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瀾 (上海戲劇學院 上海 200000)
國內網絡劇的“微”美學初探
張文瀾 (上海戲劇學院 上海 200000)
所謂網絡劇包含了兩個范圍,第一個是指在互聯網上看到的電視臺播放過的電視劇,第二個則是由各大視頻網站、或者文化傳媒公司制作、以視頻網站為播放平臺、為互聯網網民量身定做的連續劇。前者還是傳統電視連續劇在視頻網站上的新傳播,仍然沿襲著傳統電視劇的制作方式和審美判斷,只是把互聯網當作新的傳播媒介。后者則是由各大視頻網站聯合文化傳媒公司發起、專門為網民制作、僅限于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播放的連續劇。本文主要是以國內第二類網絡劇為對象,討論其美學特征。
在傳統電視媒介上播放的電視劇,大多是由制作公司自發創作,與播出平臺達成協議播出的這樣一個制作播出流程。觀眾對一部電視劇的喜好和評價僅僅體現在收視率上,具有參考價值的觀眾評價缺乏有效的溝通途徑。制作單位和播出平臺與收看群體之間,始終處于這樣單向的關系。其結果是,影視從業人員掌握了話語權,決定影視市場的走向。相反觀眾只能在電視臺播出的這些電視劇中做相對有限的選擇。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統計,截至2013年6月,中國網民數量突破5.91億1。在網絡普及的短短幾年時間里,網絡的虛擬性和可隱匿性極大地激活了民眾潛伏已久的話語表達欲,他們以極大的熱情參與到網絡中來。
2011年2月KPCB風險投資公司合伙人、北美創業投資教父John Doerr創造性的提出了SoLoMo概念,即把“Socail(社交)”“Local(本地化)”與“Mobile(移動)”三者的無縫整合看作是未來互聯網發展的趨勢2。隨著近年來,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在中國城市的普及,移動終端正在改變媒體的發展趨勢。電影院、客廳里的電視機、書房的電腦已經不能涵蓋影視作品的所有消費場所了。都市人的快速生活節奏,使得花上1-2小時呆在電影院或者家里看完一集完整的電視劇或者一部完整的電影的時間少而又少。另一方面,生活中的其他碎片時間,比如等車堵車的時間、點餐后等菜的時間、購物排隊的時間等等,隨著移動終端技術的普及,而被越來越多的媒體人關注。
在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德國電影大師施隆多夫認為:手機電影將會影響今后電影的敘述方式,自己這種老的講故事方法最終會被淘汰。施隆多夫表示:“手機電影是一場電影技術革命。它要求從它的內容、創作到一系列的完成,都必須高度簡單化,包括整個敘事的風格。”
首先是在時長上。以《屌絲男士》為例,這兩部網絡劇盡管單集時間長短不一,然而都是由1至3分鐘左右的片段組成。如此短的時間內,無法完成傳統的包含有起承轉合的完整故事。它們是如何在碎片化的時間里,完成一個完整的敘事呢?不難發現,這兩部網絡劇當中的片段其實與小品中的段子非常類似:人物數量少、一個片段里有1到2個梗、場景單一基本不轉場。同時,由于時長限制,人物一出場就身份性格鮮明,人物的角色和人物關系都是符合觀眾在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和從觀摩經典影視劇后的共同認知
其次,是鏡頭語言的要求。由于屏幕的制約,對于畫面可視性和音響效果都不同于大銀幕的要求。盡量避免遠景這樣的大景別,集中表現的是演員的特寫,特別強調人物的面部表情,強調故事敘述中的道具表現。色彩也盡可能的鮮明,簡單,生動。
我國網絡劇將觀影人群主要鎖定在社交網絡人群,即18至34歲的網民。因為網絡劇的商業模式尚在起步階段,無法吸引到常規影視劇制作所必備的專業人才和雄厚資金。在消費文化中成長起來的網絡劇暫以娛樂為唯一目的,尚不具備藝術價值和文學價值。在試圖尋找自我價值定位的過程中,網絡劇在話題選擇和角色塑造上的娛樂效應愈來愈突顯,在這方面的創新為傳統影視劇的創作展示了新的可能。
1.快餐文化:新媒體的競爭,對于從經典文化中成長起來的傳統媒體而言,有著截然不同的競爭環境和游戲規則。互聯網的游戲規則已經不是大魚吃小魚了,更多的是快魚吃慢魚。放棄經驗、相信創意;放棄教條、相信年輕。充分讓年輕人去創作他們自己的消費文化。
2.接地氣:接地氣是電視節目行業工作人員所熟知的一個詞,是指在節目選題設計及制作上應該貼合老百姓的審美需求和審美趣味,以贏得良好的收視表現。借助社會熱點匯聚網絡人氣、借勢創作一直是網絡劇的看家本領。比如《屌絲男士》的“屌絲”概念、《型男色女》中的九型人格分析,都是在借網絡流行話題來博觀眾的眼球。
3.夸張表演:因為審查制度的相對寬松,在信息爆炸的互聯網平臺上,網絡劇的角色設計常常極端化,賣色、賣萌、賣軸、賣冷幽默等等。為了制造強烈的戲劇效果,人物行為常常不按理出牌。挑選演員的標準不再是俊男美女,而是一定要有特點,不論形象的美、丑,只要能令觀眾記住,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
4.自我價值觀:相比70后、60后,現在的80后、90后,個性張揚、更加忠于自我。他們有自己的行事方式,這是時代賦予他們的特征。受眾群體年輕化的網絡劇很大程度上汲取了年輕受眾的價值取向,在人物塑造、臺詞打磨時,勇于表達自我價值。
由此看來,網絡劇是個非常時髦的新劇種,而且現正勢如破竹,從2008年發展至今,顯露出獨特的美學特征。然而國內網絡劇的現狀,還處于起步期,商業模式還沒有形成,人才和資金規模與電視劇相比都不可同日而語。過于迎合網絡文化、消費文化的網絡劇,無視藝術所傳達出的精神內涵,在網絡劇誕生之初就遭人詬病。同樣,視頻網站從播出、自制、出品,一路摸索著適合自己平臺的最優營利模式。碎片化傳播與深度閱讀是否真的水火不容,草根趣味與精品制作又能否達成某種默契。優酷網出品總經理盧樊溪曾表示,觀眾只需要看到好看的產品,至于是網絡劇,還是電視劇并不重要,“名字叫什么無所謂,觀眾并不在意是什么,只要是他想看的。”3
注釋: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權威發布:http://www.cnnic.net.cn/ hlwfzyj/hlwfzzx/qwfb/。
2.百度百科詞條:Solomo營銷模式http://baike.baidu.com/link?url=w1W2FJ2EKGxE91NVHOvl2nyrEobJrL LA7fKa76Ts6I9P6UfVTiQO-m98gZ9plaqottqqBZsT0ahG-d7QafOtu.
3.許青紅:《網絡劇 蓄勢待發》,《京華時報》2013年09月25日第039版.
張文瀾,上海戲劇學院11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