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玨求 (深圳市寶安區石巖街道文化體育中心 廣東深圳 518000)
淺談利用當地文化資源搞文藝創作
潘玨求 (深圳市寶安區石巖街道文化體育中心 廣東深圳 518000)
文藝創作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先進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標志和支撐,是一個地區的地域名片和精神視窗,是一個單位的品牌形象和隱形財富。文章就如何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搞文藝創作進行了探討。
當地文化;資源;文藝創作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文藝是文學和藝術的總稱,文學是以文字為手段形象地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藝術,文學作品包括詩歌、小說、散文、劇本等;藝術是通過塑造形象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意識形態,歸納為四大類:一是表演藝術,如音樂、舞蹈等;二是造型藝術,如繪畫、雕塑等;三是語言藝術,如文學作品;四是綜合藝術,如戲劇、曲藝、電影、影視劇等。文藝創作就是把社會生活的人和事通過文學藝術的形式進行反映表現。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化底蘊,在這漫長的歲月里,各民族、各地方也形成了各自的本土特色文化,有著傳統的地方色彩和獨特風格,所以叫地方文化,又叫本土文化。地方文化是千百年來祖先發明創造的、群眾喜聞樂見的社會生活形式,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類的精神財富,是非常珍貴的遺產,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和極其遠大的社會效益。隨著時代的變遷,有些地方文化項目失傳、消亡或正在消亡之中。我國為了保護地方文化,尤其是優秀的傳統文化,提出了保護、搶救、傳承、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八字方針。所以說,如何利用當地的文化資源搞文藝創作,是當地群眾文化藝術的保護、傳承與發展的需要,也是各級文化管理機關、文化服務單位的一項重要工作。本人就如何利用當地文化資源搞文藝創作談談自己的見解:
社會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千姿百態、千奇百怪。文藝作品的取材來自于社會生活,如果你細心去搜集,就會發現在你身邊、在你生活的地方有不少具有本土特色的東西,有豐富的文藝創作資源。例如地方特征的山水、風土人情、歷史人物、現代精英、好人好事、民間佳話、民間傳說、民間文藝等,這些都可以作為文藝創作的素材。從上述的這些素材中進行提煉、升華,創作出思想健康、藝術性強并且兼有地方特色的文學藝術作品。
富有地方特色并具有自身風格的傳統文化項目,其歷史底蘊深厚,群眾基礎扎實,為當地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當地政府以及文化管理部門必須做好保護與傳承,并且要在這個基礎上將傳統文化改革、創新、發展;在保留傳統文化項目原有的風格和特點的前提下要與時俱進的創新,在藝術反映與表現形式方面進行改革,從而衍生出風格化、系列化的文藝作品,不斷豐富、不斷發展。既有傳統的風格又有現代新意,使傳統文化得到優化,地方特色得到發揚光大。
文藝作品的立意就是給文學藝術作品賦予靈魂,塑造什么樣的形象去反映社會生活,才能夠使觀賞的群眾潛移默化、引起共鳴,得到贊同,這是產生文藝作品的重要因素,也是文藝作品編創人員的重要理念。社會主義文學藝術作品內容要思想健康、勵志向上,倡導文明和諧、脫離低級趣味;表現形象還要有新意、不類同,有特色、不僵化,有變化、藝術性強,這樣的文藝作品才具有生命力,才會受到人民群眾的歡迎和喜愛。
利用地方文化資源搞文藝創作,是一項意義深遠的地方文化提升工程,起點要高、思路要寬,要有計劃、有目標、不斷改進、不斷發展。根據自己的特點去開拓與眾不同的特色,根據自己的有利條件去創新項目,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思路通過征集、招標、臨聘等辦法去實現目標。文化境界廣闊無邊,文藝作品精益求精,文藝創作資源取之不盡,只要文藝工作者的同志們持之以恒地圍繞目標去奮斗,文藝百花園就會更加豐富多彩。
近幾年來,深圳市寶安區石巖街道根據其客家本土的實際情況,利用地方文化資源搞文藝創作取得了成效。例如:本人根據石巖當地一則民間傳說故事改編,創作了[客家山歌小戲——應人石傳說],由石巖街道辦與寶安區群藝館組織演出,在2009年獲得廣東省第六屆群眾戲劇曲藝花會金獎。2011年,我根據石巖義工的事跡,創作了群口快板——紅馬褂,在深圳市第七屆外來青工文體節文藝比賽獲得優秀節目獎;我用客家方言創新曲藝節目,編創“客家方言相聲——迎大運學英語”,當年五月獲得2011年寶安區外來青工文藝會演優秀節目三等獎。2010年開始,我與劉強、王沿中等根據全國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落戶在石巖農村的故事,編創了[大型話劇——突圍一九七八],由石巖街道辦與寶安區文化局組織排演,兩年來在省內演出了二十多場,受到各級專家、領導和觀眾的好評,2011年獲全國第二屆戲劇文化獎編劇金獎以及導演、表演、出品、舞美等六項大獎;該劇又于2012年榮獲廣東省“五個一工程獎”。近年來,石巖街道實施“石巖客家山歌音樂提升工程”,要把石巖傳統客家山歌音樂改革創新形成系列化,創作了獨唱、對唱、合唱、電聲樂隊表演唱、民樂合奏、交響樂合奏以及山歌戲劇等;他們向社會有獎征集《客家山歌新歌詞》,再請作曲家依據石巖客家山歌音樂旋律給《客家山歌新歌詞》進行譜曲,然后專業、業余演員分別排演節目,在舉行慶祝建黨九十周年文藝匯演上,以唱支山歌給黨聽為主題,展現了獨唱、對唱、合唱、電聲樂隊表演唱以及客家方言曲藝節目等豐富多彩的本土文藝精品,受到領導和觀眾的高度贊揚,石巖客家山歌音樂提升工程創佳績又一次取得了成功。
總之,發展文化是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文化創作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載體,承擔著社會教化使命,發揮著價值導向功能,在鞏固主流意識形態中的地位無可取代。特色鮮明的歷史文化資源,正是文藝精品創作的豐厚土壤,是供給廣大文藝工作者耕耘和開拓的廣闊天地。因此文藝工作者要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融入實際、融入生活、融入群眾,在人民群眾創造美好生活的實踐中體會、把握、捕捉、提煉,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1]鄭斌.表象、思維、情感與藝術創作的想象力[J]. 云夢學刊. 2006(02).
[2]陳立旭.從“文化事業”到“文化產業”[J].浙江經濟. 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