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麗君 (西南大學美術學院 重慶市北碚區 400715)
中國先鋒藝術的自我超越
賈麗君 (西南大學美術學院 重慶市北碚區 400715)
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和經濟的發展,在對外交流中的身份和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認識也發生著變化。中國的先鋒藝術家也在思考面對西方現代主義中國的傳統文化應該怎樣更好的去發展,也有藝術家在他們的作品中融合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元素和現代主義思想,使得這些傳統的元素超越已有的價值具有新的意義,以更好的表達現實生活及個人的思想。
發展;超越;融合
西方國家從進入蒸汽時代開始就一步步走在世界之林的前列,作為現代化文明的發源地,世界現代化進程不僅僅在時間上走在了的前面,更重要的是它已經創立了一種現代化的發展模式、一套現代性的價值體系,無論是經濟、文化等方面都在按照這個模式在前進著。隨著這種巨大的全球化的推動與融合,我國的經濟、生活、文化各方面也都在跟隨著西方發達國家的腳步,發生著改變,當今先鋒藝術表現得形式、所表達內容以及創作者的創作思想或者欣賞者的觀賞角度也都在受到了西方發達國家的影響而產生著深刻的變化,甚至顛覆了傳統的藝術觀念、審美宿求。面對外來的思想對我國的影響, 我們對當今的哲學、美學、藝術哲學進行的一些思考都要以藝術現象及其背后所隱藏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的變化發展為出發點,在批判性的檢視中重新思考對先鋒的定位問題和藝術的本質所在。我們需要重新審視一下作為先鋒帶頭作用的藝術應以什么樣的姿態站在時代的前端,應發揮怎樣的作用?在文脈和歷史方面,中國先鋒藝術在發展上是否有缺陷,面對著外來文化的“侵襲”我們的先鋒藝術家們應該怎么去抉擇,又將面臨什么樣的機遇和挑戰?
對于西方發達國家形成的現代化的發展模式與價值系統,我們這些后起的現代化國家肯定不必全盤照搬,當然也決不能全盤否定。所有這些后步上現代化的國家的發展都表明現代化的道路和程度雖然不同于西方化,但是這種現代化之路也必然伴隨著一定程度上的西化,在文化藝術領域亦是如此。面對著這種即是機遇又是挑戰的情況,就是中華民族的藝術,對外樹立中國的國家藝術形象。
如何解決上述的問題、怎樣在紛繁復雜的背景中對內凝聚中華民族的藝術,對外樹立中國的國家藝術形象,本研究擬從以下幾個個方面來實施。
1.對于外來文化的接收與借鑒上,我們不能因為害怕民族的文化被改變而一味的“閉關鎖國”。一個國家也只有像遙遠的非洲或者亞馬遜部落那樣,切斷與所有國家的聯系,下定決心在與世隔絕的狀態下自給自足的生活,才能夠完全保留本民族古老的文化身份。而真的要選擇這樣的方法維護文化自身,那么這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也就很難有大的發展。當中國的文化與藝術隨著中國的發展而匯入世界格局中時,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在經濟發展上滯后,人們必須認識到并且接受這一現實,這既意味著我們對西方文化先行的存在有著清醒的認識,同時也必須拋棄盲目的排斥西方文化的情緒。不要因為西方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中心,就對之全盤接收;更不必因為畏懼改變而對之心存芥蒂、處處小心,時時提防,唯恐上當受騙。各個國家位于一個共同體中,各國之間可以取長補短、互通有無、相互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共同進步。對于西方國家的經濟、文化我們應該認真保持一種頌揚和拋棄兩種心態,吸其精華,棄其糟粕。
2.回歸中國文化資源和本土文脈。新時期的先鋒藝術是離不開西方現代主義影響的,但這談不上是 中國先鋒藝術的缺陷,畢竟,我們的生活環境、文化環境等與西方有所不同。對先鋒藝術借鑒、學習與模仿西方現代主義藝術的認識我國還存在著一定的誤區。而這一誤區不僅涉及到自身審美現代性的問題,也包括如何看待西方的現代主義,以及先鋒藝術背后的自由主義、存在主義等美學思想和哲學命題。因此,對先鋒藝術在中國的發展來說,我們既要解決形式的問題,更要解決形式背后蘊含的文化、審美、藝術觀念等方面的問題,中國的先鋒藝術既不必為了融入世界潮流就以西方現代主義藝術馬首是瞻;也不應當為了強調本民族的特色而作繭自縛。對于“外來”藝術我們應該思考其如何更好的和本民族的藝術相結合,在作品中既要體現我們時代的文化特征,藝術家個人也應該具有獨特的藝術語言。我們應該以一種開放與謹慎的心態,利用有效的手段,來表達本國的現實生活,抒發創作者自己的真情實感,覓尋本國藝術的正道。
3.脫離西方既有的參照系,建立自身的方法論,思考中國的先鋒藝術家如何真正讓先鋒藝術在當代文化語境中產生意義。
從文化大革命結束后隨著中國政治的開放,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都處于也都在慢慢的改變著,在藝術方也一改文化大革命時期“紅光亮”“高大全”的形象,藝術家們開始關注自己的現實生活與精神內涵,也逐漸打開自己的思路,看到、學習到很多西方的先進的文化藝術,藝術家的思想逐漸打開,這些先鋒藝術家們帶著他們自己家的作品,在自己的崗位上為中國的先鋒藝術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天書》中4000個字是徐冰在字典與古書中找到的一些偏旁部首,并將它們毫無規則的組合在一起,在排列成活字印刷板,編纂出一套連他自己都不認得的“偽漢字”,創作出《天書》作品。漢字是作為中國最大的文化元素,是中國文化元素的典型象征,代表強烈的中國傳統文化意味,用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和文化來表達當代藝術的內涵。近年來,又創造出以英文為母體、漢字結構為外型,的“英文漢字”或“漢字英文,利用中國漢字的結構和筆畫順序和書寫方式,來表現英文字母。這聯系了東西方的一種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元素,將東西方閱讀習慣錯位,這件作品無論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都可以參與其中,讓大家對過去的既有的、習以為常的知識和概念有一個全新的態度和認識。徐冰的作品中,以傳統文化中的漢字為載體并對其重新建構和結體,變成了一種現代藝術的新載體,將中西方的文化進行了很好融合。
剪紙是中國傳統的民間藝術的代表,呂勝中正是借鑒了這一民間元素,創立了屬于他自己的、獨特的現代藝術的圖式。呂勝中借用的中國民間文化元素,在形式上與徐冰的作品《天書》很相似,都是運用了典型的中國符號。呂勝中將民間二維的剪紙放置于三維的立體空間中,因為場所的轉變,使得民間剪紙獲得了特殊的意義,同時也具有 了現代語境下的特殊表達。這種只有在東方才能見到的、具有特殊意義的剪紙被搬到了展覽館中,東方文化中特有的神秘性被呈現出來,同時也讓大家更加的認識到中國及中國的民間文化。對于中國當代的藝術家來說,使用什么樣的藝術語言,如何將這種語言與時代、與民族文化結合起來,是大部分中國藝術家所面臨的問題。
中國繪畫和書法,已經歷經千年的發展歷史,其也是世界范圍內所獨有的藝術分支,而水與墨,則是中國傳統繪畫和書法中必不可缺的重要元素。谷文達用肢解的、錯位的文字書法做水墨畫,借此挑戰正統體制,顛覆了傳統藝術的形式。谷文達在他的藝術作品中透漏的典型的中國趣味與傳統藝術手法是顯而易見的,采用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元素,也是中國藝術在世界藝術范疇內所特有的、具有重要的、標志性的元素。但是他的水墨實驗對于中國畫來說是種顛覆,也可以說是一種對于中國傳統的文化的顛覆,但他的作品中依然保持著傳統筆墨效果。可以說這件“嶄新”的藝術作品依舊和中國傳統的中國畫保持某種血脈的聯系,只是賦予傳統文化一種新的存在意義,延續且發展著傳統文化。而這種延續性的聯系對于中國傳統文化是必要的,如果今天我們完全的拋棄這些固有的傳統元素,完全變成另外一種藝術面貌,那么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以及世界文化來說都是一種損失,而且今天我們的創新和顛覆也都將變得毫無意義。
任何一種藝術形似的流行都有其必然的社會根源。 中國由于政治、經濟的影響在80年代、90年代的作品中帶有明顯的政治、理想主義色彩和宏大敘事的沖動。由于中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傳統文化受到沖擊等這些在中國社會轉型中并發的諸多問題的出現,藝術家表現的主題、圖示和語言等也在發生著變化。而在70年代末以及以后出生的80后、90后的小藝術家更多的是追求個人化、個性化、懷舊、小清新等這些個人的敘事,相對于前輩藝術家的藝術而言是直接表達自我內心的世界,注重個人的情感表達。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和經濟的發展,對外交流的身份和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認識也應該發生巨大的變化。學習任何事物最快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模仿,初期對西方現代主義藝術進行簡單模仿,是有必要的過程,使中國藝術很好地完成了學習中的第一步。但隨著中國的發展我們也應該考慮長遠的發展,更應該深思我們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何去何從。先鋒藝術是反對傳統的但在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與傳統的藝術是相互共生的,先鋒藝術表面上總是以革命的姿態顛覆傳統,但如果仔細辨別這些先鋒藝術的語言,不難發現傳統的元素是大量存在的,只是存在的形式表達的思想經過重新的組合,這些傳統元素在先鋒藝術中獲得了重生,中國先鋒藝術在自身的發展中不斷地自我成長并超越西方模版。
[1]魯虹.《中國先鋒藝術:1978-2008》序言.湖北美術學院學報.2011.4.
[2]張渝.《從寄生到寄主——無根的先鋒藝術》.美術觀察 2012第10期.
[3]戰曉曉.《別具一格的先鋒藝術 》.東京文學.2010第9期.
[4]但紅光.《變形與抵達——先鋒藝術的形式策略》.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