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玲, 宋永龍, 吳尤嬌
(1.廣西中醫藥大學藥學院,廣西南寧 530001;2.江蘇康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江蘇連云港 222002)
梔子(FRUCTUS GARDENIAE)為茜草科(Rubiaceae)植物梔子(GardeniajasminoidesEills)的干燥成熟果實,具有瀉火除煩、清熱利尿和涼血解毒之功效,可用于治療熱病心煩、黃疸尿赤、血淋澀痛和目赤腫痛等[1]。梔子為臨床常用藥,常用有炒黃、炒焦、炒炭幾種炮制品[2]。據文獻報道,梔子主要含有環烯醚萜苷、有機酸和色素3類有效成分,其中綠原酸為有機酸主要成分之一[3-4]。現代藥理試驗證明,綠原酸具有抗肝損傷[5]、抑菌[6]、抗病毒[7]、利膽[7]和促進胃液分泌[7]等廣泛作用。筆者利用HPLC法測定梔子及炮制品中綠原酸的含量,旨在為綜合評價和分析梔子及其不同炮制品的質量提供參考依據。
1.1材料
1.1.1研究對象。梔子,購自玉林藥材市場,經廣西中醫藥大學韋松基教授鑒定為茜草科植物梔子(GardeniaJasminoidesEllis)的干燥成熟果實。
1.1.2主要儀器。LC-1100AT高效液相色譜分析儀,購自安捷倫公司,包括紫外檢測器;KQ-250B型超聲波清洗器,購自昆山市超聲儀器有限公司。
1.1.3主要試劑。綠原酸對照品,購自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批號:110742-200517。甲醇(色譜純),購自天津四友生物醫學技術有限公司,批號:091230102;乙腈(色譜純),購自Fisher lawn,批號:08412;娃哈哈純凈水,其他試劑均為分析純,市售。
1.2方法
1.2.1梔子飲片的炮制。①生品。取中等大小梔子藥材(完整個藥,11.4 mm≤D≤13.4 mm)若干,撿取雜質霉敗品,即得。②炒焦(輕)品。取梔子生品(中)置預熱的電炒鍋中,中火(1 500 W,200 ℃)加熱6 min,炒至焦黃色(偶見焦斑),即得。③炒焦品。取梔子生品(中),置預熱的電炒鍋中,中火(1 500 W,200 ℃)加熱7 min,炒至焦黃色(帶焦斑)即得。④炒焦(重)。梔子生品(中),置預熱的電炒鍋中,中火(1 500 W,200 ℃)加熱9 min,炒至焦黃色(略帶黑斑)即得。⑤炒炭品。取生梔子(個藥),置預熱的電炒鍋中,武火(2 100 W)加熱11 min,炒至黑褐色,即得。
1.2.2色譜條件。色譜柱為Inertsil ODS-2C18(250 mm×4.6 mm,5 μm);流動相為乙腈-濃度0.1%冰醋酸(12∶88,V/V);流速為1 ml/min,柱溫為25 ℃,檢測波長327 nm,分析時間25 min,進樣體積20 μl。
1.2.3對照品溶液的制備。精密稱取 2.10 mg綠原酸對照品,置于10 ml量瓶中,加無水甲醇溶解,并用無水甲醇稀釋至刻度,即得(濃度為0.21 mg/ml)。
1.2.4供試品溶液的制備。分別精密稱取生梔子、炒黃、炒焦(輕)、炒焦品、炒焦(重)、炒炭各樣品粉末(過60目篩)2.000 g,置于250 ml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石油醚(60~90 ℃)100 ml,回流30 min脫脂,濾過;濾渣精密加入無水甲醇20 ml,密塞,稱定重量,超聲處理(功率250 W,頻率40 kHz)30 min,取出放冷后再稱定重量,用無水甲醇補足減少的重量,搖勻,濾過;精密取續濾液10.0 ml,蒸干,殘渣用水5 ml溶解,用0.5 mol/ml的鹽酸溶液調pH 2~3;乙酸乙酯萃取2次,每次20 ml,合并乙酸乙酯液,蒸干,殘渣用無水甲醇溶解,并定容至10 ml量瓶中,搖勻,精密取續濾液適量,于離心機中( 10 000 r/min)離心,取上清液即得。
1.2.5方法學考察。(1)系統適應性試驗。分別取對照品溶液和供試品溶液適量,在“1.2.2”色譜條件下進行測定,繪制色譜圖,考察系統適應性。(2)線性關系的考察。分別精密吸取綠原酸對照品溶液2.0、4.0、6.0、8.0、12.0和16.0 μl,按“1.2.2”色譜條件測定峰面積,以峰面積Y(mAU)對應綠原酸對照品進樣量X(μg/μl)進行線性回歸,計算線性回歸方程。(3)精密度試驗。精密吸取綠原酸對照品溶液10 μl,連續進樣6次,計算峰面積的RSD。(4)重復性試驗。取炒焦(重)樣品5份,按“1.2.3”項下的制備方法制備,測定,計算峰面積的RSD。(5)穩定性試驗。精密吸取炒焦(重)供試品溶液10 μl,分別在0、2、4、6、8和12 h進樣,計算峰面積的RSD。(6)加樣回收率試驗。取已知含量的炒焦(重)粉末6份,精密稱定1.000 g,分別加入熊果酸對照品1.40 mg。依“1.2.3”項下的制備方法制備并測定,計算平均回收率和RSD。
1.2.6樣品的含量測定。按“1.2.3”項下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分別吸取各樣品溶液10 μl,依法進樣進行測定。
2.1方法學考察(1)系統適應性試驗。圖1表明,在相同的時間上,各供試品溶液和對照品溶液在對應的位置有相同的吸收峰,且綠原酸得到較好的分離,相鄰峰間分離度均大于1.5,計算理論塔板數不低于10 000,表明系統適應性良好。(2)線性關系的考察。計算得線性回歸方程為:Y=1 687.2X+331.06,R=0.999 9 (n=6)。試驗結果表明,在0.42~2.52 μg/μl范圍內,綠原酸濃度與峰面積的線性關系良好。(3)精密度試驗。計算得峰面積的RSD為1.94%,表明該儀器精密度良好。(4)重復性試驗。計算得峰面積的RSD為1.59%,表明該方法重復性良好。(5)穩定性試驗。計算得峰面積的RSD為1.70%,表明樣品溶液在12 h內穩定。(6)加樣回收率試驗。由表1可知,平均回收率為100.83%,RSD為1.30%,表明該方法簡便、準確,重現性良好,可用于控制梔子不同炮制品的質量。
注:A為綠原酸對照品;B為生梔子;C為炒黃品;D為炒焦品(輕);E為炒焦品;F為炒焦品(重);G為炒炭品;1為綠原酸。圖1 綠原酸及梔子各樣品HPLC圖譜
表1 綠原酸加樣回收率試驗
注:加入綠原酸對照品均為1.40 mg。
2.2梔子炒焦前后綠原酸的含量測定由表2可知,生梔子、炒黃品、炒焦品(輕)、炒焦品、炒焦品(重)和炒炭品中綠原酸的含量分別為1.51%、1.34%、1.38%、1.36%、1.18%和1.04%,RSD分別為1.65%、2.01%、2.94%、2.41%、1.52%和2.59%。其中,生梔子中綠原酸的含量最高,炒炭品的含量最低。
表2 梔子炒焦前后綠原酸的含量測定結果(n=3)
試驗采用HPLC 法對中等大小的生梔子(個藥)及不同炮制程度的梔子樣品進行了比較研究,測定有機酸類成分綠原酸含量。結果表明,試驗各樣品中綠原酸含量較學者報道的高[8],究其原因可能是試驗所用梔子藥材產自廣西,質量較優,這也再次證明廣西山梔子的道地性及優越性。對結果進一步分析發現,梔子經炮制后綠原酸含量均降低,且隨著炒制時間的延長與炒制程度的加重,綠原酸含量降低越明顯。梔子經炮制后,綠原酸含量與生品比較,炒炭品下降最多(31.1%),其次分別是炒焦品(重,21.85%)、炒黃品(11.30%)、炒焦品(9.93%),而炒焦(輕)下降最少(8.61%)。生品中綠原酸含量最高,可能由于生品未經加熱處理,避免了綠原酸的損失;而各炒制品中以炒焦(輕,1.38%)含量略高于炒焦(1.36%),可能是炒焦品炒制時間相對較短,減少了樣品中含綠原酸的損失;炒黃品低于炒焦品,可能是由于炒黃炒制溫度較低,其樣品中含水量較高,從而導致其含量降低;其次是炒焦品(重,1.18%);炒炭品含量最低,可能與綠原酸熔點較低、受熱不穩定理化性質有關。由此可見,加熱炮制對綠原酸含量有明顯影響。臨床應用時因根據需要選用適當的炮制品。
試驗對無水甲醇、純化水、濃度0.1%磷酸等不同流動相組成體系進行比較,結果或是出現基線漂移或是色譜峰拖尾等現象,分離效果均不好。故試驗采用乙腈-濃度0.1%冰醋酸(12∶88,V/V)為流動相,可使綠原酸在較短時間內(約 14.1 min)出峰,而且峰分離良好、基線平穩。該方法分離效能高、重現性好、結果準確、可靠,可有效地控制梔子藥材及其飲片的質量。研究結果為合理規范炮制工藝參數、優化飲片炮制工藝、探討梔子的炮制意義及制定質量標準提供了參考。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國藥典:一部[S].北京:中國醫藥科學出版社,2010:231.
[2] 龔千鋒.中藥炮制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111.
[3]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 中國植物志[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
[4] 于洋,高昊, 戴毅,等.梔子屬植物化學成分的研究進展[J].中草藥,2010,41(1):148-153.
[5] 史秀玲,高銀輝.綠原酸對小鼠急性肝損傷的保護作用[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1,17(19):199-202.
[6] 張澤生,烏蘭.金銀花中綠原酸的體外抑菌和抗氧化性的研究[J].天津科技大學學報,2005,20(2):5-8,34.
[7] 鄧良,袁華,喻宗沉.綠原酸的研究進展[J]. 化學與生物工程,2005,22(7):4-6.
[8] 黎潭輝,羅淑芳,莊義修. HP LC法測定江西梔子中綠原酸的含量[J]. 中醫臨床研究,2012,4(7):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