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楊 (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 河北石家莊 050000)
試論中國古典音樂的美學特征
王 楊 (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 河北石家莊 050000)
古典音樂是我國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根植于中華民族深厚的傳統文化之中,體現了獨特的美學思想和特征。本文主要從中國古典音樂的發展談起,就其美學特征探究一二,以期加深大眾對中國古典音樂的認識和了解。
中國古典音樂;發展;美學特征
中國古典音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自出現以來就在古老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豐富多彩的音樂文化,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反映了中華民族以音樂修身養性的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意志和追求,猶如一顆古老而長青的參天大樹,以其多姿多彩的身姿屹立在世界藝術之林,折射出了豐富的美學思想和特征。
中國古典音樂歷史悠久,早在出現文字之前,工具的使用和語言的產生就孕育了音樂。事實上,人們心臟和脈搏的跳動就是最簡單的節奏,而原始人單調的語言、起伏的語調也蘊含著旋律的因素。從周朝的風、雅、頌,六代樂舞到春秋時期的五聲音階;從秦皇朝的樂府到隋唐時期音樂的兼容并蓄;從宋代詩詞歌曲到明清的市民音樂;從清朝的京劇曲藝到辛亥革命的戲曲改良再到五四前后的行當表演,中國古典音樂經歷了一個極為漫長的發展過程,以其濃郁的民族風格、典雅優美的旋律和多姿多彩的演奏形式成為了世界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世界各國音樂愛好者的喜愛。
中國古典音樂與自然有著不解之緣,《呂氏春秋》的古樂篇中就記錄了十二律的來源,音樂中的十二律與自然界中風的關系密切,十二個月的不同風聲與十二律正好彼此對應。另外,研究古文獻,我們也可以從中發現,中國最古老的樂曲正是對大自然的歌頌,蘊含著對自然的崇敬,體現了自然之美,這種古老的樂曲就可稱之為“天籟”之音。中國古典音樂恰恰蘊含了這種自然之音,無論是在樂器的制造上,還是在音律的選擇上,都取自于自然,如笛、簫取自于竹,蘆管取自于蘆葦等,體現出了人們崇尚自然的美學思想。而正是這些極具自然特色的樂器,才能奏出微妙的自然之音,從而達到古人追求的“天人合一”境界。
文學作品、藝術作品中都蘊含著悲劇之美,古典音樂也不例外。在筆者看來,音樂中所表現出來的最深沉、最激越、最動人的悲劇性情感,才能給人以強烈的共鳴,使人隨著音樂的痛苦和悲哀而痛苦和悲哀。而這正是悲劇之美的體現。蘊含了這種悲劇美感的古典樂曲有很多,如古琵琶曲《霸王卸甲》就體現了這種悲劇美。此曲著重渲染了楚霸王交戰失利,一蹶不振而至別姬自刎的英雄悲劇,將戰爭、愛情、離別、死亡等藝術的永恒主題集于一體,以琵琶各種演奏技巧產生的扣人心弦的音響、以感人心扉的悲劇色彩,塑造了項羽這個悲劇性英雄,表現了對項羽這個“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歷史人物的贊頌。整首曲子以沉悶和悲壯為主要特色,音調凄楚而婉轉,情緒低沉而悲壯,尤其是“楚歌”和“別姬”部分。在“楚歌”中琵琶用長輪的手法奏出了凄涼悲切、如泣如訴,令人肝腸寸斷的曲調,是楚軍士氣低落所發的悲歌。接著“別姬”則以急促的歌唱性音樂和用推音奏出的滑音法,與“楚歌”相呼應,深刻地表現了楚霸王這個“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歷史人物在四面楚歌中那悲憤欲絕,從而訣別虞姬、意欲自刎的哀怨心情。
和諧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音樂審美的最高境界。音樂能否有動人旋律的關鍵就在于音樂要素是否能夠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形成一種新的聲音,而不是音樂元素參與的多少。這體現的就是一種“和”的思想。中國古典音樂中的“和”意指“協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聲情要和諧,即音樂的曲調要與所表達的感情相協調;二是音樂所表達的內容,要與萬事萬物融合協調,給人以和諧之美的享受。通常情況下,在多種主題的構建中,中國古典音樂不會以對立和沖突來體現,而是傾向于和諧自然。它為追求和諧常以魚咬尾的形式來構建其調式,后一句的起因一般緊跟前句尾音,彼此融合、連貫,進而延展出之后的音節,然后彼此往復,共同構成和諧婉轉的旋律。在中國古典音樂中,表現“和諧美”的作品非常多,其中古琴曲《流水》神與形并茂、情與景交融,充分表現了自然的生命力,使聆聽者的思想境界得以升華。整體音樂節奏自然流暢、玩轉跌宕,聽眾感受著音樂會生無限遐想,猶如身臨其境。
中國古典音樂注重意境的呈現,那么何為意境呢?在這里筆者以在《辭海》中的釋義作一解釋,即指“文藝作品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和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這種藝術境界,可以使聽眾通過想象和聯想,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并受到極大的震撼。而中國古典音樂中,作曲者大多是文人、雅士,他們往往以是否有意境美為標準判斷詞曲是否達到了最高境界,可以說,意境美就是中國古典音樂的靈魂。而中國古典音樂自出現至今,就涌現出了不少含有意境美的作品。如中國古典民族器樂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就是表現意境美的經典之作。此曲最初是一首琵琶獨奏曲,名為《夕陽蕭鼓》,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樂會”柳堯章、鄭覲文等人吸收了民間奏法和西洋配器法,首次將其改編為了民樂合奏曲,并借唐詩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為其更名為《春江花月夜》。樂曲旋律柔婉柔和,情調恬靜優美,以琵琶表現江樓鐘鼓和急浪拍岸,二胡重在渲染淡遠之情,古箏的跳躍舒緩似汩汩水流,舟子晚歸、漁歌互答的悠揚之美被洞簫表現得淋漓極致,各種樂器圍繞同一主題,以水墨畫般的筆觸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幅工筆精細、色彩柔和、清麗淡雅的山水畫卷,把春天靜謐的夜晚,月亮從東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蕩漾、花影在兩岸輕輕搖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現在了我們眼前,從而形象地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盡情地贊頌了江南水鄉的風姿異態。整個作品就如一首典雅而浪漫的詩篇,又猶如一幅抒情而又寫意的山水畫,在詩情畫意中盡情地歌頌和贊美了祖國的錦繡河山。整體旋律委婉質樸,節奏流暢多變,音樂形象鮮明,聽眾聽之,仿佛身臨其境,得到了高雅而愜意的享受,并隨著這飽含優美意境的旋律,走進了作者所描繪的詩情畫意之中,而這正是樂曲《春江花月夜》深受人們喜愛的原因,體現了中國古典音樂的意境之美。
總之,中國古典音樂具有豐富的美學特征,它不僅能帶領人們走進自然的天堂,還能讓人們受到心靈的震撼,產生無限遐想,走進詩情畫意的文學篇章中,感受到自然美、悲劇美、和諧美、意境美。這正是中國古典音樂流傳至今,仍深受人們的喜愛的原因。正因如此,在追求快節奏、物質生活的今天,現代音樂的發展也應借鑒中國古典音樂,以取其精華,顯現出自身獨特的藝術魅力。
[1]王志成.中國古典音樂的美學特征[J].齊魯藝苑,2004(01).
[2]于群.中國古典音樂的當代審美嬗變[J].濰坊教育學院學報,2009(03).
[3]吳淑元.論中國古典音樂的審美特質[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1).
[4]張海濤.“和”在中國古典音樂審美思想中的運用[J].作家,2012(12).
[5]王冀藝.中國古典音樂的審美特征[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01).
[6]肖滿英.中國古典音樂的獨特審美追求淺析[J].作家,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