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赫
360創始人周鴻祎的公開言論“天然”吸引眼球,從“軟件免費”到“硬件免費”,無不被解讀為顛覆現有市場規則的方法論。由于互聯網強大的傳播能力,他的豪言通常會引發不小的爭議。
最近,他的所謂“硬件免費”理論就鬧得沸沸揚揚。在一個公益性論壇上,周鴻祎說:“硬件可以免費,而且未來一定是免費!”其核心是指以成本價銷售硬件。猶如平地一聲驚雷,硬件制造商憤然表示:我們燒錢擴產出來的硬件免費?那如何能盈利?而軟硬件結合項目的創業者則興嘆:幸好還有軟件可賺錢。一時間,抨擊之聲風起云涌。
其實,創業者大可不必惱火,對周鴻祎“硬件免費”的說法也要客觀看待,避免誤讀。
首先要確認,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免費”理論對360這類公司來說沒什么不對。
別忘了,無論周鴻祎抨擊什么或贊賞什么,他的背后是一家市值百億美元的上市公司,他的言論一定會服務于公司未來的發展,保證其有足夠的競爭力。
但另一方面,360再強大也遠不能完全搶占一個市場的所有份額,甚至,有時他所能改變的只是一個細分市場。
比如說在“殺毒免費”已遍地橫行的中國市場,依然有諾頓、小紅傘等付費軟件的一席之地。只不過是后者規模不及360,手里沒有話筒,發聲鮮有人了解罷了—但這不代表后者沒有市場。
硬件設備是否會朝著成本價銷售的方向發展?最重要是在360公司的框架下考慮這個問題。從360和周鴻祎的職業生涯來看,其“野蠻人”商業模式夠彪悍,但與廣大創業者玩的完全不是一類游戲。
諸多硬件創業者是對標“蘋果”標準,在科技感和設計感上追求極致,構思自己的產品。他們相信“極客可以改變世界”,在創業初期準確定位細分市場,靠小團隊的靈活打造精品,盡管未必執行到位,但這個思路為小創業團隊所推崇。
而360的游戲是另外一種。該公司總裁齊向東曾對《時間線》說,“360產品的形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價值。”也就是說,“硬件免費”理論也會在一個更高的層面、而不僅僅是產品層面來驗證。
譬如,該如何看待360特供機這一硬件項目的不溫不火?據2012年的一份數據顯示,約80%中國消費者偏愛1000至3000元之間的手機。價格高于5000元的手機的市場認同度僅為8%。周鴻祎由此想到,要解決那些要更換智能手機,但消費能力不強的用戶需求。
這個思路無論從市場規模和用戶定位上都沒錯,但由于不知道如何與陌生的硬件廠商打交道,導致項目進展不利。這更像是基于打造低價平臺模式的冒進式錯誤。痛定思痛,360再做“兒童衛士”,零利潤、低價路線,找到有制造業經驗的OEM合作伙伴優美科技進行合作,后者的 CEO 邵國光回憶說:“最終都不惜成本了。”坊間傳言,360與優美科技或建立合資公司,以確保質量。
在這種合作框架下,在一個對低價智能硬件產品有龐大需求的市場,“硬件零利潤”模式是可行的。而這一市場,是目前眾多智能硬件的創業者較少關注的。后者普遍追求的是產品精致、酷炫,有能力引發用戶發燒、尖叫、最終跪倒一片。
周鴻祎的“零利潤”是用不賺錢的前端硬件來帶動后臺的軟件和互聯網服務。這套模式無論從市場定位和執行能力上,都不是硬件創業公司短期內可以效仿的,除非團隊中有互聯網經驗豐富的從業者。
現階段,被 VC 看好的硬件創業團隊大多有互聯網基因。他們更懂得如何抓用戶,與傳統硬件商先賣10個、再賣100個、之后擴大生產的模式差異很大。小米和極路由所選擇的“前期與產業鏈對賭”模式,前期利潤匱乏,但迅速增加訂單量,以足夠大的出貨量游說工廠,以降低代工價。
而“硬件零利潤”理論是基于360這類公司的規模和業務喊出的,它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被證實或證偽。后續互聯網服務的盈利模式究竟有多大空間尚未可知。在現階段看來,這或許更適合360這類行業巨頭。不過那些有野心,對自己的產品、未來發展有明確規劃的創業者,在掌握了它的使用條件后,也并非不能嘗試。
首先,他要清楚“是否會有大量用戶真的需要你的產品”以及資源是否能撐到盈利那一天。如果出貨量足夠大,那么零利潤的產品分攤到每個用戶身上的成本就足夠低。未來提供更豐富的服務,更多商業模式的機會也會隨之增加。
因此,“硬件零利潤”要挑戰的并非傳統硬件賺錢思路,而是迫使硬件創業者清晰定位自己的產品、規劃公司的發展戰略。如果是面對普通大眾用戶,“硬件零利潤”依然可以嘗試,畢竟“用戶=錢”的互聯網思維廣泛有效。如果產品是針對某細分市場,那么無法在短時間內獲得海量用戶,后續提供的增值服務想象空間就有限,走高大上路線或許更可靠。
但歸根結底,智能硬件本身是一個跨行業的產物,它依托于互聯網存在。近來比特幣大火,不妨回想國內知名比特幣玩家李笑來的那句話:人們普遍面對陌生事物的第一反應是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