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平川 許念晶 (廣東第二師范學院音樂系2012級 廣東廣州 510303)
音樂劇劇目創作與排演研究
——校園音樂劇《螞蟻島》幼兒版與成人版案例分析
郭平川 許念晶 (廣東第二師范學院音樂系2012級 廣東廣州 510303)
本文結合原創校園音樂劇《螞蟻島》同一個劇本在不同年齡層進行排演時所進行的劇目創作和改編等內容,并對兩個表演成果進行分析。
音樂劇;幼兒音樂劇創編;二度創作;排演;創作
本文章為2013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國家級立項,項目名稱為《音樂劇劇目創作與排演研究》,指導教師:區潔
音樂劇是一門融合了音樂、戲劇、舞蹈、舞臺、美術等多種藝術元素為一體的、綜合性極強的表演藝術。校園音樂劇則還擁有在校園編排演出、劇本思想對學生具有感染透徹性的特色特征。由于我國音樂劇仍處于初步發展階段,近幾年國家教育部門大力開展綜合藝術活動,校園音樂劇的排演逐漸成為了發展學生綜合性藝術素質的嶄新的途徑。
校園音樂劇有五大特點:創新性、藝術性、思想性、綜合性與年齡針對性。許多音樂工作者對前四大特點分別做了不同程度上的探索與研究,而對最后一個特點“年齡針對性”則鮮有提及與探研。本次研究通過對原創校園音樂劇《螞蟻島》少兒版與成人版的排演實踐對比,力求體現出不同年齡段學生排演劇本時處理劇本的必要性以及劇本思想的感染透徹性,對“年齡針對性”此特點進行了具體的、對比鮮明的實踐性探索。
《螞蟻島》是一個以迪士尼動畫《蟲蟲特工隊》為藍本創作的校園童話音樂劇。這個劇目一共有兩個版本:一是成人版(大學生排演版本),二是幼兒版(幼兒園大班兒童排演版本)。
劇情簡述:螞蟻王國里住著一群勤勞又善良的螞蟻,可是蚱蜢總是每年定期搶奪它們的糧食,它們也無可奈何。小螞蟻發明家飛力發明出了收割糧食的好幫手-收割機,卻因此被誤會而遭受了驅逐的下場。不料在最關鍵時刻,飛力的再次出現成功地拯救了整個螞蟻王國,在趕走蚱蜢的同時,飛力成為了螞蟻王國的大英雄。
在音樂劇中,戲劇是一劇之本。所以臺詞的編寫是直接影響劇目情節發展的速度以及劇本邏輯性的一個細節。在成人版本劇本基礎上,幼兒版需要對臺詞進行改編,而改編出來的目的則是要達到孩子們可以理解臺詞的意思的同時充滿童趣,不影響整體劇目發展的速度和展現出來的效果,進行臺詞的二度創作。如成人版中公主向母后表述害怕蚱蜢來臨的情景:
公主:風變弱了,蚱蜢馬上就要到了
母后:親愛的,要有信心,不會有事的。我們一定能在蚱蜢來臨之前把貢品采集完成的。好的,孩子,你說,現在要做什么?
公主:呃..別告訴我,我知道,我知道,蚱蜢要來了
母后:放輕松,放心吧,每年都是一樣,他們來,他們吃,他們走,這就是我們的命運,雖然苦,但還是得過啊。對不對?
而在幼兒版《螞蟻島》中,臺詞變得更簡單易懂,如:
公主:媽媽媽媽,我好害怕,蚱蜢要來了
母后:孩子,不用怕,不會有事的,我們一定能在蚱蜢來臨之前把糧食準備好的
公主:我知道,我知道,但是蚱蜢要來了
母后:唉,蚱蜢每年都來搶奪糧食,吃完他們就離開了,不要太擔心啊!
通過這一段臺詞的區別,可以明顯的看出,成人版《螞蟻島》的臺詞更具有危機來臨前的恐懼感和無奈感,仿佛從語言當中可以體會到螞蟻們的世界末日的來臨。而兒童版的《螞蟻島》臺詞更像是孩子向媽媽撒嬌,能夠把孩子們生活中最純真的表現給呈現出來。而母后這個角色的臺詞則更能夠看出兩者的區別:成人版《螞蟻島》中母后的臺詞是一種淡然,可以從容不迫解決問題的形象展現。而幼兒版《螞蟻島》中的母后的臺詞則偏向于無奈和安慰孩子當中。
又如在《螞蟻島》中,有一段主角飛力的獨白,用演唱介紹自己的新發明,曲調是爵士風格,俏皮活潑,飛力與小螞蟻們形成相互呼應的二重唱 :
飛力:這是我,發明的,收割機
高速度,性能好,產量高
不用采集一粒粒
螞蟻:一粒粒谷子
飛力: 我們從來沒時間
螞蟻:為自己收集食物
飛力: 整個夏天我們在
螞蟻:為貢品做著準備
飛力: 大家來,來看一看
這是我收割谷粒的新點子。而在幼兒版中飛力與螞蟻的二重唱純臺詞的,沒有音樂的加入。成人版是在跳舞并歌唱中以炫耀的姿態來就出場并介紹自己的發明的,歌詞押韻,容易記住,以典型的音樂劇表現形式來表演。而幼兒版則是以幼兒互相問好的形式來介紹自己的發明的,方式純樸,更直接地把孩子們生活的一舉一動帶到了劇目中來,顯得更加真實。使幼兒在表演時能更真切地理解與體會劇本思想,增加劇本思想對幼兒的感染透徹性。
經過本次對音樂劇《螞蟻島》成人版和幼兒版的對比研究分析,我們總結了在進行成人版與幼兒版的校園音樂劇的創作和排演中,應該注重對音樂劇表演基礎的保持以及延續,注意運用音樂劇表演的“歌,舞,劇”結合的元素結合的表演方式,在此,我們總結了以下幾點:
1.選演題材新穎,確立劇本的可觀賞性。能夠讓觀眾,演員對音樂劇題材有充分的了解和自身參與性。
2.排演條理清晰,執行分場排演,戲劇先行,再整合歌舞的流程。
3.劇本的二度改編,根據演員的特長與年齡段適當改編劇情,改編符合演員特性的臺詞,唱段,讓表演者更容易融合劇情。
另外,在發放的103份問卷調查中我們發現受訪者更偏愛看到音樂劇體現生活化之余又不失戲劇臺詞的內在思想,同時他們也希望在二度創作方面可以有更多的手段去突出音樂劇的音樂多樣性的結合,例如古典和交響的碰撞,搖滾和爵士的巧妙結合等。在傳遞性方面,如果可以做到把劇情與當今社會現象及個人經歷結合在一起那么就可以比較好的達到宣傳音樂劇這個音樂文化給觀眾們和更多年齡更多層面的人們的目的。當然,受訪者普遍贊成因為考慮到要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兒童或青少年的年齡段,使他們可以表演起來更加拿捏有余,達到一定的舞臺效果,有時候需要為此把有一定困難深奧的語句簡單化。最后他們也認為,從兒童教育的角度來說為了避免孩子們在童年時期過早地接受有黑色色調的音樂或者語句,有必要在臺詞和音樂的處理中進行一定的處理。
校園音樂劇的發展與推廣任重而道遠,我們將會繼續推廣宣傳音樂劇文化,這將是我們以后為之努力的方向。
[1]何其辛編著.英國戲劇選讀 [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2]文碩,張旭編著.音樂劇導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3]Gillyanne Kayes.歌唱和演員[M].倫敦AC BLACK,2004.
[4]文碩,楊佳,彭媛娣著.音樂劇表演概論(上,下)[M].中國戲劇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