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振 (天津南開大學 天津 300071)
淺析漢代辟邪的種類及其出現原因探討
王 振 (天津南開大學 天津 300071)
漢代石辟邪,作為中國特色的一種神獸,具有其獨特而神秘的藝術魅力,本文中我們以石辟邪與畫像辟邪為例,主要討論漢代石辟邪的種類與形制并探討其出現的原因,力圖通過這種分析與探討,挖掘漢代石辟邪的獨特藝術魅力與民俗價值。
漢代;石辟邪;畫像磚
辟邪,作為中國古代驅災祈福的祥瑞,在中國古代甚為流行,對于其定義, 《秦漢文化史大辭典 》認為:“辟邪”,為古代印度梵文的音譯,意為大獅子,大概是隨著佛教的傳入而流行于我國。而《中國古代建筑詞典》中,對于辟邪給出的解釋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似獅而帶翼。相傳此獸能辨善惡,避除邪穢。常置于王墓前,地位次于天祿、麒麟”。 從這兩個著述對辟邪的定義中我們可以大致了解到,辟邪,意如其名,能辨善惡,避除邪穢也。
辟邪,作為中國古代驅災祈福的祥瑞,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神獸,其種類繁多,如石辟邪、玉辟邪、畫像辟邪等。并且經過以后歷代的發展,辟邪漸漸成為一種象征意義,已不再局限于獅子的造型,其大小、材質、位置、功能與形制都不盡相同,下面我們以石辟邪、畫像辟邪為例,來簡要分析一下漢代辟邪的形制與功用。
我們都知道,由于漢代忠孝、孝悌觀念的影響,漢代厚葬之風盛行,其結果是,上至統治階級,下至黎民百姓一方面大興土木,盛行孝道之風,另一方面為死者樹碑立傳,建祠祭祀,大興厚葬之風,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眾多的畫像石、畫像磚、帛畫、陶器等就是這種厚葬之風的產物,這其中就包含石辟邪,它作為陵墓神獸,擔負著守衛和祈福的雙重功能。
那么漢代石辟邪有哪些特征呢?(東漢)班固在《漢書?西域傳》記載“烏弋山離國有桃拔、師(獅)子,犀牛”,三國曹魏時人孟康注曰:“桃拔,一名符拔,似鹿,長尾,一角者或為天鹿,兩角者或為辟邪。”這條文獻記載的辟邪是一種似鹿,長尾、雙角的動物。辟邪被用作陵墓神道石獸也是在漢代,但不是鹿身而似虎豹。如現存南陽漢畫館的原南陽太守宗資墓前的天祿、辟邪兩石獸身上確有銘文,一只胳膊上刻“天祿”,另一只胳膊上刻“辟邪”字樣,二石獸均為虎頭、豹身,有翼。再如洛陽伊川縣出土的石辟邪也身似虎豹,背負羽翼,裂齒怒目,長尾垂地,頭頂雙角,頷下有須,這些都是漢代辟邪的典型代表。1
辟中國漢代的石辟邪,從形制上來說,與漢代雕塑類似,大多采用簡潔明快的表現方式,刀法洗練、概括,極少做細節處的精雕細琢,注重刻畫作品的氣勢。工匠在雕刻石辟邪時,根據石頭的天然形態,因勢造型,精心構思,從大處著手,采用圓雕與浮雕相結合的手法,著力刻畫辟邪頭部和矯健的身軀,凸顯其整體或雄壯或獰戾之態。力圖將石辟邪雕刻的形神兼備。
漢代辟邪,除了具有實體意義的石辟邪之外,我們發現,畫像磚中還存在很多具有辟邪意義的辟邪畫像。如1954年發掘的山東沂南漢畫像石墓前室北壁橫額上有一大攤圖“畫面上刻有十幾個面目猙獰,身長毛羽的神獸,正在驅逐異一獸”除此之外,山東嘉祥武梁祠漢畫像石、遼寧營城子漢代壁畫也都發現這樣的大攤圖。而漢代還有一種“畫虎于門,冀以御兇”的風俗。因此在漢畫像磚中,我們也經常看到以虎像辟邪同鋪首銜環辟邪結合在一起,二者經常一同刻畫在墓門的門扉之上寓意祈福御兇。除了以上幾種常見的辟邪方式之外,,漢代繪畫中還有利用斗牛場景來辟邪的例子,在這些斗牛的畫作里,牛多為妖魔的化身,頭戴猙獰可怖面具的巫師帶著具有辟邪鎮妖功能的熊,同牛搏斗,從而實現辟魔驅邪的功能。
以上我們僅以陵墓石辟邪、畫像辟邪為例,簡要論述了漢代辟邪的形態與種類,除此之外,漢代還有玉辟邪、陶辟邪等。但是從我們分析的這些辟邪可以看出,大體上漢代辟邪可以分為兩個大類,一類是實體的辟邪神獸,通過其本身的猙獰、恐怖、雄壯之態起到辟邪的作用,其名字也命名為辟邪,另一類是畫像石畫像磚上存在的具有辟邪功能的畫像,其名字雖然不叫辟邪,卻通過各種表現方式,體現了辟邪的功能和寓意。這些畫像雖然從功能上起到辟邪的功用,但是它們已經不是我們前面特定意義上講的辟邪獸了。
以上我們主要論述了漢代辟邪的種類與形制,從此,我們可以看出,漢代辟邪種類之豐富,意義之廣大,那么漢代為什么那么重視這些辟邪獸呢?其出現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我們來簡要討論這一問題。
漢代文化受楚地民俗影響較深,楚文化以善舞、善巫、奢華濃麗著稱,因此漢文化在詭異濃麗的楚文化基礎上,形成了厚葬之風、舞樂之風、崇拜之風等多種風俗。漢代厚葬之風起于梁孝王及其家族墓葬為代表的“斬山為撐,穿石為藏”的大型山洞墓群。而我們從霍去病墓前所保留的大量石刻和漢墓中出土的豐厚陪葬品都可以看出,在這種厚葬之風的影響下,整個社會掀起一種厚葬之風。
漢代盛行的厚葬之風除了本身的經濟水平提高外,也是由漢代的制度造成。漢代倡導舉孝廉制度,選官以“孝”為標準,這種以攀治天下的“察舉征辟”選官制度極大地加劇了漢代厚葬習俗的風行。當時的選官是以孝為標準的,這也促使當時的世人皆言孝,為孝,甚至是傾家蕩產為長者厚葬,他們認為隨葬品越多,即喻示著活人越孝順,而你越孝順,則越能在漢代這種選拔官員的標準下獲益,便能夠獲得作官的資格,這種注重孝道,把厚葬當作至孝標準的價值判斷,強化和刺激了厚葬風俗的普及,形成了漢代獨特的民間風俗。
漢人受楚文化的影響,相信鬼神之說,巫術占卜在當時極為盛行。好巫的目的之一即為驅災避禍,因此,漢人發明了各式各樣的驅災避禍方式,厚葬是其一,儺戲是其一,辟邪獸也是其一。其實,早在春秋戰國時,在荊楚之地,門戶畫神茶、郁壘以辟邪己成為一種民俗,漢墓墓門上刻畫神茶、郁壘只是楚俗的延續而已。因此,正是在這種好巫之風,厚葬之風,孝義之風的影響下,才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漢文化,才為我們留下了各種文化風俗的源頭。
漢代辟邪,在當時為驅災避禍,祈福祥瑞之意,而在當今視角下看,我們再次研究它除了其本身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外,還在于,漢辟邪作為漢代風俗文化的產物,其具有極其重要的民俗文化價值。中華文化注重人文精神養成,注重倫理及風俗教化的傳統,這在漢代的各種辟邪中有著突出而又成熟的表現,這種綿延數千年而不斷積累的文化,既重視人的理想追求和精神超越,又重視人們日常人生的生活實際,對于我們今天的文化建設也有著巨大的借鑒意義。
注釋:
1.吳衛撰《也談漢代與六朝的鎮墓神獸—石辟邪》.《華中建筑》2003年06期.
[1]曲展.《漢代繪畫藝術研究》 碩士論文,山東大學,2009.
[2]吳衛.《也談漢代與六朝的鎮墓神獸—石辟邪》 《華中建筑》2003年06期.
[3] 《秦漢文化史大辭典》林劍鳴,劉寶才等主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
[4]葛臻明.《漢代畫像石辟邪獸的歷史淵源及文化意義》許昌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