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穎 (中南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 湖南長沙 410000)
琵琶藝術推廣方案初探
羅 穎 (中南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 湖南長沙 410000)
琵琶,是我國最有代表性的彈撥樂器之一,千百年生命長河,它充分吸收了中華民族的靈氣和這片土地長到了一起。但同大多民族器樂一樣,它的普及與推廣僅僅局限于少數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中,遠達不到它作為“民樂之王”該有的認知度和普及度。本文通過實地調研、文獻整理、訪談研究和自身學習琵琶十余年的經驗,站在琵琶藝術特質的基礎上探索琵琶的推廣之道,從藝術本身和市場兩方面,提出了六點建議,旨在實現現代社中琵琶與大眾的良好對接,讓更多的人了解、喜愛并自然而然的傳承琵琶藝術、琵琶文化。
傳統藝術;琵琶推廣;藝術管理;
針對琵琶推廣沒有針對性這一點,筆者在調研培訓機構的過程中發現兒童通常缺乏對琵琶樂曲的理解,但琵琶樂曲中往往又蘊含著很多歷史故事和哲理,兒童學習時不僅要學手上功夫更要理解樂曲背后的故事。所以,筆者認為可以制作一些琵琶經典歷史故事的動畫片,讓孩子們在看故事的同時了解到樂曲的創作背景,既引起興趣又對樂曲有完整的認知。比如琵琶名曲《十面埋伏》它描繪了西楚霸王與漢王劉邦決戰垓下,最終項羽潰敗逃到烏江邊,自感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而死的故事。全曲先后對應故事發展中的列營、吹打、點將、排陣、走隊、埋伏、雞鳴山小戰、九里山大戰、項王敗陣、烏江自刎、眾軍奏凱、諸將爭功、得勝回營十三段,如果能將故事和樂曲恰當的融合到動畫中,必然對兒童的琵琶教育大有幫助。另外琵琶還有很多武曲是有具體、生動的歷史故事,也可以參照《十面埋伏》做成故事動畫片。
推廣民族器樂,包括琵琶,國家的力量起到了決定性作用。近幾年我國博物館的數量逐步遞增,并由收取門票改為免費對公眾開放,表明了國家在培養大眾文化素養上的重視。在國內所有的博物館中,暫時沒有以琵琶展示為主的博物館。但在鄰國日本卻有一家以琵琶為主題的博物館,東京琵琶藝術博物館。這不免看出我國對傳統器樂的代表之一——琵琶的重視不夠。
筆者認為無論是琵琶還是類似民族器樂的博物館,都不能只是單一的樂器陳列和講解,等待著受眾來參觀,而是要主動出擊,培養受眾尤其是兒童受眾,設置一系列的配套推廣方案。琵琶博物館可以設置兩大區域:參觀區域和表演區域。在參觀區域展示琵琶器樂和其發展歷程,兼具文字、圖像、音響,并制作2D場景、3D動畫,讓參觀者可以觸摸、彈奏琵琶。在表演區域,一方面排演以琵琶為主題的音樂劇(以富有故事性的琵琶曲為藍本)和提供琵琶演出供參觀者觀看。另一方面開設小教室,應聘音樂老師為參觀者講解如樂團編制、樂理、琵琶名家、琵琶名曲的知識,以娛樂的形式普及琵琶知識。
筆者在走訪琵琶培訓機構時發現,幾乎所有的培訓機構在琵琶招生時都是采用的守株待兔的方式,學員多時就多開班,學員少時就少開班,沒有學員時就不開班。此種被動的方式不僅不利于琵琶文化的傳播,也難以擴大琵琶市場。筆者認為,文化管理部門可以有意識的扶持一些正規的大型藝術類培訓機構,引導它們在社區、中小學校、幼兒園定期舉行琵琶表演。這種表演不采用演員在臺上演,觀眾在臺下觀看的傳統模式,而是邊演邊講解,隨時回答觀眾的提問。此舉不僅能豐富基層社區的文化生活,更能擴大琵琶市場、促進琵琶文化的推廣。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越來越多的影響到人們的生活。筆者認為,在琵琶推廣的過程中,可以將中國傳統藝術與現代電子技術有效地結合。電子科技創造的奇跡不勝枚舉,以蘋果公司開發的itunes為例,它不僅為蘋果公司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同時促進了全球音樂產業,使新歌發行成本降到10年前的百分之一,更有效地打擊了盜版音像制品,保護了創作者的利益。筆者認為,在傳統民族音樂這一塊,可以仿照itunes開發一個中國傳統音樂平臺,收錄大量的包括琵琶在內的中國傳統樂曲,使聽眾能隨時隨地的欣賞、下載中國傳統曲目,而且還能為新樂曲的創作與傳播提供途徑。同時筆者還發現,當代社會越來越多的學習過程強調寓教于樂、在玩的過程中體驗樂趣學到知識,這一點對小孩和大人都很適用。在波士頓交響樂樂團的網頁中,有一款作曲家音樂的小游戲供瀏覽者賞玩,既是宣傳又是娛樂。同樣的,近年一款鋼琴彈奏的游戲出現在了很多年輕人的手機應用里。觸摸屏幕上的鍵盤就能模擬鋼琴的聲音彈出美妙的旋律,讓以前沒有接觸過鋼琴的人也可以小試身手。但是這一創新的舉動并沒有發生在中國器樂的身上。筆者認為可以開發琵琶、古琴、古箏、二胡等傳統樂器的手機游戲軟件。以琵琶為例,參與游戲的人可以通過右手“撥弄”屏幕上的弦,配合上左手的“按品”,發出琵琶的音響。同樣可以模擬鋼琴游戲軟件,制作好提示性的樂曲,來引導玩游戲的人自己彈出琵琶名曲。
一種文化在每個時代往往需要一個代表,需要一座豐碑。正如每當人們提到鋼琴便會想到貝多芬、莫扎特;提到小提琴便會想到梅紐因、帕爾曼;提到京劇便會想到梅蘭芳。一個標志性人物的出現常能有效促進他所代表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比如于丹的《論語心得》使沉寂了100多年的儒家文化再次紅遍了大江南北;閻崇年在百家講堂主講的《清十二帝疑案》讓無數的觀眾夢回清朝。由此可見有影響力的代表人物加上恰當的推廣手段對于一種文化傳播的重要性。盡管優秀的琵琶藝術家層出不窮,但不健全的市場培育,并沒能使這些優秀的民族藝術家們被人們所熟知。筆者認為,應該使用市場手段并綜合有號召力的琵琶名家,讓這兩者更好的結合才能有效的促進琵琶的推廣。
雖然新媒體發展迅速,但傳統媒體的影響力依然不容忽視。從《泰坦尼克號》到《2012》一部好的影片就是一段故事,一段傳奇永遠都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影視作品是現在人們最常接觸琵琶文化的途徑之一,如《十面埋伏》《金陵十三釵》等古裝片中琵琶場景的直接出現,如《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琵琶語》的恰當運用,都在影響著觀眾。琵琶雖然在影視作品中經常出現,但形象始終比較片面與單一,所以影視作為一個強有力的傳播手段,需要琵琶在這方面與其更多的結合。
羅穎(1990年2月)女 湖南長沙 2012年畢業于中國音樂學院藝術管理專業現攻讀中南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藝術管理方向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