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微聞 王 紅 (昆明學院 云南昆明 650000)
論中國畫的民族性
肖微聞 王 紅 (昆明學院 云南昆明 650000)
全球性發展,要求文化的多樣性,美術作品也不例外,中國畫只有在保留民族性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創新,才能彰顯中國畫獨特性的本色,也才能在世界美術史上獨樹一幟。
中國畫;民族性;揚棄;借鑒
民族性是指“運用本民族的獨特的藝術形式、藝術手法來反映現實生活,使文藝作品有民族氣派和民族風格。”中國畫的民族性是指中國畫的“中國”性。即立足于中華民族的文化藝術傳統及審美意識,采用傳統中國畫技法創作,主要表現本民族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藝術審美情趣。
中國畫的民族性或民族性的中國畫對于本民族來說是根。因為,中國畫的民族性需要本民族一代又一代人的血脈傳承,它是長期歷史發展的產物,更是中國文化的脊梁和文化的價值所在。中國畫創作最基本最重要特性、技法、規律等,都直接或間接地體現在其民族性之中。任何體現民族性的東西都是有生命力的,對于中國畫來說,越是具有民族性就越具有世界性,同時具有鮮明的民族性特征也是中國畫在世界繪畫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決定性因素。
隨著社會全球化的日益演進,東西方文化日益交融和碰撞,中國畫也融入了許多外來因素,如“吳帶當風”、“曲線盤鐵”等線描法,就有印度佛教繪畫的痕跡,明代的人物寫真畫也受到西方明暗素描關系的影響,出現了“波臣派”,而“沒骨法”則是從波斯傳過來的,這種影響一直到清代。但到了現代,許多中國畫藝術家卻迷失了自我,甚至出現了“革毛筆的命”,“筆墨等于0”等口號,全盤否定中國畫的傳統技法,這是非常可悲的。筆者認為,中國畫要發展,創新是有所必要的,但中國畫創新離不開中國畫的民族性,作為中國畫,離開了民族性,就沒有了根基,因此,中國畫在創新之前應深入了解傳統法則的規范和制約,在此基礎上再設法擺脫、放棄傳統法則的規范和制約,去發展、創新。
民族文化的穩定性和獨特性是文化現象的重要特征,民族文化的獨特性是由民族文化的相對穩定性決定的,民族文化穩定性的突出表現就是民族文化的獨特性,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中國畫要得到充實和豐富,需要變革,這種變革應該是在穩定基礎上的革新,在保留中國畫傳統特性、技法和規律的前提下求變。即不是要求用一個民族的文化去替代另一個民族的文化,而是在相互學習的基礎上,使各民族文化的精華部分得到豐富和發展。如中國畫在題材上有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之分,在繪畫技法上可分為工筆畫和寫意畫兩種,它是用筆、墨和中國畫顏料,在特制的宣紙或絹上作畫,然后予以裝裱,更好地襯托畫體。中國畫的這種表現手法和方式,注重作者思想感情的傳達,人物、山水在幾筆勾畫下即形成,可以由作者隨心所欲,這種繪畫技法,是在穩定性中傳承發展而形成的獨特性特征,畫家各有蹊徑,互有特色。在山水、花鳥畫方面至隋唐始獨立形成,五代、兩宋高度發展,人物畫從晚周至漢、魏、六朝逐漸成熟。在描繪物象上,主動運用線條、墨色來表現形體、質感,有高度的表現力,并與詩詞、款賦、書法篆刻相結合,達到“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的效果。從歷史上看,中國畫在各個時期都出現了不少革新造性的畫家,但這些畫家都是在保留了民族穩定性基礎上的創新,正因為如此,也使得中國畫在世界美術領域獨樹一幟。
中國畫繼承應該“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毛澤東指出:“中國的長期封建社會中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但是決不能無批判地兼收并蓄。”在中國畫的創新中,我們必須堅持“繼承與發展”相統一的原則,在民族文化的血脈中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文化的新鮮血液,尋找具有現實指導性和普遍適用性的文化精髓。例如,中國畫善用筆墨,他的本質特征和豐富多彩的技法傳統就在筆墨中。如中國畫有畫墨竹、墨蘭、墨梅的傳統,即全以墨色表現對象,所謂“不加丹青,已極形似意”,雖不畫竹、蘭、梅的本色,卻寫出了竹、蘭、梅的情調與性格,又如齊白石畫魚、畫蝦,但并未畫水,只是從魚蝦的動態,使觀眾感覺到魚、蝦是在水中游動。正因為繼承了傳統繪畫技法的精髓,才使這些作品表現的淋漓盡致。所謂發展,是要求作品有時代氣息,符合時代要求,滿足時代需要。“不知五墨六彩,何求筆情墨韻?” 對待中國畫傳統應持的態度是尊重傳統,進行“揚棄”,推陳出新。
中西文化各有特色,中國畫盛用線條,不注重透視、解剖和背景,中國畫的色彩也為清新淡雅,幾筆勾勒出意境,如中國畫中描一條蛋形線表示人的臉孔,其實人臉孔的周圍并無此線,此線是臉與背景的界線。又如山水、花卉等,線條大都不是物象所原有的,是畫家用以代表兩物象的境界的。西洋畫則不然,只有各物的界,界上并不描線。所以西洋畫很像實物,而中國畫不像實物,西洋畫中的房屋、街道、樹木、器物等,形體都很正確,競同實物一般。“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積極地借鑒、吸收外來文化中一切對我有用的東西,是促進民族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 因此,中國畫在創新中吸收西洋畫的一些優秀技法予以發展是必要的,但應該對外來文化有選擇的借鑒,而不是“拿來主義”,要從適合本民族社會環境、人文、心理、生活方式、倫理道德、風俗習慣等諸多因素出發,有選擇地吸收;繼承本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合理吸收外來文化之精華,促使內外文化的有機交匯與融合。有生命力的民族文化正是按照這樣的軌跡前進的。如高劍父等前輩欲效從日本畫道路來摻用西洋畫法,他發展了居廉的筆墨與色粉交融法,更注重色彩與明暗的層次;浙江的童中燾,在深入傳統的基礎上結合寫生,筆墨清剛秀潤,形象詩韻盎然,既傳統又現代;廣東的方向、南京的尚可,受印象派油畫的啟發,以豐富明麗的色彩標示著個人風貌,這些畫家既注意對中國畫傳統墨骨的保留,又加入部分西洋畫技法大膽有效嘗試,從而成為對外來文化借鑒成功的范例。
總之, 真正意義上的國畫出新,必須立足于民族性基礎并且廣泛吸收其他優秀的創作成果,因為,“傳統是一個社會的文化遺產,是人類過去所創造的種種制度、信仰、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等構成的表意象征,它使代與代之間保持了某種連接性和統一性,構成了一個社會創造與再創造自己的文化密碼,并且給人類的生存帶來了秩序和意義。”真心致力于我國國畫藝術發展、創新、繁榮的美術工作者,當以民族文化為根基,把握時代的脈搏,不斷吸收其他藝術、外來藝術的精華,創作出無愧于歷史、具有時代精神面貌的作品。愿我們藝術工作者,創造出更多、更好的反映時代風貌,反映民族色彩的絢麗畫卷,為全人類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2]關世杰. 跨文化交流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3]陳筠泉. 重視國外關于文化戰略問題的研究[N].人民日報,1997.07.12.
肖微聞,男,1964年2月生,昆明學院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教師,云南藝術學院文學學士,研究方向:美學、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