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光, 鄭秀芝, 于政收
(煙臺大學,山東煙臺 264005)
山東省高等院校的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擔負著為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服務的重要任務。隨著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山東沿海地區經濟迎來了重大發展機遇,這一發展過程需要大量實踐型和實用型高級人才,也對高等院校培養高素質的研究生提出高標準的要求。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既包括海域相關涉農涉海經濟部門,如海洋捕魚、水產品養殖、水產品加工、水產品銷售貿易、海洋捕撈業相關服務業、水產品養殖相關服務業、海洋牧場建設發展等;又包括沿海地區各個陸域的農業經濟部門,如農業、農業生產服務業、農村生活服務業、農村與區域發展等。按照藍色經濟區海陸一體化發展的要求,高素質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將成為藍色經濟發展的急需人才。山東省高校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高級人才培養基地,必須適時調整人才培養模式,滿足藍色經濟發展的人才需求,為地方經濟和社會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
服務于藍色經濟建設是山東省高校把握市場規律、塑造核心競爭力、提高內涵素質、尋求特色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蓬勃發展,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末及21世紀初,我國高等教育產業式發展也帶來了研究生教育的大規模擴張。近10年來,碩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學位點已經遍地開花,大批高校學科雷同、專業雷同、方向雷同、形式雷同、內容雷同,難以培養出高素質人才。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作為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山東省高校帶來了重大發展機遇,如果具有相關專業和學科的研究生培養單位能夠針對藍色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切實制訂合適的人才培養方案,就可能塑造出自己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特色,推出受社會歡迎的差異化人才產品,在教育領域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
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在其設置之初就規定了獨特性質,即應用性和實踐性。1999年5月10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的《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設置方案》規定“農業推廣(含農業、林業、牧業、漁業推廣,下同)碩士專業學位具有特定的職業背景,與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村發展領域任職資格相聯系,與相應學科的農學碩士學位處于同一層次。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側重于應用,主要為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村發展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人才。”[1]這說明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不同于相應學科的學術型學位研究生教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更強調應用性、基層實際工作的職業性。因此,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更應該強調實踐教學和教學工作的實踐性。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正是當前及未來山東省經濟工作的重要實踐活動,也是山東高校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需要密切結合并為之服務重要實踐領域,這對于各相關高校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和教學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及全國農業推廣專業學位指導委員會的文件精神,目前各高校的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規定:教學培養過程包括課程學習、校外實踐及研究(或者社會實踐、生產實踐)、學位論文撰寫和答辯三大環節。培養方案中設置的校外實踐及研究環節,一般規定6學分左右,時間為12個月左右。所謂實踐教學,從明文規定的角度看,主要體現在校外實踐及研究環節。然而,各高校實踐教學開展水平參差不齊,同一高校不同專業校外實踐也存較大差異。一般來說,實力較強的高校和農業科研水平較高或實用技術開發較突出的專業領域開展研究課題較多,與農村和農業機構及涉農單位業務聯系密切,導師也需要研究生參與科研或調研工作,他們的校外實踐開展得比較扎實,學生通過參加生產科研社會等實踐活動,提高了自身素質。但是,也有許多院校受到自身實力、水平和條件所限或者受自己開辦的農推碩士專業領域所限,校外實踐教學環節薄弱。此外,研究生受到未來就業的壓力,在校最后一段時間,參加各種應聘活動和考試,未全身心地投入到校外實踐中。
除了校外實踐以外,應在課程學習這段時間合理安排實踐性教學活動。對此,許多高校研究生教學管理人員、教師、單位領導都存在一定誤區,即認為課程學習必須在教室上課,否則教學管理部門通不過,教學督導檢查人員也通不過,而且大多數教師也持這種觀點。于是,課程學習基本上固化為教室的書本學習,在這種情況下,難以安排實踐性教學活動。
課程設置偏重于理論課設置,很少有實踐性、操作性課程。課程內容理論知識較多,很少涉及實踐內容。如,煙臺大學農業推廣專業碩士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的課程設置包括農村發展理論與實踐專題、農業經濟與海洋農業發展專題、農村合作經濟與案例專題、農村與區域發展專題和農村社會保障專題。但是,受各種規章規定及學校的辦學條件、師資條件所限,以講授概念和抽象理論為主,實踐教學較少。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對海陸一體化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必將對農業推廣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提出人才素質更高、應用性知識更廣、實踐性本領更強等要求。山東省相關高校必須加強農推專業研究生的實踐教學環節,還要以服務藍色經濟為主旨來建立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教學體系。
課程學習環節要盡力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首先,改革課程講授方式,書本講授要與認知性實踐、實驗和調研相結合。課堂上,教師傳授理論知識時,重點講授綱要、理論框架、理論的起源、建立、發展、主要論點、論證、結論、實際的驗證反饋等然后,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講所講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形成筆記。還可以將課堂安排在生產一線、實際工作現場、實驗室場所,指導學生到一線進行現場實踐,形成有應用性與實踐性的實驗實踐報告或案例調查報告。如高校可以與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鄉鎮村的基層干部群眾密切聯系,師生直接接觸一線。這種講課方式的變革需要得到學校領導和有關部門的認可和支持。
盡量多地設置應用性和實踐性強的課程。這些課程應該與生產經營一線、管理一線相結合。針對這些課程的理論基礎,教師可以指定一些課外參考書,并進行適當的綱要性講解,形成學習小組討論的命題,師生共同討論解決。設置考查課,根據課程的主體內容結合藍色經濟發展的實際問題,提出一些理論聯系實際的調研小課題,作為學生期末考核的實踐實驗調研報告的題目。
校外實踐環節要扎實落地。各高校及相關院系要結合自己培養研究生的專業領域,切實聯系農業農村農民及涉農單位和個人,建立幾個校外實踐實習基地和調研實習點。研究生導師要密切結合藍色經濟區建設過程中出現的與本專業領域有關的現實問題,設計研究題目,指導研究生開展有針對性的研究,并且安排他們到基層調查研究實習實踐,將研究生的學位論文寫作與校外實踐相結合,讓學生通過校外實踐掌握實際本領,服務藍色經濟發展,對他們今后就業也打下了良好基礎。
充分發揮校外富有實踐經驗的農業科技人員和農業部門工作人員的指導傳授作用。高校師生通過密切聯系藍色經濟區農業生產一線的工作人員,可將理論運用于實踐,經過探討就可以形成新的服務于藍色經濟的研究題目,既可以為地方經濟服務,又可以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和鍛煉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各高校普遍規定聘請校外研究生導師,要求被聘任人具有高級技術職稱,這就限制了大量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基層工作人員,因此各高校放寬聘任條件,根據實踐教學需要,聘請一些經驗豐富的校外實踐教學指導顧問。
此外,教師也必須經常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加深對藍色經濟區建設實際的了解程度,提高服務藍色經濟的實踐能力。以服務藍色經濟為目的,各高校要創造條件支持并促使教師深入一線,理論聯系實際,提高自身的素質。
山東省高等教育主管部門、各有關高校必須高度重視農業推廣專業研究生的實踐教學問題,解放想想,調整政策,在人力物力財力、研究生教學管理、師資業績考核等方面,鼓勵相關院系和教師創造條件,構建服務藍色經濟的農推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教學體系,取得貢獻地方經濟、提高研究生教學質量和畢業生素質雙豐收。
[1]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設置方案[EB/OL].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gjjl/szfa/nytgss/26354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