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二文 楊 柳 (鄭州輕工業學院易斯頓美術學院 河南鄭州 451450)
民間紙扎藝術探究
樊二文 楊 柳 (鄭州輕工業學院易斯頓美術學院 河南鄭州 451450)
本文主要是對喪葬民俗中形成的一種特殊藝術——紙扎藝術的探微,從其源流、藝術特色、精神內涵、現狀及人們對其存在的看法等諸多方面進行考究,以期增加人們對這一瀕臨滅亡的民間藝術的關注,進而正確的看待這一特殊文化現象。
紙扎藝術;源流;精神內涵;現狀
紙扎作為一種喪葬風俗,在中原一帶的漢民中比較盛行,人們用竹篾、蘆葦、高梁楷扎成各種家具器皿,糊以色紙,飾以剪紙,為死者焚燒。一般多用于出殯行列中,舊時以為人死后進入冥國 ,到人葬時將紙質器物在墳前用火焚化,給死者帶到“陰間”享用。顏色有單色的、襯色的、結合涂繪的,過去是紙人、紙馬、紙屋、紙箱一類,現代則出現了紙冰箱、紙彩電、紙轎車等,作為一種傳統風俗事象,它的演變軌跡倒是窺探世態人情的一個視角。從制作出,到使命完成,紙扎便燃成灰燼,化成一縷青煙,于世離別,存世時間極短。作為一種迷信陋俗,燒紙扎之類的活動一向受到有識之士的批評。由于我國專門制定了改革喪葬習俗制度,推行火葬,這無疑影響著民間傳統殯葬習俗,紙扎做為一種特有的殯葬文化也正在逐漸消失,僅在偏遠的鄉村才能見到。
民間傳說中對于紙扎藝術的起源是這樣描述的:從前有個老漢,勤快儉省一輩子,給兒子媳婦掙下一份家業。可子媳對他忤逆不孝,把老子活活氣死了。閻王爺得知實情后,令牛頭馬面去人間把老漢留下的房子家什全部燒光,以示對忤逆不孝之子的懲罰。老漢心腸一軟,托夢給兒子,要他快想解脫的辦法。媳婦連夜請來幾個搭棚的匠人,命其照著宅院的樣式扎幾間紙房,其中紙床紙帳紙桌紙椅,樣樣具備。第二天,夫婦倆伏地跪迎牛頭馬面,一面哭訴懊悔之情,一面自己動手燒房子,還奉送一包紙錢給牛頭馬面做辛苦費,就此打發了陰差。左鄰右舍不明原因,問他們干嘛要扎紙活兒燒,媳婦謊稱這是給公公在陰間享用的,眾人遂稱贊這對夫婦有孝心,從此燒紙扎的習俗慢慢形成了。
迄今發現最早的紙扎實物,是1973年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阿斯塔那唐代古墓群中發掘的紙棺。棺體骨架用細木桿扎成,從前至后,有五道弧頂支撐作支架,再糊上廢紙,外表為深紅色。此棺長2.3米,前高0.87米,寬0.68米,后高0.5米,寬0.46米。紙棺糊制的廢紙,大多是唐天寶十二年至十四年(公元753年~755年)的庭西、西州一些驛館的馬料收支帳單紙。根據考古現場遺跡分析,安葬死者時,先將死者放在一片糊有廢紙的葦席上,然后再罩扎制紙棺。根據墓主人隨葬品買地券上的記載,年代為唐大歷四年(公元769年),這具特殊的紙扎棺材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
但在民俗傳說、文獻記錄和學者的研究探討中,這種陋俗因何而起,又起于何時,沒有統一的觀點,是懸而未決的問題。
從藝術角度看,紙扎,融剪紙、繪畫、草編、竹扎和裱糊于一體,是中國特殊的民間雕塑藝術,它不同于西方的雕塑,也區別于其它形式的雕刻技藝,而是以紙為雕塑材料,以扎制、折疊、剪刻等綜合工藝為構成手段,來塑造物體的藝術活動。它綜合塑、扎、繪為一體,是融合各種工藝手段為一體,可稱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
藝術的產生之初是和功用聯系在一起的,紙扎藝術亦然,它不是純粹的藝術欣賞品,是民間為祭祀亡靈而做的供奉品。張道一先生曾將民藝分為兩大主題八大品類,以實用性和物質生活為主題,包括穿戴服飾類、宅居陳設類、生產用具類、生活用品類;以審美性和精神生活為主題,包括祭祀供奉類、娛樂教化類、裝飾美化類、游藝競技類。祭祀紙扎作為一種精神活動,無疑應屬于以審美性和精神生活為主題中的祭祀供奉類。
紙扎藝術是為滿足民眾祭祀信仰心理及精神需要的一種形式。從民俗方面看,紙扎是相當普遍的祭祀活動,遍布全國各民族中,在喪葬用品中,從俑、冥器到紙人紙馬的衍變,表明了民俗藝術的沿續和發展,是生存在民間社會的“活化石”。作為一種傳統風俗事象,它的演變軌跡也是窺探世態人情的一個視角。
首先,作為喪俗祭祀活動的產物,喪俗的紙扎,是寄托哀思的方式之一。中國一向有“事生盡愛,送死盡哀”的傳統美德,既然挽留不住親人的生命,就愿親人的靈魂不滅,并用各種方式來祭祀死者靈魂。它表現出一種親情關系:生者對死者的哀悼之情、懷念之情、敬愛之情,或者說它是生者向死者抒發感情的一種媒介。中華民族是極其注重血緣親情關系的民族,母子之情、祖孫之情、兒女之情、兄弟之情、姐妹之情的深層內涵是其他民族所不能比擬的。中國老百姓的情感表達方式不是抽象的,多用具體的物來表達。在老百姓看來,對長輩的孝敬,對親人的愛憐的最佳方式是讓其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孝心愛心都是用物來體現的,尤其是長期生活在貧困中的農民,更會這樣去想去做。當親人去世后,更希望他能夠享受生前未曾享受的美好生活,于是用紙做成亭臺樓閣、金銀財寶和各種生活用具以奉亡靈“享受”。
其次,紙扎藝術表達了人們對現實生活的理想。它的創作和展示,具有鮮明的功利色彩:將各種紙扎品奉獻給亡靈,希望它們能在冥冥世界中發揮作用,使亡靈受益。其意圖體現在“用”上,從紙扎的類別上可看到這一目的。它們雖然是現實世界呈現給虛幻世界的厚禮,希望亡靈“陰間”生活得幸福、充實,而實際上,則表現了現實人生的理想追求,對亡靈的祈禱、祝福和期望,祈求避兇禳禍、祛病免災、驅瘟解毒、歲歲平安、萬事如意、福善嘉慶是民間美術永恒的主題。可以說,這都是現實人生對美好生活渴望和追求的物化形式。
[1]潘魯生.黃勇健著《紙人紙馬》,河北美術出版社,2003,12
[2]鄧福星主編, 唐家路、潘魯生著《中國民間美術學導論》,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0,3.
樊二文,女,河南開封人,助教,碩士,鄭州輕工業學院易斯頓美術學院。
楊柳,女,河南鄭州人,助教,碩士,鄭州輕工業學院易斯頓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