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川川 (安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安徽蕪湖 241000 )
試析文人畫畫家“畫外功”的重要性
殷川川 (安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安徽蕪湖 241000 )
傳統文人畫創作主體的文學修養、書法功底、人格品質,及非功利性創作目的等 “畫外功”因素,無不對中國文人畫的形成與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當今“新文人畫”的創作欲從傳統的“文人畫”中繼承與突破,必須要學習形成傳統“文人畫”的各種要素,并汲取西方藝術的相關精髓。“新文人畫”反映當代人文精神與特征的今天,對上述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與緊迫。
文人畫;畫外功;新文人畫;發展
本文試從書法藝術對古代文人畫的重大影響、創作主體的文學相關修養、創作主體的人格與品質以及創作主體自身非功利性的目的等方面論述“畫外功”的重要性,并從中探究其對當今新文人畫的創作、發展的相關啟示與借鑒意義。
點、線、筆畫是構成書法藝術形象的最基礎的要求,也是最具有獨特欣賞價值和最重要的考察對象。其中“文人畫”書法化的傾向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時期:
魏晉南北朝至晚唐是文人畫的創生期,也是文人畫書法化的萌發期。這一期間,很多山水畫作品誕生于文人的手下,而且在理論理解中,無論山水畫作品還是人物畫作品,都著重強調了與書法作品一致手法與筆法,都重視了對繪畫作品與書法作品同樣重要的“勢氣”。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文人畫的形態和勢氣早期已形成了書法形式的傾向。
至唐到元是文人畫的成熟期。在唐朝時期,文人考取功名或者邁入仕途都要經過書法和繪畫的考試,書法功底差的文人就沒有通過開始的資格。不過,同時代的書法與繪畫相比較,這兩個藝術門派之間在各自的發展方向中相輔相成。在這時代,書法藝術發展到了鼎盛時期,但是作品各自創作者的地位卻有著天壤之別,高管大都是那些書法名家。
在文人畫的發展過程當中,受到書法類的影響很大,歷來所有的文人畫創作藝術家努力尋求將書法融入到畫中的方式和方法。首先,中國畫作品的藝術核心特點在講線條, 線條的特點是我們研究探討書畫同根的基礎。書法與畫品都是線條組成的藝術。中國畫以書法創作為根本,突出了書法當中的點、線條的筆法在創作繪畫作品中的作用, 對線條的掌控和應用成為重要的基本功, 所以,中國畫只能以書法特點為基礎。
中國畫不能以素描為寫實的底子, 只能以書法為基礎。其次, 由于書法創作藝術的熏陶, 中國畫的姿態才能從單一的技術再現方法進而求取一種與主體心思融為一體的筆墨創作手法和境地,墨筆手法不只是一種技藝的體現, 更是創作者心理與感情的寫照。
清代碑學研討達到鼎盛, 很多樸實、厚重的書碑作品陸陸續續被世人發現,因此,將碑學融入到書里成為新的潮流。近代以來,畫家都受到這方面的影響,注重中鋒用筆、金石為骨,將原始的民間藝術融會貫通,力求樸拙、飽滿蒼潤華滋的筆墨之風。因此,對中國的國畫創作大師, 從書法創作手法畫品的創作手法相輔相成的觀點和角度來觀察就能夠比較全面準確地把握他們的藝術特征。在中國的畫發展歷史中, 我們不難發現在各個時代的作品當中,線條、筆法都有改變, 而這種改變就是循序漸進的進步,也正是這種改變代表了一定時期的線條與筆法的不同特色。
綜上所述,書法藝術對“文人畫”的影響具體有以下五點:1.書法用筆對繪畫的影響;2.書法構成對繪畫的影響;3.書勢對繪畫的影響;4.書法抽象性對繪畫的影響;5.書法抒情性對繪畫的影響。
傳統文人畫首先突出了畫家在詩詞、文學上的修養。“胸中學問既深,畫境自然超乎凡眾”。畫家的詩詞、文學修養直接影響繪畫品位的高低。東晉之后南北朝時期王微、宗炳、謝赫、梁元帝等都善畫、能詩文;唐代文人畫家更多。所以中國繪畫的文學化傾向早就暗含其中了。
中國畫貴有詩境美,自古為文人所重。作為北宋時期文人畫理論與實踐的開創者,蘇東坡在總結前人藝術創作特點的基礎上,首次明確提出了“詩畫本一律”的藝術思想,從理論視角考察了繪畫創作與詩的關系,使后代的中國畫創作更加重視詩情畫意的形式特點與創作構思方式以及繪畫創作藝術本身共同中點、線、面、筆墨等抽象的詩性語言的使用,并使它成為中國畫創作中別具一格的性格與精神內涵,對中國畫審美方式的明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觀察角度與表現特點手法上,中國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張璪語)并不是全部挪用仿照大自然中的客觀事物,而是加入了畫品創作者自身強大的主觀意識,即在創造自然的根本上,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想表達的觀點。白居易認為“學無常師,故其指一意狀一物,往往運思,中與神會”。中國畫家與詩人創作作品特點的“游心之所在”就是本身對自然界中的環境和事物獨特理解的美境,創造的意象。這也決定了中國畫自始至終的浪漫主義精神和詩歌特性點的內質。
人格、品質與文人畫一脈相承 。近代,我國的著名理論家、國畫家陳師對人文畫做了一個新的標準:文人畫的特點,第一人品,第二學問,第三性格,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書如其人,畫如其人,畫以人貴等等,此種論述在中國古代畫論中比比皆是。可見,文人畫家十分注重自身人格文品的修練,他們把人品、學問擺在首要的位置。蘇軾也曾說:“古來畫師非俗士”,故而文人畫家特別強調畫品與人品的漸修。古代的文人通過當時的所處的社會環境態度來抒發他們的內心情緒,表達他們超凡脫俗、豁達的文人境界,表現出他們自身的脫俗與優雅。
在中國古代,會將“文人”的許多品格作為社會文化標榜的準則,并將這些品格集中到某些特殊的典型人物身上,故而形成了元明以來對“文人畫”畫格畫品的推崇。“文人”指讀書人,他們于社會無功利能力,且明理重情、敢怒敢言,人們推崇“文人”的品格,實際上也體現了國畫對文化品位的更高期望。
元代眾多文人出現了討厭世俗和避開世俗的心理,在這期間很多人運用畫畫這種特別方法來調節自己的精神和心態。人們在進行繪畫創作時往往會用用到具有“四君子”之稱的的梅蘭竹菊來表現自己的性格和處事態度。由此使得文人的藝術觀念和審美觀念在創作的作品當中更加顯而易見。
“人品不高,落墨無法。”學畫者先貴人品,人品高之人,筆外自有一種正大光明之氣。否則,畫雖可觀,卻有一種不正之風,隱躍毫端。文如其人,畫亦有然。古人每以神、逸、能、妙來評畫品與畫格,近代著名畫家黃賓虹把畫中之劣者稱之為江湖畫、市井畫,把文人畫中之高者稱之為士夫畫。他聲稱“畫格當以士夫畫為最高”。
可見這些傳統文人畫家們不管在什么條件下都恪守創作主體的人格、品質精神,也就難怪其作品具有深度和內涵了。
作為中國傳統的文人畫家大多為官或出身豪門,他們不必為衣、食、住、行等問題擔憂。畫畫只是為了文人們之間品玩、賞析,抒發個人的情操品格,可見他們的創作目的完全是非功利性的。其創作集中體現于非功利性的德性與節操方面,寓清純、靜虛、寧靜、中和等社會秉性與個人稟賦的追求當中。
“聊寫胸中逸氣”非功利性的高雅追求。傳統文人畫的代表人物倪云林的“聊寫胸中逸氣”的理論,是非常典型的非功利性的文人繪畫審美特質。
古人評論繪畫四品:“神妙能逸。”論者把逸品尊為上上品。通常人們評論優秀的文人畫作時往往說是“格調高逸”。其實所謂“逸”乃是走失,或逃失的意思。而傳統文人繪畫正是一種不為名利、超然世外的非功利性的純繪畫追求形式。
從創作本身的精神態度來說,“逸”是一種審美的自由發揮。文人并不冥思苦索,而是在自由、輕松、無所掛礙的心境下進行創作,簡單來說就是游戲的態度,這充分體現了其非功利性的創作目的。
文人畫在很多形勢下又被稱為“墨戲”。“墨戲”的方式在文人畫中是很普遍的,但卻沒有理論上的深入研究剖析。從某種含義上來講,“墨戲”更多地體現了創作形勢的嬉戲狀態和進功求利目的。
關于創作作品的主題思想的嬉戲心態和進功求利目的,宋代時期的文人畫家中廣泛存在這種現象。其中就以二米、蘇軾、文同為代表者的文人畫家是墨戲畫的代表人物。文同畫竹是以游戲態度出之,而蘇軾也正是墨戲化重要代表人物,蘇軾作畫的創作態度,基本上是游戲筆墨。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都是著名的文人大畫家,其作品以“墨戲”而聞名,米友仁尤以“墨戲”自我要求。可見,“二米”是以“墨戲”為特點的,而其主體的游戲心態是自覺的、精確的。宋代以后,文人畫作品中的“墨戲”,逐漸成為中國繪畫創作中的主要創作手法。
“墨戲”尤其突出了創作主體的非功利性目的和游戲態度,如前面所講述的,墨戲畫家都是以自由自在的而不是急功近利的心態創作的。這種游戲心態,并不是沒有社會形勢和環境形式的魯莽創作,而是一種沒有束縛、即興地抒寫主體感情的創作心理。
新文人畫表現為向宋元乃至魏晉、隋唐文人畫“逸品”精神的復歸。從筆墨表現看,也正與這種“逸”的心境般配無間。它將水墨、毛筆、宣紙的性能發揮到淋漓盡致,滲化的墨痕,超逸的線描,或閑淡,或靜寂,或孤傲,或冷漠,一種幽雅如夢的筆墨情韻,精到純熟,散發著怡然自得、蕭條寂寞的墉懶心理,象征著生命進入“休息”般的沉淪狀態,極富玩賞性和怡情性。這一點,又極大地拓寬了宋元、明清文人畫“逸格”筆墨的審美范疇。
新文人畫家注重的是運用中國繪畫語匯的精煉、純化與創造來表現中國畫繪畫對象的那種個性感受與觀念精神的文化性。從而反應一個時代文化面貌與時代藝術的個性特征。
“新文人畫”是表達畫家的審美情趣和內心品質為主要目的。畫家保持獨特的個性解脫態度,繪畫過程中追求理想境界、自得其樂。就傳統中國畫而言,筆墨既是構筑中國畫形態的重要因索,也是中國畫審美的必要參考依據,這使得筆墨作為技巧運用的同時表達了與審美相關聯的人文情態,以及不同社會發展階段展現的心理結構意義。新文人畫體現為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新文人畫”有著鮮明的傳承性、規范性和時代特色。隨著時間的變化,新派文人畫更加明顯的展示出了在現在中國繪畫變革中的創新力和更加旺盛的生命活力,它正在以更高更開闊的視覺角度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化遺產的舞臺上向人們講述中國畫的藝術魅力,立刻讓中國畫“傳統舍取”的爭論變的沒有任何的意義。從此新文人畫讓眾多迷失創作方向的國內的畫家找回了自己,并且幫助很多步入中國畫發展方向誤區的人重新多角度的認識了中國畫。
綜上所述,“新文人畫”在其發展過程中創作主體的文學修養、人格、品質以及書法積淀等“畫外功”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1]宗白華.美學散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P43.
[2]李福順.中國美術史[M].安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P75.
[3]李澤厚.美的歷程[M].商務印書館,2002,P89.
[4]石野飛. 論中國傳統文人畫的藝術特點[J]《作家》2010年第18期.
[5]尹居平淺談文人畫藝術特點的形成發展及代表畫家[J].《濰坊教育學院學報》 1998(03).
[6]盧靜.線條的魅力——談工筆人物畫中的線[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6).
[7]楊克石.楊柳.中國文人畫的藝術哲學:畫詩書印一體化[J].荊州師范學院學報,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