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 弋 (重慶文化藝術職業學院 重慶 400020)
關于中等職業藝術學校教師素質與學生教育的探索
冉 弋 (重慶文化藝術職業學院 重慶 400020)
藝術院校尤其是中職藝術學校的學生越來越難教、越來越難管,成為當今教育界的難題,同樣也是應試教育的產物。本文從學習一些個案出發,分析當今中職藝術教育的基本問題,并從培養學生具備高尚的品德與良好的性格、文化藝術修養的培訓、正確認識并利用群體精神三個方面引發對素質教育的思考。
中職藝術院校;學生;教師;素質教育
一直以來,我們的教師隊伍都在默默無聞地辛勤耕耘,為祖國的建設培養出大量有用的人才。然而我們時常聽到這樣的話:如今的學生是越來越難教,越來越難管了。特別是作為中小學教師,更是為這個問題所苦惱。社會在發展、在進步。長期以來,教育在人們心目中往往被無意識地簡單化了。特別在當今飛速發展的社會一直堅持的應試教育遭遇到了巨大的沖擊。曾經,人們總認為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升學,就是為了一年一度的中考或高考。在中等職業藝術學校,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反映在學生身上,具體情況又與普通學校不同。
作為具有一定特殊性的中等職業藝術學校,學生畢業的最后沖刺不是高考,也不是中考,他們即將面臨的是真正的社會,他們將走向社會、為社會服務,將他們所學的知識和掌握的技能回報給社會。但同時我們也將不樂觀地看到,有占相當比例的部分在社會中要么不能適應社會,要么進入社會后得重新再學習,這個問題不得不讓我們認真思考。
其實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如同普通學校的應試教育,我們的藝術院校同樣存在著片面追求專業成績“一優則全優”的功利主義思想。
個案一:一名藝術院校畢業的學生,在畢業分配時將個人簡歷遞交到用人單位。用人單位看完后啞然,該生的專業成績非常優秀,令所有人欣賞,卻沒想到該生的簡歷字跡潦草,且錯字病句連篇,最后直接影響了他的畢業分配。
個案二:就讀于省內某藝術院校的學生,因在校期間屢次犯有偷盜行為,被學校開除,并被公安機關依法收容。(這種現象,在校其實并不是個別情況)。
個案三:藝術學校的學生,普遍在生活上存在“臟亂差”現象。同學關系淡漠,對師長對長輩不夠尊敬,容易在小問題上和人發生摩擦,自制力低,經受不住任何困難挫折等等。
看到以上這些讓人痛心的案例,我想我們有必要認真地對素質教育做些深刻的反思。社會發展至今,“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質教育。實際上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德、智、體、美、勞。這是在我們長期的教育工作中一直以此為教育目標的;只是我們經常只取其一,而忽略其他。
為人師表,首先就要具有真正的“師德”。從自己做起,嚴于律已,寬于待人,熱愛本職工作,對待學生都要有一顆熱忱的愛心,真誠坦率,平易近人,了解他們的需要,了解他們的思想,特別是在對待問題學生上,更應該多聽他們的傾訴和要求,及時解決他們心理思想問題。在聽取他人意見上.學生其實最相信的人就是他們的老師。如果有一個好老師,學生首先會喜歡,然后會刻意地模仿。“樹人先樹己”就是中國道理。通過對自己的嚴格要求,本身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和心理素質,來達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使學生具有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熱愛生活,追求真、善、美的品質,堅強的性格,這比學生講很多大而空的道理更為有用得多。在長期與學生接觸中,逐漸讓學生懂得“德”的真正含義,這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是最為重要的一步。
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感受特別深的就是學生在學科上的嚴重偏科現象。藝術類職業學校不同于普通學校,專業課程開設比較多,文化課程相應比較較少。這在學生畢業后所產生的后遺癥非常明顯。很多學生畢生后連最基礎的中國地理、歷史及傳統文化都不了解,更別提當今社會所要求的是全面型復合型人才。
藝術類學生的學習,其實質就是對藝術的再加工、再創造,尤其是表演類的學生他們所學的專業,歸根到底就是一種他娛性質的文化。他娛有別于自娛,他娛的目的就是通過對作品、對現象的表現,來達到感染他人,引起他人在感官和理性上得到共同認知的一種行為。而自娛則不同,自娛可以是最簡單的一個動作,最細微的一個肢體語言,只要能讓自己得到某種程度上的快樂或是某種發泄。它不需要復雜的心理與思維,這是一種原始的自我最本能的需求。那么如何才能完成真正的他娛行為,這其實就是藝術類學生的學習目的。
讓我們來做一個個案分析:某一個人的模仿技能較強,他將面對眾多的觀眾表演一出正劇,可他根本不了解該劇的歷史和該劇的人文背景,倘若拿到劇本也無法抓住人物的個體特性、劇情的矛盾沖突,他能出色地完成好表演嗎?因此要完成以上的工作必須具有豐富的文化藝術修養。
這就對中等職業藝術學校的教師提出了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教師知識面的廣泛與否直接影響到了學生的知識接收程度。在授課過程中,如何能讓學生用較少的時間學習到更多的文化知識,如何使學生在藝術學習中將文化與“模仿”相結合,使之成為真正的藝術?
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對兒女的溺愛,也讓孩子在對待問題上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做事好強,卻又承受不住挫折打擊。他們從小在親人的照顧下衣食無憂,在一味地接受他人給予的同時,很少需要他們對別人付出,由此,自私、冷漠逐漸成為了一種容易的必然。
讓我們看看現在學校一些較為普遍現象:很多學校都存在太欺小的不良行為;集體勞動有很多學生以各種理由推委;在遇到他人有困難時不愿意主動提供幫助;在物質生活上互相攀比;生活中自私、冷漠等等。其實,他們大多數在對自己的認識過程中,也意識到了這些問題。他們很多人也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具有同情心,尊重、愛護他人的人。但如何使他們真正的認識到這些、如何從自己及身邊的小事做起,就是我們的艱巨任務了。
我所任職的學校是一所全封閉式學校。學生在學校期間一律住校。也正如此,很多矛盾就開始產生,這時就需要對學生進行一定引導與教育。人是社會最小的組成單位,不同的分工,構成了我們的社會。因此為啟發,我讓孩子們在班級體中各負其責分工合作,讓他們知道一個融洽優秀集體的重要性。一段時間后,他們開始感覺到,他們每一個人所付出的,都是為了一個集體。而集體給予他們的是相互關心、幫助和寬容,他們在這個集體中,得到了比他們所付出多得多的美好的回報;同時,我開始強調群體精神,全班的學習干勁開始上漲,紀律嚴明,在學校得到其他班級好評。這樣,開始一個良性循環,通過對群體精神的理解,使學生理解勞動的重要性、紀律的嚴明性。
高速發展的社會對其建設者和接班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他們具有一定的知識水平和能力,也要求他們具備良好的個性品質,這對我們的教師同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夸美紐斯曾說“教師的職務是用自己作榜樣教育學生”而現代社會對教師的要求就會更高。現代社會要求教師對問題的思維要有聯系性,全面性、創造性、發展性和預見性,而最關鍵的一點就是預見性。
教師的任務是培養未來社會所需要的各方面的人才。只有能預見未來才能在日新月異的今天跟上時代的步伐,才能讓教師培養出來的學生真正適應社會發展。所以,教師在自身的素質培養上一定要努力使自己更具敏銳的洞察力,善于接受新生的事物,對新生事物做到真正的“揚棄”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面,提高自身文化藝術修養和技能水平。在個性培養上也要求教師不斷的加強自身修養,讓自己有更完善的人格魅力,才能在長期的教育中感染學生,正確地引導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未來社會和國家的棟梁之才。
冉弋(1980年2月—),男,江蘇揚州人,重慶文化藝術職業學院三級導演,研究方向:教育管理、舞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