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慶發 (福建省明溪縣雪峰寶劍廠 福建明溪縣 365200)
閩王寶劍及其工藝技術特點分析
賴慶發 (福建省明溪縣雪峰寶劍廠 福建明溪縣 365200)
盛傳于春秋戰國時期的閩王龍鳳神劍由鑄劍祖師歐冶子制成。福建以其鑄劍工藝聞名于世,到今天,鑄劍業依舊是福建的一個重要工業。今有福建雪峰寶劍廠成功鑄出閩王龍鳳神劍,譽為“天下第一雌雄劍”。本文從雪峰寶劍廠的寶劍鑄造說起,探究閩王寶劍及其技術工藝特點。
閩王;寶劍;淬火;鋼材;劍身
福建的寶劍自春秋戰國時期起就聞名于世,到今天,其寶劍冶煉依舊全國有名。目前,明溪縣只有一家寶劍廠,其中著名的雪峰寶劍廠主要生產閩王龍鳳寶劍、汗劍、西洋劍、唐劍、清刀、等,產品深受廣大客戶喜愛。雪峰寶劍廠采用祖傳治劍技術,以雪峰深山之澗中甘泉,選優鋼冶鑄,結合現代先進冶金技術,銳意求精,成功地鑄出了閩王龍鳳神劍,使此失傳二千余年之寶,又重放光彩,獨樹一幟,令人見之驚奇和稱譽。
閩王龍鳳神劍,純手工制作而成,有長短不一,單、雙俱全,輕、重有別,鋼柔并寓,青光逼人,長鋒軟劍可作90°曲伸,可舞可刺,舞能鳳耳,舉成寒栗之功。實乃鎮邪之寶,健身之伴,裝飾之典雅,劍鞘以雕刻龍鳳、蛇皮、黃龍、花梨木等貴重材料而成,可稱收存,饋贈之佳品。
劍屬于雙刃短兵器,素有“百兵之君”之美稱,最早出現在殷商以前,春秋戰國時期,斗劍、佩劍之風盛行,劍術理論也得到了發展。漢朝,擊劍更是朝野風行,不少人以劍術顯明于天下。隋唐,劍形十分精致華麗,給后世深遠影響,因此又有“鼻劍”之城。漢朝以前的劍以青銅劍為主,其特點是硬而脆,利切削而不利砍劈。青銅劍全部是鑄造成型,然后進行銼磨,接著進行拋光工藝,使劍身光亮平整,沒有沙眼。漢朝時,鐵的冶煉技術產生并逐漸成熟,這一時期的劍以鐵劍為主,其特點是堅硬鋒利,成本低,適合造得更長。到現代,鋼成為逐漸的主要材料,其中,純鋼劍最為鋒利,但太過松脆。夾鋼劍則具有堅韌鋒利、斬銅如泥、剛柔并濟、能屈能伸、自然青光、紋飾精巧等特點。
明溪縣是我國著名的藍寶石產區之一,1965年由福建省地質局304地質隊開展金剛石原生礦普查時發現。1979年,省進質二隊再度進行較細勘查,探明是一個大型藍寶石砂礦區,分布面積約800平方公里。經分析查證為距今1500萬年前,因地殼運動,火山噴發形成的瑰寶。礦藏類型屬殘坡積砂礦和沖積砂礦。除藍寶石外,伴生有鎂鋁石榴寶石(紫牙烏)、白鋯寶石和輝晶寶石等。該礦區具有分布面積廣、品位高、儲藏量大、藍寶石質量好、品種多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
雪峰寶劍廠的繼承了鑄劍大師歐冶子的鑄劍精神,創造了福建寶劍第一品牌,其“閩王”牌寶劍全國聞名。產品有三十多個系列,主要有青銅、仿古、包銀、武術比賽用劍、太極劍、收藏劍等系列。尤其是其閩王龍鳳神劍特別出名,全手工鍛造。雪峰寶劍廠的寶劍鑄造工藝凝聚了我國兩千多年逐漸工匠的心血,同時與時俱進,運用先進技術,體現出雪峰劍匠們的創新精神。雪峰廠的“閩王”寶劍一直堅持采用傳統材料鍛造,在繼承傳統鑄劍技藝的同時不斷創新,積極打造“閩王”品牌,其產品已深受廣大客戶青睞。
“閩王”寶劍的堅韌鋒利與鑄劍大師歐冶子運用的“淬火”工藝有著密切關系。從現代冶金學角度來說,淬火工藝就是化學的熱處理技術。熱處理是一種改善金屬材料以及制品性能的工藝。根據所要達到的目的,將金屬材料或制品加熱到合適溫度,保溫一段時間后再采取合適的方法使其冷卻,從而改變其內部組織結構,進而使其具有不同的性能。最常見的就是通過熱處理工藝改變金屬材料的硬度、強度和彈性。比如,將鋼加熱到臨界溫度Ac3或Ac1以上溫度,保溫一段時間,使之全部或部分奧氏體1化,然后以大于臨界冷卻速度的冷卻快冷到Ms以下進行馬氏體轉變,從而提高鋼的強度、硬度、耐磨度、疲勞強度和韌性。古代鑄劍時使用的淬火工藝就是現代的化學熱處理工藝。在現代,淬火工藝更加成熟,運用起來更加方便,有更加先進的機械設備減少熱處理時間,提高工作效率。同時,還有先進的檢測儀器和設備檢測淬火工藝的結果。
淬火工藝看起來簡單,實際操作起來很難掌握到恰到好處,燒熱的火候、冷卻的程度、水質的優劣等都會影響到淬火效果。比如說:淬火淬得不夠,會使刀鋒不硬,容易卷刃;淬火淬過頭,刀鋒會變脆,容易折斷。
一把寶劍由三個部分組成:刀劍條、刀劍鞘和鞘上的裝潢配件,其中,刀劍條是最重要的,在古代刀劍條被稱為劍身,一般采用碳鋼材料鍛打。碳鋼經過幾十道工序的反復鍛打和精心制作,其柔韌性和彈性增強。然后經過亮石磨礪,所制刀劍青光耀眼奪目,鋒口銳利無比。隨著鑄劍工藝的進步,又出現了高碳鋼直接鍛打工藝,生產出了深受國內外廣大客戶的喜愛。但是,碳鋼寶劍有一重大缺陷就是非常容易生銹,因此,擁有隨意習練而又耐銹的不銹鋼產品就成了人們所追求的目標。因為純不銹鋼(既吸鐵石吸不住的)制成的刀劍沒有半點彈性,經過上市的極其短暫的旅程就被無情地淘汰掉。經過不甘心的制作者們的反復試制后,終于找到較為理想的鋼材—硌合金鋼。雖然這種鋼材所制刀劍彈性比碳鋼差,但耐銹容易保管,這種不銹鋼產品已在廣大的晨練者中占據了重要的位置。
合金鋼是目前較為理想的制劍材料,這種鋼所制的產品雖然耐銹卻并非永遠不銹,它也需要使用者的適當保養,保養的方法很簡單:1.刀劍使用后別亂扔亂放,最好將刀劍身插回鞘中平放地上或桌面等。2.刀劍不可以放在陽光直射的地方,以免刀劍鞘在烈日下開裂或變形。3.使用后可用干凈的棉布將劍身上的汗跡和指紋擦拭干凈保其光潔。4.如果夏季沾上的汗水特多,可以將劍身用干凈的清水清洗一遍然后用干凈的棉布擦干就可以恢復原有的光潔度。
將鑄劍材料放置在爐中燒熔,井滲碳工藝鑄成劍坯,根據劍的類型或性能的需反復多次捶打。雪峰寶劍廠繼承了傳統花紋刃鑄劍工藝,也就是說:自煉鐵礦成備用鋼料及用多層鋼鐵,經多次反覆折疊鍛打而成。折疊一次若需花一天時間,需經多次加熱用上數千捶打才能熔合。要令多層鋼材溶合,對用炭,催化劑,溫度有特定之要求及鍛打需有豐富經驗,稍一大意即鋼材不能溶合或出現裂紋就得全部報廢。
花紋刃的表面花紋一般可以分成兩大類:流水紋和云花紋。流水紋又可以分成波浪紋和回旋紋;云花紋可以分成卷云紋和浮云紋。真正經多層鋼材折疊而成的花紋刃,除了外表花紋精美之外,刃身也非常堅韌,不會隨意折斷,其刃口成極細微的鋸齒狀,對切割柔軟之物容易入刀,對拖刀更是順暢無比。花紋刃一般采用三片鋼材,兩片鐵在外一片鋼在內,經折疊鍛打而成。每折疊一次需經十次以上加熱及上千捶鍛打才可熔合。鍛打一天需休息兩至三天才可繼續。鍛打成劍坯后需再經二十次以上加熱鍛打成形,此是流水直紋。加熱一次即一火亦即古稱之一煉,花紋鋼刃及夾鋼刃一定比一般以圓鋼支打成之劍刃堅韌,不會折斷,再經淬火處理,刃口肯定亦堅硬過人。
捶打工藝是鑄劍的第一環節,可以分成三個步驟:普通捶打、折疊捶打、復合加鋼。生鐵中含有較多的雜質,在超過1000℃的高溫情況下會發生開裂現象,為了使劍身具有柔軟且不會開裂特性,必須先將生鐵置于爐火中燒紅燒透,然后再置于鐵砧上捶打,捶打力道要均勻,使鐵塊得到充分積壓,將生鐵中的雜質排除出去,使其性能發生本質變化,使一塊生鐵變成可以鑄劍的鋼材。俗語說的“百煉成鋼”就是這個意思。普通捶打完成后就是折疊捶打,這是捶打工藝的重要環節,用橫刀在需要折疊的位置橫切,緊接著捶打折疊,然后再把折疊后的鋼條置于爐火中燒煅使其軟化再繼續捶打,最終使得折疊部位完全粘連起來,在現代鑄劍工藝來說,這一過程就是“焊”。復合加鋼在古代被稱為灌鋼,就是用兩塊折疊捶打的鋼材夾住一塊柔性鋼材,然后置于溫度≥1300℃的爐火中,最終使得三塊特性不同的鋼完全粘合起來,兩塊堅硬的鋼包裹住一塊柔軟的鋼芯,起到剛柔相濟的效果。
整形包括對劍身進行鏟、削、銼等步驟,使劍身外觀更接近其最終形態,但是,鏟削銼會對劍身產生一定傷害,必須仔細認真進行,力求將傷害降到最低。
回火工藝是在淬火步驟完成后的一道工序,其主要作用時減輕劍身的脆性,爐火溫度保持在300℃左右即可,一般是將淬火后的劍身置于爐火中反復煅燒即可,時間不宜過長。回火能消除劍身中的內應力,降低其硬度和強度,提高其延性和韌性。回火的最終目的在于使劍身的內部組織處于相對穩定狀態,在不降低其硬度和強度的條件下獲得希冀的性能。比如說:高碳鋼經淬火工藝之后具有較高的硬度和脆性,需要經過回火處理才能使用。
馬氏體組織在熱力學上是不穩定的,有向穩定組織過渡的趨勢。許多鋼淬火后還有一定量的殘留奧氏體,也是不穩定的,回火過程中將發生轉變。因此,回火過程本質上是在一定溫度范圍內加熱淬火鋼,使鋼中的熱力學不穩定組織結構向穩定狀態過渡的復雜轉變過程。轉變的內容和形式則視淬火鋼的化學成分和組織,以及加熱溫度而有所不同。
將已銼之劍身置于厝石上磨光。用金剛紗布裹住鐵尺均勻摩擦。先用粗紗布粗磨,然后用細沙布細磨。磨光能有效提高劍身表面的平整度,可以去掉零件表面的毛刺、銹蝕、劃痕、焊瘤、焊縫、砂眼、氧化皮等宏觀缺陷。
磨光之后在劍身上用鋼針鏤刻圖案、劍名、店號及定制者囑題之字等,嵌上赤銅,經化學處理,使青光劍身上呈現金色,產生色彩對比,產生靈光寶氣之感。工匠鏤刻圖案,不用描圖,只憑一支鋼針在寬僅寸余的劍身上兩面運針自如,鏤刻黃龍金鳳,栩栩如生,奔騰欲飛。
將已具彈性之劍再用鋼塊磨礪,或用鋼尺緊扎劍身,置于厝石上磨。經過厝石磨之后的劍身,不用鍍鎳,劍身即青光照人。
人類最早的武器是從石器進化到青銅器時代,起初的青銅器皆以鑄造方式制作,而造劍也被稱為鑄劍。經過兩三千年的發展,我國的鑄劍技術工藝越來越細化,劍的質量越來越好,外觀上也越來越精美。
福建雪峰寶劍廠的“閩王”牌寶劍深受廣大客戶喜愛,是知名寶劍品牌,其繼承了中華兒女幾千年的鑄劍精髓,結合現代先進鑄劍技術,運用雪峰特有的深山之澗中甘泉,鑄造出閩王龍鳳神劍,使兩千多年前的寶劍重現于世。本文總結了其8個鑄劍工藝,供相關人員參考。
[1]唐莉.越人善鑄劍.青銅傳瑰寶[J].藝苑,2011(6).
[2]李卉.鄭國榮.賦予生鐵以劍魂[J].華人世界,2011(1).
[3]王順安.鄒榮劍.合成鑄鐵的生產及應用[J].鑄造技術,2010(8).
[4]黨向陽.鑄劍與造“才”[J].人才資源開發,2009(4).
[5]張人元.戰國冶鐵與堂溪寶劍[J].尋根,2004(5).
[6]白杉.中國古代鑄劍術[J].輕兵器,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