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偉 (山東省實驗中學 山東濟南 250000)
當代民間烙畫發展之路
林 偉 (山東省實驗中學 山東濟南 250000)
在這個多元化時代,各個美術畫種都在蓬勃發展,并不斷涌現出一些具有時代性、杰出的作品。烙畫就是眾多畫種中的一個。同許多民間畫種一樣,烙畫在民間以自然生存的狀態存在并且以與時代同步的步調前進著。走在民間,人們會發現烙畫有如許多的形式深入百姓的生活中。小到一根牙簽、筷子;大到桌椅、床柜,那些精心烙繪的花紋形象代表一種精致的烙畫文化,使人們的生活品味與歷史與傳統在此匯集、交合,進而沉淀為世代沿傳的穩固的民族文化。從生活中來又到生活中去,烙畫就在這種潛存在生活里默默的影響著人們的品味與氣質。如果說這些烙畫只是作為器物形式的裝飾,那么更加脫離實用功能,專門用來滿足欣賞功能的葫蘆烙畫、紙扇烙畫等,就足以證明烙畫作為獨立畫種的地位。這些烙畫所承載的象征吉祥寓意的藝術符號與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深深印和。在更高的藝術表現層面上,烙畫還發展出宣紙烙畫、絲絹烙畫、木板烙畫等更加豐富也更具純藝術面目的特征。烙畫形式也如同當今所有美術形式,它的多元化發展也逐漸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烙畫曾經在國內紅火一段時期,那時在一些大的商場里常常看到裝幀精良的大幅烙畫作品的身影。烙畫還曾經用來出口的工藝繪畫為國家創匯。但是烙畫在經歷那段輝煌之后影響力慢慢的減弱,在今天各種美術畫種都蓬勃發展的今天,烙畫依然處在比較邊緣的角色位置,這就是我們不能不反思,曾經比漆畫還紅火的烙畫為什么沒有繼續發揚光大?為什么后來式微了?這個問題應該去進行思考,找出它的根源,才能在將來讓烙畫的發展真正壯大起來。
相比較而言,曾經的漆畫也非影響很大的畫種,但它后來的發展越來越高,最終現在在全國幾大畫種之間奠定了它的不可小覷的地位。中國美協下設的藝委會曾經只有國畫油畫版畫雕塑等具有相當強大的幾個傳統美術種類,現在漆畫正式進入中國美協下設的幾個藝委會之列。每一屆全國美展都能看到大量的漆畫作品在最高的藝術殿堂展出,這無時無刻不在向人們證明著漆畫已經列為經典藝術行列。由此可以看出漆畫的發展有多高,影響力有多大。
對烙畫的沒落現象,筆者曾經進行過深刻的調查與分析。筆者認為當年烙畫的發展沒有有力的后續支撐,缺少真正有學術鉆研水平的領頭人。在那個藝術剛剛迎來思想開放的年代,人們對涌現出的烙畫新形式有種眼前一亮的感覺,所以在市場上一度青睞于它。它的工具材料的便捷性,烙畫畫法門檻的易入性,讓許多沒有多少專業學習經歷的民間藝人一涌而上,市場上由此產生了大量的缺乏原創精神以復制現成名人畫作為目標的,缺乏藝術創造性的工藝性作品。這些作品的大量出現讓人們對烙畫產生了一種定位低端的評價,甚至認為是專門以復制為手段的一種特殊工藝畫。烙畫背負上這種負面評價,影響了它的進一步發展空間,也不再吸引更高端的藝術人才注目。在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審美水準也相繼拔高之后,人們對烙畫的興趣也轉移到其他更具有藝術性價值的畫種上去。
當年烙畫的紅火時代,對烙畫的藝術價值而言其實是一次充滿功利色彩的掠奪,剛剛被社會認可的烙畫形式應該得到大家的呵護,也應該得以逐漸豐富與壯大。可是在那個年代,從事烙畫的藝人的心態是逐利而為的,沒有人能沉下心來去研究與創新。當烙畫不被人們看好之后,那些曾經以復制名人畫作為生的烙畫藝人們也大多選擇了離開。會看烙畫的這段興衰史,不能不讓人感嘆,也不能不使人沉思。
找到烙畫式微的根源,分析烙畫存在的缺欠,改良烙畫工具與材料,確立烙畫創新的思維,形成烙畫創作的群體,只有對烙畫進行全方位的革新與改造,才能突破烙畫的發展瓶頸。
烙畫的工具、材料還有待革新,傳統的烙畫過多的受材料的局限,雖然保持了烙畫的傳統特色,但也成為烙畫發展創新的掣肘。只有更豐富多元的材料工具,才能使烙畫的表現豐富性提高上來。
烙畫還應該以更開放的姿態吸收其他畫種的技法,這種吸收是建立在自身工具的特點基礎上的,是一種溶為自身的有自身特征的烙畫技法,而不是喪失自身畫種特色的死搬硬套。當年烙畫藝人照搬的結果就是讓烙畫淪落為機械復制的工藝。
現在從事烙畫的許多人大都來自民間,基本沒受過正規的美術專業教育。僅憑他們難以專注烙畫藝術的研究領域,也難以從理論上對烙畫進行概括總結。好在也有一少部分受到藝術院校正規教育的人開始對烙畫產生興趣,并且真正潛心去研究它。同時烙畫理論的構建是烙畫發展必要的也是迫切的事情,這也是烙畫能否進入藝術最高殿堂體現其純藝術水準的保障。
烙畫的發展還需要開展全國性的烙畫展覽,通過一系列展覽對全國烙畫藝人在創作水平與創作理念及創新意識、個人風格進行總體的引導,同時它對開展烙畫的理論研究與學術探討也很有幫助。
烙畫與漆畫曾經有太多的相似之處,它們都曾經屬于民間的工藝畫種,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都有在民間深深扎根的土壤與廣泛生存的空間,都有以裝飾器物為原始形態的藝術形式,又都從形式上走向繪畫性的語言表達。當代烙畫的發展,可以借鑒漆畫的發展歷程作為榜樣。漆畫領域就是有像喬十光等人作為現代漆畫的研究者開拓者,并且在大家的合力之下形成全國多個派系風格,最終讓漆畫走入繪畫的大門派行列。
在當代美術走向多元化的大勢之下,工藝烙畫的發展也迎來前所未有的契機。各種新材料新工具的出現為烙畫的創新發展也提供堅實的基礎與保障。
現代社會對傳統工藝畫種的審美也要求與時俱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藝烙畫,一方面要延續保留傳統文化的根源,另一方面要與時代連接。人類歷史上曾經有多少停步不前的事物,都湮沒在歷史的塵埃。烙畫的發展不能只是以拯救的方式固守傳統,單憑一廂情愿的固守,只會加速它的消亡。要想生存下去就要發展,要想發展就要創新,要創新必然連接時代更新觀念。總之,烙畫的現狀絕不能以不變應萬變,而要以變化以求生存壯大與發展。人類的發展,生活方式的變遷,將如滔滔江水,總有一些東西被大浪淘盡。也總有一些東西能夠順應了歷史與時代發展的大潮,在不斷創新變化中,與人們的生活中緊密相連。這一足以證明,還是以人為本、與時俱進的發展觀更能代表工藝美術發展的本質。
在當代雖然大多數烙畫藝人以散兵游勇的形態從事著烙畫,但是也逐漸形成某些地域性的派系特點。在傳統烙畫興盛的河南南陽,依然有較多的傳統烙畫從業者。南陽烙畫的技法主要延續八、九十年代的風格,現在南陽烙畫主要在工具材料上進行探索與改進,在原來的木板材料之外又發展出絲絹烙畫。四川地域的樂天畫派以現代工具材料為依托,將噴火、熱風工具大量運用烙畫的畫面調子中,形成以渲染調子為特色的樂天畫派烙畫。河北、山東的現代烙畫,以專業院校出身的郝友友老師為中心承托學院諸畫種技巧將油畫國畫版畫水彩等畫種糅合進烙畫之中,發展出既有烙畫特色又可與幾大畫種媲美的現代烙畫。在新疆以及南方的常州、深圳等地也有數量較多的烙畫從業者,也有著自己的一些地域風格。這些地域的烙畫有相對穩定的風格技巧、形式題材,也在某種程度上共同為烙畫的綜合發展及影響力奠定基礎。
烙畫的欣賞性與技法表現性特點決定了它的繪畫性是其發展的第一性。對材料與技法的過度追求,卻忽視對畫面語言的把握與作品精神的傳達,勢必引導其偏于工藝美術的發展范疇,而遠離繪畫范疇。但是烙畫發展又必須兩條腿走路,一是工藝美術方面發展,一是純繪畫領域的發展。這兩方面互為促進,工藝美術方面注重工具材料及工藝表現形式,純繪畫領域注重繪畫語言、內在精神。當代烙畫仍偏重于工藝美術方面,純繪畫領域的烙畫仍有待去進一步開拓發展。這一方面以郝友友老師為中心的河北、山東的烙畫已經開始了純繪畫領域的探索。但在全國范圍內由于缺乏其他群體的跟進而勢單力薄。
烙畫發展要走的路還很長,需要有識之士不斷加入,一起為烙畫的發展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