.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特征及其保護原則的理論思考[J].湖北民旅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24(05).
[7]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M ] //編委會.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施指南.中國科技文化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