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溫霞 (四川文理學院音樂與演藝學院 四川達州 635000)
刀郎木卡姆藝術形態初探
馬溫霞 (四川文理學院音樂與演藝學院 四川達州 635000)
刀郎木卡姆的歷史與自然背景決定了其獨有的風格特點,曲調高亢粗獷,感情純樸真摯。其唱詞全都是廣為流傳在該地區的維吾爾族民謠,內容豐富而復雜,充分展現出刀郎人民生產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如今刀郎木卡姆文化已成為刀郎維吾爾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同時也是我國音樂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珍貴的璀璨明珠。
刀郎木卡姆;藝術形態;保護與發展
刀郎木卡姆是新疆維吾爾族十二木卡姆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大約起源于公元十世紀,不斷發展流傳至今。它是維吾爾人民珍貴的文化遺產,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無價之寶。“刀郎木卡姆”屬歌舞套曲,現在僅能搜集到9部,麥蓋提、巴楚、阿瓦提三縣間流傳的各部“刀郎木卡姆”的名稱及順序或同或異。麥蓋提縣維吾爾的刀郎木卡姆與其他各地流傳的刀郎木卡姆和新疆境內的其它各種維吾爾木卡姆有著盤根錯節的聯系,同時又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相對獨立的藝術風格,具備極高的藝術價值。
刀郎木卡姆主要流行地域在以葉爾羌河至塔里木河流域為中心的塔里木盆地西北部,主要包括阿克蘇地區的沙雅縣、庫車縣,喀什地區的葉城縣、澤普縣、岳普湖縣,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輪臺縣、庫爾勒市、尉犁縣直至吐魯番、哈密等地區,尤以麥蓋提縣為盛。據麥蓋提縣志記載,新疆刀郎地區原本只是一個居落,后來直到1928年才設“三等縣治”。關于刀郎人的來源,更是眾說紛紜。有說是古代莎車王流放的囚徒、罪犯,他們狩獵游牧到這蠻荒的地方逐漸扎下根來,成為后來的刀郎人。還有說刀郎人是蒙古人的后裔,蒙古帝國在征戰歐亞的過程中,一些戰敗的兵將為避免淪為囚徒,結伙逃入沙漠邊的荒林,成為了后來的刀郎人。大多數學者認為,生活在從葉爾羌河和塔里木河兩岸直到羅布泊地區的一部分維吾爾人,他們把自己成為“刀郎”。麥蓋提縣維吾爾族的祖先在從事漁獵、畜牧生活與生產勞動中,誕生了一些在山間、草地、曠野等即興抒發感情而唱的歌曲,他們把這種歌曲稱為“巴雅宛”,這被認為是“刀郎木卡姆”的雛形。后經著名維吾爾木卡姆大師阿曼尼薩汗的不斷收集、整理與傳播,形成了今天的“刀朗木卡姆”。它保持著相對封閉的文化形態,其他類型的木卡姆或地方音樂很難影響到其旋律曲調,因而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色彩,是古老的維吾爾木卡姆藝術的代表。刀郎木卡姆所有歌詞的來源都與民間種植、放牧、宰殺牲畜、狩獵等息息相關。可以看出木卡姆來源于生活,也著重表現于生活。
刀郎木卡姆屬于大型歌舞套曲,一般由“木凱迪滿”“且克脫曼”“賽乃姆”“賽勒凱斯”“色利爾瑪”五個部分組成。每部刀郎木卡姆的節奏與節拍不盡相同,長度大致為6~9分鐘,九套唱奏完約需一個半小時。刀郎木卡姆的伴奏樂器有刀郎卡倫琴、刀郎熱瓦甫、刀郎馬尾琴和小手鼓。在伴奏中,撥弦樂器與拉弦樂器往往不作和聲與節拍跟奏,而是奏出不同生聲部層次的復調或節奏型,從而與歌唱聲部形成復雜的多聲部效果。
其唱詞全都是廣為流傳在該地區的維吾爾族民謠,內容豐富而復雜,充分展現出刀郎人民生產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刀郎木卡姆的曲調高亢粗獷,感情純樸真摯,其表演也是特色鮮明與眾不同:雖然它的音樂在情趣、意境、模式、表現感情等方面總體是一致的,但在具體演唱、演奏中,卻是各唱各的、各奏各的,互不跟調。這是一種總體統一、局部自由,群體精神一致、個體各展才華,共性高度趨同、個性大力張揚的珍貴藝術。刀郎民間藝人在演出中,常根據自己情緒的變化,健康狀況的相異,而即興唱、奏出各不相同的音調。這種即興表演的技藝,是外界藝術家難以掌控的絕技本領。刀郎木卡姆的演唱,不少是聲嘶力竭,拼命呼叫。這種表演風格是彼時、彼地、彼種生活環境、彼種生存狀態下的自然流露。
在刀郎木卡姆音律旋律特征及其構成規律中發現,在其音調中中,存在著微升、微降中立音的使用,或者稱為是“一級多音”的游離現象,這種現象在很多西域音樂、阿拉伯風格音樂中都有所體現。在調式構成上,刀郎木卡姆的調式音階通常是在一定程度的五聲基礎上,形成含有六聲、七聲的音階。在曲式結構與材料發展上,刀郎木卡姆主要通過一個固定主題貫穿而成,每個部分的曲調是在固定主題的基礎上發展變化而來的,變化的手段則通過改變主題的節奏和節拍來實現,類似于戲曲中的“板腔體”。
刀郎木卡姆是新疆十二木卡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維吾爾族人名族風情和濃郁文化寶庫的珍貴遺產之一。刀郎木卡姆的藝術形式不僅僅是刀郎人的,也不僅是新疆的,而是中華民族乃至全世界的。刀郎木卡姆文化的演變過程具有很長的歷史,其音樂繼承和發揚了古西域龜茲音樂、疏勒樂、高昌樂、伊利諾伊州音樂等其他地域音樂傳統,早在漢唐時期就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藝術形式,在整個中國音樂文化史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公元16世紀,葉爾羌汗國阿曼尼沙汗女王組織了大批音樂家,將民間的刀郎木卡姆音樂進行規范整理,使刀郎木卡姆音樂保持著最正宗的古老和純粹的民俗文化。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傳統節日的慶祝典禮上,民間藝人都要表演木卡姆和其他維吾爾族民間音樂。但是時代的發展,新疆刀郎地區依然收到現代文化的沖擊,傳統音樂正在逐漸被流行音樂侵蝕甚至取代,民俗表演者的數量已大大減少且后繼乏人,只有少數的偏遠地區還流傳著這樣古老的音樂文化,刀郎木卡姆音樂與舞蹈的傳承與發展面臨著嚴重的挑戰和沉重的生態危機而瀕臨消失的邊緣。對于目前的刀郎木卡姆音樂來說,這是個很不好的現象。我們絕不能無視如此精髓的音樂文化隨著時代的進步慢慢消退,不能讓它從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寶庫中消失。
因此,刀郎木卡姆的保護和發展已引起越來越多人的重視。筆者認為,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做好原生態傳承工作。要對維吾爾刀郎木卡姆藝術的名劍傳承情況進行普查,摸清家底,組織民間木卡姆藝人,建立刀郎木卡姆藝術保護傳承中心,使刀郎木卡姆藝術得到更好的保護和挖掘。二是做好專業傳承工作,要積極鼓勵有條件的專業藝術表演團體將刀郎木卡姆在保持獨特風貌的前提下,加工提煉,利用現代藝術手段,搬上文藝舞臺,豐富各名族文化生活,促進文化交流,進一步擴大刀郎木卡姆藝術形式的影響力,不斷推陳出新。三是做好教育傳承工作在相關藝術院校開設木卡姆藝術班,招收一定數量的以木卡姆藝術為研究方向的本科生、碩士生、加強研究工作,開展學術活動。
當今人類文化是多元的。每種文化都有其誕生的基礎、流行的領域以及自身的價值所在。我們對人類文化評判的標準也應該是多元的。刀郎木卡姆這樣古老的、珍貴的、稀有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值得珍惜。伴隨著刀郎木卡姆在維吾爾族人民的節日儀式和人生禮儀中的功能逐漸衰退,它的傳承出現危機似乎已是在所難免。目前,在麥蓋提縣能彈唱刀郎木卡姆的民間老藝人已經不多,能完整彈奏九部序曲的更是寥若星辰。因此,相關部門必須采取及時的搶救和保護措施,使其能可持續地傳承下去。目前,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無疑是一個令人振奮鼓舞的消息。相信在國家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刀郎木卡姆文化可以得到有效的保護,并將永遠繼續傳承下去。
[1]艾比布拉?阿不都沙拉木.人文視野中的刀郎文化[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2]趙力.刀郎之夢[M].喀什葛爾: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2007.
[3]買買提明?玉素甫.論十二木卡姆[M].烏魯木齊:中國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
馬溫霞,女,四川達州人,四川文理學院音樂學專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