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壽 (福建省泰寧縣金湖奇木根雕廠 福建泰寧 354400)
根雕傳統人物造型的藝術探討
王德壽 (福建省泰寧縣金湖奇木根雕廠 福建泰寧 354400)
在我們生活的自然界中,蘊藏著很多美麗、富有藝術性的事物,并且同人們的形象、思想存在密切的關聯。根雕在眾多藝術種類中富有其獨特的韻味,值得相關人員對其進行深入研究。本文簡要分析了根雕藝術中傳統人物的造型,目的在于進一步促進我國民俗、民藝向前發展。
根雕;傳統人物造型;藝術;探討
中華民族的根藝術源遠流長,著名根雕藝術家劉開渠老先生曾在發表的著作中提到:盡管根藝術在世界上也存在,然而,時間最長、最優秀的就是中國。在我國,涉及根藝術造型的文章有很多,但是對根雕內傳統人物造型的藝術研究卻很少。所以,本文針對根雕傳統人物造型的藝術進行了簡要分析,供相關人士參考。
對于根雕藝術中,傳統人物造型的物品可以被用作觀賞、陳列、收藏等,歷經了由原始根狀形態至特別藝術形態的變化,展現出了自然藝術與人為藝術的高度融合。初步來看,我國人物題材根雕藝術的起源為明清朝代。依據史料記載,安徽黃山曾居住一位根雕大家,擅長人物造型。因為人物造型的根雕藝術原料多為廢棄的樹根,如果這些原料沒有被藝術家發覺,則就會被當做是燒火的木柴,所以,也將其稱作“柴人”,之后諧音稱為“才人”“財人”等。
根雕,望文生義,其指的是用樹根制作的雕刻作品。根雕藝術中傳統人物的造型含義也就指的是藝術大家依據原料大小、形狀、姿態等,通過細致的分析,利用藝術的方法制作成某位傳統人物的形狀。根雕藝術同普通的圓木雕刻存在較大的差別,它的造型更多在于突出原料的自然特性,將其轉變成極具審美價值的藝術作品。同建筑施工中的浮雕人物造型相比較,根雕藝術人物更立體、更形象,富有藝術性。也可以說,根雕藝術中的傳統人物造型才是最靠近現代雕刻藝術的作品,是我國民間造型雕刻藝術的精華及代表。
對于根雕藝術中的傳統人物造型來講,其類別的劃分條件較為復雜,一般除了由人物性別進行種類劃分外,還能夠依據視覺的效果將其劃分成:雋美類、神武類及智叟類。還可以依據人物的形態將其劃分成:縱立類及倚臥類。不管怎樣劃分類別,人物氣魄、神韻、形象的凸顯是根雕藝術人物造型的共性,而文化信仰及民族等就蘊藏在根雕藝術傳統人物的造型內。依據根雕的寓意,將其進行類別劃分,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內容:
此類根雕人物的造型指的是被用作辟邪、鎮宅、供奉、祈福等用途。人們把部分具備維持公正、救苦救難的神話人物,或者內心敬畏的人物制作成根雕,在視覺、神韻等方面都帶有濃重的情感、宗教色彩。一般,彌勒佛、達摩祖師、鐘馗、觀音菩薩等是民眾內心所敬畏、喜愛的守護神。根雕的收藏人員可以依據其自身信仰、或者帶有的內涵、如鎮宅、招財等進行選取,體現出了主觀性。一般辟邪、鎮宅類的傳統人物根雕藝術所適合的人群都具有共同的心態,就是躲避災禍、信仰、祈福等。可以說,宗教的精神信仰也是民俗的一種延續方法,其根雕人物都具備較為嚴謹的風格特點及文化韻味。
對于雅士、文人類的傳統人物根雕藝術來講,其指的是為了滿足文人展現情操、修養而制作的人物楷模。中華民族一直都有重視修養、塑造斯文的傳統,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各個文化楷模不但對傳統社會產生影響,同時也對現代人們有著啟發,成為了某一領域的代表。這類根雕的人物形象通常為歷史中真實存在的人,被后世人著有神話色彩,對文化具有較強的影響力。通常,其又可以被劃分成三個類別:其一,圣賢大家,例如:老子、孔子、孟子等;其二,文人騷客,例如:李白、屈原、蘇軾等;其三:美人,例如:楊玉環、西施、小喬等。此類根雕藝術在關注人物神態、形象的同時,還關注人物的韻味、風采。因此,在進行制作期間,不管是在把握人物的藝術性還是工藝方面,都具有一定的難度。想要制作出具備影響力的歷史人物,就需要細致了解其人物思想,內涵及感染力。也可以說,需要提高制作人員在文化方面的審美水平,才可以精準的捕捉到人物想象的關鍵。例如:對于詩人李白來講,其需要表現的特性為豪放不羈;對于大儒孔子來講,則需要表現的特性為思辨神韻;對于詩人蘇軾來講,其需要表現的特性則為濃重、沉思等。總而言之,對于不同的歷史人物來講,其自身的文化及個性,不但決定了其風采,也反映出了雕刻人員本身的情緒、思想。
對于平民、漁樵類的傳統人物根雕藝術來講,其指的是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為題材進行創作的人物想象,展現出了根雕藝術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精神。此類藝術作品盡管數目相對較少,并且對象也并不是單一的特殊人員,而是很多百姓的整體代表,人物的造型多古樸、滄桑,或耕樵、或采桑,體現出了人們勤勞樸實、悠然自得、民風淳樸等特點。
一般來講,在根雕藝術品種,其傳統人物造型所體現的精神情結主要包含以下幾種類別:
對于我國的根雕藝術傳統人物作品來講,其在文人雅士方面獲取了不菲的成績。通過比較很容易發現,根雕藝術中的傳統人物在造型上具備一種飄逸、灑脫的書畫韻味,這與我國古代繪畫之間存在密切的關聯,尤其是很多根雕作品的人物形象都是來源于我國古典人物的畫稿。在中國畫中對人物形象的認可為根雕藝術提供了理論依據,例如:古代文人的動作標準包含:踱步、凝重、身端、拈指等;而古代武將的動作標準包含:挺胸、鎖眉、怒顏、威武等。深入分析發現,我國根雕中傳統人物的形象頗具中國畫中潑墨及寫意風格的影子。對于我國藝術來講,寫意是其重要的核心思想,把寫意靈活的融入根雕傳統人物形象的制作中,是所有根雕作者共同的風格。不管是地域文化、生態環境還是生活背景,都存在較大的區別,所以,在人物形象方面所追求的寫意風格也各不相同。能夠確定的是,根雕中傳統人物的形象審美指標同我國繪畫藝術的取向大致一樣。在根雕藝術中,傳統人物形象的寫意目的在于使造型更富思想、美感及情趣,通過夸張的方式突顯特定人物的個性及細節。通過寫意的形式突顯傳統人物的風采與領會。所以,其也體現出了根雕藝術中傳統人物造型帶有我國繪畫情結的特征。
我國傳統根雕藝術的形成與發展自身就具備一種神話的氛圍,自然界中奇形怪狀的樹根十分容易調動人們的聯想,在人們發現一塊根雕原料時,就會很自然的將其外形同神話人物的形象進行聯想,例如:人們所熟識的壽星、羅漢、菩薩等虛幻人物形象就是人們通過聯想所產生的。另外,對于根雕傳統人物藝術品來講,其是民間造型藝術的一部分,也就意味著其同宗教文化存在不可分割的關聯。宗教的傳播者靈活的應用民間根雕藝術進行教義的推廣與傳揚,民間的根雕大家也依賴宗教的影響突顯自身的創作價值。可以認為,民家的造型大家同宗教互相輔佐進行發展,二者融合在一起成為了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很多百姓家中都會陳列一些根雕的藝術品。例如:鄭劍夫先生的根雕作品“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就突顯了根雕藝術中傳統人物造型同宗教的情節。
我國明代胡應麟先生在品評詩詞中曾說:古詩之妙,專求意象。因為碳化、腐朽等自然之力,讓植物根系較為柔軟的部分變成了泥土,僅留存較為堅硬的部分,例如:樹木的瘤、結、心等,亦或是油性較大的部分也會保存下來。在歷經了長時間的蒸發、氧化、晾曬、積壓、硅化、碳化等作用,讓根雕的材料極具大自然的詩詞情情結。
唯有基于此前提下,開展根雕活動,才能夠高效表現人文的藝術性,將根雕藝術品制作的傳神。另外,在一般條件下,根雕傳統人物的創新與構思同古代詩詞存在緊密聯系,故事、繪畫已經變成了無法缺少的情感融合,進入了根雕藝術的文化沃土中。此種情感上的關聯就像古詩詞中的虛實相輔、動靜結合一樣,突顯了我國根雕文化在文學方面的情結。
對于我國根雕作品中傳統人物的造型來講,其包含的藝術價值主要有:技法、元素及風格,同西方一些雕塑作品的精準性相比,根雕藝術有助于維持我國雕刻文化的創新與傳承。根雕材料的自然形狀同現代雕刻的處理方法在某些方面來看存在相似的語言,人們在欣賞及創作傳統人物的雕塑藝術品期間審美觀念是相近的,例如:動態的灑脫、自然,肌理的厚重、滄桑,形式的奇特、玄妙,題材的典雅、文化等,因此,二者極具可比性。相關人員需要深入對根雕傳統人物造型的內容進行研究,找尋現代雕刻中關于傳統人物制作方面的突破點,從而為將來的雕刻藝術累積經驗與方法,最終讓理論知識轉變成實踐。因此,現代的美學教育不可以忽略根雕傳統人物造型藝術所具備的現實價值。伴隨著當前社會經濟發展速率的不斷加快,人們對根雕藝術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根雕中傳統人物的造型也需要進行改革與發展,緊跟時代步伐,開創一條同現代藝術相吻合的道路。根雕藝術中的傳統人物造型同現代雕刻藝術從來沒有分開過,在藝術融合的局面下,怎樣全面發揮我國根雕藝術整體優勢就成為了人們需要深入思考的事情,因此,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在根雕人物藝術方面秉承科學、嚴謹的態度,保留傳統,開辟新的局面。
總而言之,對于根雕傳統人物造型藝術來講,其在美學的教育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伴隨著現今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根雕藝術也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不斷進行著改革與發展,因此,對根雕傳統人物造型的藝術探討是值得相關工作人員深入思考的事情。
[1]嚴支勝.圖像時代寫生意義再認識[A].中央美術學院青年藝術批評獎獲獎論文集(2011年)[C].2012.
[2]劉玉葉.從符號美學視角看漢魏六朝書法評論中的人格比興手法[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01).
[3]于明剛.當代雕塑藝術的新語言——數字造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09).
[4]殷晶波.對藝術特征的一種審美性詮釋——試談對莊子“言”“意”觀的認識及其對后世文學批評影響[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10).
[5]黃雅峰.漢畫像石、畫像磚畫像的西王母仙界圖式分析[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10.
[6]陳君.三分人工,七分天成——中國根雕藝術欣賞[J].語文世界(初中版),2008(09).
[7]安榮杰.論雕刻藝術不斷創新與人類社會的發展關系[A].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建設與發展初探[C].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