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甫 (湖南城市學院 湖南益陽 413000)
關于校園雕塑建設若干問題的探討
彭 甫 (湖南城市學院 湖南益陽 413000)
校園雕塑是根據雕塑安放環境劃分的類型化雕塑名稱,與之相對應的包括小區雕塑、公園雕塑、廣場雕塑、綠地雕塑諸如此類。這些類型化雕塑由于它的安置環境不同,受眾人群有別,導致雕塑的建設與造型,與環境的若干問題的處理方式都有所區分。本文主要依托校園的獨特環境,面對近年來出現的校園雕塑藝術的造型設計,建設安裝的若干問題進行梳理與探討。
校園雕塑;建設
校園是學校的教學與生活用地,是教師與學生學習生活的環境。在每所的小中初高中乃至大學的校園內,或多或少都放置著一件或幾件雕塑,其中以名人肖像、青春主題系列的浮雕、各類動物小品、抽象不銹鋼雕塑最為常見。在校園內的中心位置,幾乎都一件類似“鎮館之寶”的主題雕塑,建設主題雕塑的原因可能代表著學校的歷史,比如原長沙縣維漢中學是為紀念李維漢先生而取名維漢中學,雕塑即代表了學校的名字由來。這樣的例子還有許多,特立中學、雷鋒中學、名人總是和校園雕塑聯系在一起。校園雕塑雖有著特定的受眾人群,雕塑具有紀念的、革命的、教育的功能,但是我們從雕塑本體出發,應當將校園雕塑的建設意義回歸于對美的追求。校園雕塑之所以存在,首先是對校園環境的豐富、點綴與提升,通過優美的造型,向同學教師傳遞三維空間藝術的美,增強同學的想象力。
校園又是一塊傳播知識,增長知識的凈土。教師通過教室,在課堂上向同學傳播知識,課后,同學在校園環境中,通過自學消化吸收增長各種講授的知識,校園必然成為同學課后學習的場所。校園的一草一木,臺階小道,草地樹林,都可能讓同學們駐足停留。校園雕塑也潛移默化地起刺激校內人群的感官,優美的校園,具有較高審美的雕塑,讓同學在學習之余感受美的存在,讓思緒飛揚,讓想象馳騁。校園雕塑在此環境中起著寓教于樂的作用。在一所學校內,教育是多方面的,雕塑可以承載的內容也很多,但雕塑首先應當是藝術,陶冶情操、寓教于樂,于同學的休閑娛樂時,耳濡目染間提升對美的追求,然后才在此基礎上增加相應的主題意義。
對于校園雕塑的分類,可基本包括:具象、抽象、景觀、互動、小品等幾大類型。具象的校園雕塑基本以人物為主,可以是歷史人物、革命家、教育家、捐贈者等等,或是以具象的人物為組合的青春主題性質的雕塑。例如許多院校廣場位置都矗立毛澤東雕像,校園的角落存放國內外科學家的胸像等。具有抽象特征的校園雕塑是20世紀現代藝術發展的產物。雕塑造型以點、線、面、體為主要元素,自由組合在一起,純粹表達三維空間中抽象元素的運用,雕塑的材質以鋼鐵為主,施以較為鮮艷的色彩,給人無限的想象力。但在我們的許多校園內,多數是以不銹鋼材料堆砌的所謂抽象雕塑,不具有任何的審美感受。隨著校園景觀建設的不斷進步提升,雕塑與景觀緊密聯系,有的校園環境在建設時將景觀與雕塑納入到一體的建設中,景觀中需要雕塑的點綴。例如有的活水景觀,放置幾件動物雕塑變能使得真個景觀活躍起來?;拥牡袼苁潜容^新鮮的內容,它的存在是需要參與者的。
在建國初級,我們的學校建設受到政治、經濟條件的影響呈現模式化發展的特征,幾乎所有的校園建筑模仿蘇聯形式,隨之我們看到的校園雕塑也只有革命偉人像以及工農兵群像,并且全國上下的校園雕塑多有雷同。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模式化的思維方式被打破,人們開始可以從多方面、多渠道地看到、接觸許多美的新鮮事物。學校的建設開始走向反映地域個性,人文特征,建筑師的審美等,校園里更是出現了許多別具一格的、具有生命力、感染力的雕塑藝術。當下,這種趨勢還在不斷變化發展中。校園雕塑的主題內容在一線發達的城市以及省會城市有了長足的進步與發展,決策階層開始能夠接聆聽雕塑家們的奇思妙想,我認為作為雕塑家、雕塑工作者們有義務引導受眾的審美,將校園雕塑的建設走向一個開放的,健康的、向上的、具有創造力、想象空間的層次上。我們的決策階層對于好的雕塑主題內容的審美意識需要雕塑家們的正確引導。
校園雕塑的表現形式是雕塑本體內容的方面之一。雕塑家采取何種表現形式塑造校園雕塑呢?具象、抽象、景觀、互動,哪一種內容更加符合校園,在這里我提出一定的拙見,校園雕塑應當以裝飾校園為目的,審美為第一位,減弱功能與去意識形態化為主。現在,國內許多的高校大部分存在著許多具象的人物雕塑,這是歷史遺留,我們暫不考慮,我們考慮的問題是具象,寫實的,具有紀念意義的雕塑不再放在校園的主要位置,重要的位置中考慮建設以景觀為主的抽象雕塑。
雕塑的材料一直為雕塑家們所尋找,3d打印技術的出現使得雕塑材料又多一種實現的可能,但是材料和材料如何粘合在一起,是世界難題。因此雕塑建設中新型材料的開發并非像科學技術那般重要,畢竟雕塑仍舊在使用泥土、石頭、木材等農耕時代的產物,即使是在這個科技迅猛發展的信息時代。材料的選擇還應到回到如何利用好常見的不銹鋼、石材,水泥鋼筋等。
室外的雕塑一定存在于一定的景觀地帶,同樣校園雕塑存在于一個圍合校園環境中,教師同學每天都在這個圍合的環境中上課下課,抬頭便可以看到某個角落的某件雕塑,圖書館前、教學樓前,草地上,道路旁。它們確實是一件件藝術品,但是它們應當是孤零零地堆放在某個環境中嗎?雕塑與環境的是否融洽,雕塑是否需要景觀襯托,還是只是需要一片草地。這是一個雕塑建設時需要考慮的問題。校園雕塑最為常見的是一個個水泥墩子,這些墩子使得我們觸摸不到雕塑,使得我們需要仰望雕塑,也是我們不得不合影的地方。
另外,燈光、水源、綠地、音樂等應該可以成為校園雕塑建設的一部分,讓同學參與其中才是一件優秀的校園雕塑。
校園是培養人才的圣土,是同學順利走向社會的學習園地,也是放置雕塑的純凈土壤。本文所探討校園雕塑的建設呈現若干問題旨在能夠使雕塑家進行藝術創作時,明確雕塑藝術的美化與及寓教于樂意義,在主題內容、表現形式、材料選擇景觀營造上規避常見的問題,創作精良優秀作品,并引導我們的受眾人群及決策階層將雕塑建設的本質回歸于對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