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柳娟 (奉化市文化館 浙江奉化 315500)
論越劇改革現狀研究
任柳娟 (奉化市文化館 浙江奉化 315500)
在清咸豐十二年浙江嵊縣西鄉發源地越劇,被稱為“落地唱書”。越劇在中國雖然歷史較短,可是經過在上海的全面繁榮發展之后,不僅吸取了昆劇、話劇等特色,進行了全方面的改革。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演變,后來還成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大眾的喜愛,也隨之躍居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然而對于這種改革現狀與變化究竟對以后的發展有怎樣的影響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
越劇發展歷史;越劇的改革;越劇對今后發展的影響
一直以來,我國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一直備受國外各個國家的驚嘆和贊揚,從我們的民族風貌和儒家、道家等言論都深深的影響著我們后來的言行舉動,同時也是我們前進道路上的一盞指明燈。而對于這些現在已經成為我們重點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它們的發展歷程等做出詳細的訴述。
作為中國的第二大劇種,越劇以抒情為主要內容,唱為主;聲音悠揚動聽,畫面典雅靈秀,并且最開始主要以男唱為主,抒寫“才子佳人”。后來逐漸女唱也加入到了行列中,由此更多的為越劇加入了不同的特色。
越劇從傳播歷程來講是寧紹地區、杭嘉湖地區、上海地區、浙中南和蘇南地區、閩贛等五個地理區域。在寧紹杭嘉湖地區發展擴大,在上海地區繁榮昌盛,隨著不同劇種的碰撞交流,并且在民國時期,上海作為一個遠東大都市,有很多地位較高的人喜歡聚集在那里,慢慢的追尋大上海流行的時髦東西已經成為國民時期中國的風氣,所以當越劇從浙蘇一代傳到上海,可以說是上海作為一個跳板,加上廣大民眾的推廣和越劇本有的地方特色,還有后來的發展改革已經頗受廣大戲迷的喜愛。
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越劇的黃金發展時期,在此期間出現了一批越劇早期的劇目,編輯成《傳統劇目匯編》。越劇在音樂方面的貢獻主要是1962年繪制成本的《越劇曲調》,后來在中國當時社會上占據一定地位之后,開始大量涌現出對越劇傳承有重大影響的作品,比如說1987年出版的《袁雪芬唱腔選集》、1990年出版的《傅全香唱腔選集》……可以說后來的關于越劇書籍的出版為越劇后來的發展壯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10年10月由文化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的第二屆中國越劇藝術節,會上究越劇藝術今后的發展與延續做出了更加深入的討論與研究。這次活動的主題是“越劇與城市生活”。在全球化快速發展的條件下,有關數據統計在2010年的西方發達城市占據的比重在78%左右,而我們中國的城市所占比例只有47%,所以在國家大力增高中國城市化覆蓋比例的基礎下,如何加大越劇在城市發展中的傳承與促進越劇與城市的融合,堅持走城市化的道路是我們對越劇今后發展主要研究的內容。
其實大自然是我們人類發展道路上的導師,無論任何一種事物只有在遵循大自然的基礎下、社會發展的背景下,才能有更好更全面的前景。
眾所周知,世界三大古老戲劇文化(希臘悲劇與喜劇、印度梵劇和中國戲曲)中,現在仍然存在舞臺上的僅有中國的越曲。它幾經坎坷,但愈經坎坷愈表現出它的強大生命力。中國越曲戲曲產生于農業時代,歷經農業革命,工業革命,后工業革命,到21世紀的信息革命,仍然活躍于舞臺上之所以久演不衰原因:
一是中國戲曲深深地植根于廣大人民生活沃土之中。中國越曲從誕生之日起,始終同它的觀眾保持著親密聯系。因此,在近千年戲曲發展的不平坦的道路上,中國越曲以它的人民性克服了重重困難,終于衰而不竭,欣欣向榮。戲曲人民性的第一層意思是它的民間特性、戲曲的民間性不僅表現在民歌、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文學以及民間雜耍表演等許多方面,還表現在它是民間大眾用自己心血養育出的藝術之花,為人民大眾喜聞樂見。
當前有兩種現象值得注意。一種是一方面國營劇團步履難艱,另一方面一大批民營劇團在各地順應而起;一方面是國營劇團少演少賠,多演多賠(主要在城市),另一方面是民營劇團既有可喜的社會效益,也有相當可觀的經濟效益,可以說是生機勃勃,很有活力(主要在農村),形成鮮明的對比。出現這種反差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國營劇團*國家包起來,滋長了“貴族化”傾向,遠離了群眾,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失去了競爭活力,恐怕是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是貪大求全。現在一般國營劇團多則幾百人上千人,少的也是百十人,人浮于事的現象普遍存在。這不符合信息化革命的要求。信息化要求的是簡兵簡政。當前各大國都在裁軍,而且一裁再裁,就是適應信息化革命的需要。民營劇團的人員卻都是少而精,他們沒有專職政工于部,沒有專職黨團工會干部,甚至財會也是演員兼管。第三個原因是,城市文化生活豐富多彩,電視電影,流行歌曲和音樂,話劇,網絡文化等等,搶走了觀眾,造成戲曲觀眾逐漸減少。然而農民喜歡戲曲,農村需要它,出現了想看戲的看不到戲的怪現象。即使農村普及電影電視,農民仍然需要它。這不僅是因為越曲植根于農村,也是當前民營劇團,農民業余劇團和農民自樂班蓬勃發展證明了的現實,也為近年來倡導的“文化三下鄉”受到廣大農民熱烈歡迎,更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另外還有廣大農民包括青年農民是酷愛看戲的,但目前主要問題是他們常常為看不到好戲好演員感到失望。這再一次說明了越曲的改革是必要的!
通過改革后的越曲相信會更富有韻味。同時我們也希望我國在非文化物質遺產上能給它們最大的支持和幫助,希望我們國家的文化能夠發展的更繁榮!
[1]潘玉琪.越劇的誕生、發展及其人文背景研究(1906-1949)[D].復旦大學,2009.
[2]冷曉瓊.都市文化中的上海越劇[D].上海師范大學,2009.
[3]申紅玉.越劇“男腔”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1.
任柳娟,女,1966年1月,浙江奉化,漢,奉化市文化館,群文助理館員,專業:越劇、研究方向: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