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邇淞
技藝的心
●王邇淞

臺北故宮博物院為了推廣臺北故宮,出資請著名導演侯孝賢為其拍電影,這樣就有了侯導的第一部紀錄片《盛世里的工匠技藝》。他沒有以慣常的拍攝手法展示名家名作,而是選取了3件乾隆時期無名工匠的作品,并圍繞它們展開了細致的刻畫和豐富的聯想。
在侯導心中,乾隆這位盛世皇帝是最有品位的皇帝。他眼光很高,很難有作品能入其目。這反而成了一種推力,令工匠們將技藝發揮到極致。而正是這些無名工匠的不朽作品,讓我們得以一窺當年盛世中國的榮景。
在影片中他反復引用法國人類學家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的那句名言:“技藝,是人在宇宙中為自己找到的位置。”而在這位法國人類學家的故鄉,直到現在都還不斷有人在為這句名言刻下注腳。
在巴黎一個小村莊里,住著一位75歲的鄉下老太太,她獨自一人過著種草養馬的田園生活。然而,每年時裝發布季前夕,香奈兒公司都會派專人送來布料,請她為高級定制禮服制作織帶。這位老太太有一手做手工織帶的絕活,是她自己摸索出的獨特工藝。當年,可可·香奈兒見到她的手藝后,就指定由她來制作織帶,并成為該品牌的傳統,延續至今。
她所做的織帶,就連卡爾·拉格菲爾德(香奈兒現任首席設計師)也不知道是怎么織出來的。老太太也從沒見過卡爾設計的服裝款式,可她只要看到送來的面料,就知道該把織帶做成什么樣子。她會先把面料拆散,把不同顏色的經緯線分別抽出,再重新組合,最后用自己發明的一種木頭織機,做出獨一無二的織帶。這讓我想起在非常重視手工技藝的日本經常聽到的一個詞——“技藝的心”。正如侯孝賢為紀錄片接受采訪時所說:“我們之所以喜歡手工的東西,是因為我們的美感來源就是在這歷史久遠的技藝中逐漸形成的。”可在我看來,這歷史久遠的技藝似乎已經淡出了中國人的生活……
我所居住城市的周邊縣市,幾乎都是生產服裝輔料的重鎮。繁華熱鬧的大街上,成捆成捆的織帶隨意地堆在門口的人行道上。看著那搭配艷俗的彩條和千篇一律的化纖質感,我總會想起法國的織帶老太太。
同樣是小鎮里的人,創造財富的方式卻是那么不同,而使用財富的方式更加迥然有別。我們靠著廉價的織帶,已經把靜謐的鄉村變成了熱鬧的城鎮,喧囂嘈雜的街道上,不時有奔馳、寶馬呼嘯而過。而法國老太太雖然擁有頂級手藝,卻從未離開那住了一輩子的鄉下小屋。即便作為貴賓被邀請到時裝發布會現場,她也仍時刻掛念著家里的馬駒。
逐漸富裕的我們,也逐漸失去了手工技藝的傳統。
(紫檸檬摘自《科教新報》2014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