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硯硯, 何志文, 劉 勤, 朱道靜, 檀律科
(農業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江蘇南京 210014)
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深化改革,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大背景下,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有償服務對科技與經濟的協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二者互為動力,不僅能有效地促進經濟發展,也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途徑。
百度百科把科技成果轉化定義為:各類成果的應用,勞動者素質的提高,技能的加強,效率的增加等等。因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生產力包括人、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因此,科學技術這種潛在的生產力要轉化為直接的生產力,最終是通過提高人的素質、改善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來實現的。廣義的科技成果轉化是指將科技成果從創造地轉移到使用地,使使用地勞動者的素質、技能或知識得到增加,勞動工具得到改善,勞動效率得到提高,經濟得到發展。狹義的科技成果轉化則是技術成果的轉化,即:將具有創新性的技術成果從科研單位轉移到生產部門,使新產品增加,工藝改進,效益提高,最終經濟得到提高。科技有償服務則是相對于無償服務而言,意即收費提供的服務,泛指科學技術在國家間、地區間、行業間以及在科學技術自身系統內輸出和輸入的活動過程。科技服務的內容包括科學知識、技術成果、科技信息以及科技能力的轉讓、移植、引進、交流和推廣普及[1]。
實踐活動中,通常科技成果轉化既是科技轉化的過程,又是科技轉讓和服務于各業的科技成果轉讓、技術培訓、技術咨詢、技術承包的過程。科技轉讓可以是無償的,如國家之間無償的技術援助,也可以是有償的,如技術進出口貿易[2]。前者不索取代價,后者是把技術作為商品進行交易,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科技有償服務。二者的理論定義和實踐過程決定了其相互滲透、相互包容又相互交叉的內涵與外延。
農業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以下簡稱南農機)是從事農業機械化研究的國家級科研單位,是我國農業科技創新中心九大學科群之一。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伴隨著我國農業機械化事業前進的步伐,南農機通過實施重點學科建設、人才建設、產業發展、管理創新和凝聚力建設等五大工程,凝練目標,準確定位,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研究體系,為國家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研究所的科研經費主要來源于國家財政,而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國家總體政策、指導思想則側重于高校和企業。農業科研機構,特別是農機科研機構在競爭中明顯處于劣勢,由于缺乏大的項目或經費的支持,加上南農機主要是從事農業工程技術的基礎和應用研究,不直接面對市場,南農機的科技成果轉化有一定的局限性。
隨著科技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科研院所的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沖擊。南農機科研事業的發展迫切需要與經濟的結合,需要科技成果不斷轉化為生產力,從而創造價值反哺科研。近年來,南農機將科技有償服務做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路徑,將如何發揮科技這個第一生產力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列入發展規劃中。在充分解讀國家文件精神的基礎上,在保證完成國家科研任務的前提下,漸近推出政策和措施,利用現有的人才、技術等科技資源,適度地開展科技有償服務。2013年,南農機的四技總額(圖1)、技術開發總額(圖2)和技術轉讓總額(圖3)比2008年分別上漲了38.6%、48.2%和43.6%,南農機的科技有償服務確保了科技成果轉化率(圖4)的穩定上升。
圖1 四技總額年度變化趨勢
圖2 技術開發總額年度變化趨勢
圖3 技術轉讓總額年度變化趨勢
圖4 成果轉化率年度變化趨勢
在科技成果向市場轉化的過程中,既要強調科技為經濟建設服務,又要重視科學技術、科技成果到商品整個產業鏈的市場發展規律。南農機在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有償服務的實踐過程中總結出目前最具操作性的,可以在市場上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產生其應有的市場效益的3種方式。
3.1科技成果轉讓科技成果轉讓意味著其知識產權也伴隨轉讓而變更。由于受讓方為此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對于能夠轉讓的成果的要求最直接的就是要能在市場上銷售并產生預期效益。
許多企業都希望以這種方式獲得成果或技術,但成果、技術作為一種商品在沒有經過市場驗證的情況下,對成果或技術的成熟度和價值都難以把握,加之成果或技術的許多特性都是隱性的,企業一次性投入具有很大的風險性。
3.2科技成果出租以研究所的名義對外開展技術培訓、技術咨詢、技術承包、技術轉讓,經過市場的流通考量,幫助受讓方解決應用中遇到的技術問題,同時受讓方支付一定的費用,這就是文章所研究的科技有償服務,也就是研究所通常所稱的“橫向”服務項目。這一服務方式或交易的實質是受讓方購買了該項成果或技術的“使用權”,而所有權(知識產權)并未發生改變,所以我們將此方式稱之為科技成果的出租。科技成果的出租可以是長期的也可以是短期的,如:成果或技術作價入股;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間接的,如:通過中介機構或研究所自己設立科技成果轉化處,取決于成果或技術對市場的支持度和受讓方的判斷和信任。
科技成果出租的方式對雙方的風險都較小,談判和確定相對容易,是目前科研單位科技有償服務的最主要、最常用的方式,從圖1和圖2中可以看到其良好的上升態勢。
3.3產學研合作成果和技術開發的主力在科研單位和高校,科研單位和高校的技術或成果具有很強的外部性。以南農機所處的農機行業為例,2011年,企業R&D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不足1%,嚴重制約了技術創新、開發和應用[3]。雖然,目前產學研仍處于一事一議的松散合作階段,但企業對成果和技術的需求助推著產學研合作方式的發展。
綜上所述,質量即市場,市場即廣告。成果或技術與市場結合度的提高,不僅使研究所獲得成果培育階段的經濟效益,還使技術本身增值,成果轉化風險降低,實現了研究所、企業和社會三方共贏。
科技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是提高綜合國力的主要驅動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已成為世界各國科技政策的主導[1]。市場經濟是現代經濟發展的基礎,樹立全面認識市場效益的觀念,充分發揮政府、高校、研究所、中介機構和企業等各方面的作用,加快知識流動和技術服務,以企業技術創新需求為導向、以科技成果和技術產品化、商業化、資本化為機制,從而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
4.1樹立全面認識市場效益的觀念對市場效益的全面把握,需要從宏觀績效的層次來進行。在成果轉化過程中,成果的所有權人可直接獲得內部經濟效益;而作為成果的受讓方,有的雖然不是成果的直接購買人,但在他人對成果的運用中,自己在一定程度上也吸收了成果,并因此而獲利,產生外部經濟效益[4]。成果或技術通過市場流通,促進了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是“溢出效益”的表現。在成果轉化過程中,一方面,為獲得市場利潤,企業勢必加大學習、消化、吸收、生產的投資以增強其吸收溢出的能力;另一方面,示范、宣傳、競爭等市場行為又使成果不斷獲得外部經濟效益。而成果的所有權人為維護其成果的比較優勢,必須加大對新成果的轉化力度以延續其市場份額和利潤,從而產生新一輪的溢出——吸收效應,如此循環。可見,在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過程中,受益方不僅是成果所有權人,還包括整個行業和市場。所以,一個有利于科技成果發揮真正市場效益的理想產業組織是: 在規范的市場環境中展開不同層面的競爭,企業在科技信息和水平上的差異化,使得部分企業可以利用技術信息的優勢獲得一定的壟斷利潤,并在日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產生溢出——吸收效應。
基于上述認識和實踐,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有償服務工作時,應明確的首要線路,即:淡化成果轉化的績效目標,強化引導科技投入的環境目標。變對成果轉化效果的靜態管理為促進成果轉化的動態服務。堅持和強化政府資金的引導扶持作用,通過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強化直至實現科技動態服務。
4.2發揮政府、企業、高校及研究所、中介機構的主體作用科技成果轉化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同時也是一項風險事業。沒有政府做后盾,沒有政府的資助,個人或企業很難做到[1]。所以,科技成果轉化,首先是政府引導。政府應科學開展政策法規的研究與制定,健全完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法規和政策體系,為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有償服務做好頂層設計。出臺可操作的產業政策和配套的產業技術政策、產業結構政策,從而集中人力、物力、財力,發揮整體優勢,形成規模能力。
表1 國家頒布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政策的文件
以上政策和法規的出臺,為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有償服務指明了行動的出發點和歸宿。
其次,高校及研究所是科技成果和技術的供給主體。為了鼓勵科研機構、高等學校及其科技人員研究開發高新技術,轉化科技成果,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在國家“科教興國”戰略指導下,“211工程”、“311工程”、“協同創新工程”、“985平臺建設”……穩步實施;“863計劃”、“973計劃”、“948項目”順利開展……研究、開發和引進了一批成果和技術,知識貢獻和社會服務能力大大增強,高校及研究所真正成為了我國科技自主創新的生力軍和主力軍[3]。
同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實踐表明,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有償服務的重要主體是企業,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必須將以科技進步為主的內涵式擴大再生產做為企業的發展戰略,使企業寓科技成果或技術于產品開發和發展生產中。而中介機構則存在于成果或技術與經濟結合的切入點,有效的為供需雙方提供交流平臺和大量的信息資源,是成果或技術在市場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橋梁。發揮政府、企業、高校及研究所、中介機構的主體作用,使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有償服務有政策、有資金、有途徑,從而促進科技自主創新,推動經濟發展。
4.3在成果轉化的各類主體中推行市場化運作機制在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有償服務的過程中,市場機制起著基礎性和核心性的作用。為實現科技成果和科技有償服務在供求關系中的有效對接,一方面,成果或技術的需求方已愈發表現出較為理性的市場化運作思路和手段;成果或技術的供給方:高校及科研機構也認識到建立適應市場的經營機制也是必須的。另一方面,企業為增強發展后勁,也會有獲得新成果、新技術需要創新制度的內在需求。這些需求集中表現為企業經營機制和成果或技術獲得機制。
4.3.1企業經營機制。為促進成果轉化和科技有償服務,企業內部組織制度的創新、技術創新和經營戰略創新3方面的組織與管理手段非常重要。
(1)內部組織制度的創新。首先要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現代企業制度——股份公司制。其次,科技成果或技術的經濟評價指標是研發或引進工作的最重要目標,過程中的權利與責任的約定也要充分體現市場需求和對市場的尊重。
(2)技術創新。規模型企業應設立專門機構,由專職人員尋求各種類型的合作,如前文所提到的科技成果轉化與科技有償服務的3種方式。對成果或技術信息的了解把握、技術創新項目的選題,要以市場潛在需求和技術發展方向為引領。
(3)經營戰略創新。圍繞技術引進、吸收和技術創新,制定經營戰略和發展規劃。面對市場對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的新要求,無論是科研機構還是企業,需要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以市場為導向,不斷整合內部資源,有效借力于外部資源,實現供需雙方的有效對接。
4.3.2成果或技術獲得機制。發達國家技術領先機構或企業獲得成功發展的經驗之一,就是推行有效的技術發展戰略,如:美國的蘋果公司。其成果或技術的獲得手段,一是企業與研究所、大學的合作,即:產學研合作,如:蘇州大學“植物纖維天然功能在紡織制品上的應用”項目;二是供需雙方共享資源,共同開發,以合同的方式約定轉讓、出租、入股等有利于雙方共贏的科技有償服務內容,如:南農機的“花生機械化收獲技術設備研發與示范”項目。可見,競爭力的打造,不能只視為現有資源的線性函數,如能具有充分的市場意識與合作精神,技術能力是有可能獲得幾何級數般的增長速度的[4]。
技術創新的方式,或自主、或合作、或參與,技術進步的機制、科技成果的轉化、科技有償服務的深入拓展,離不開合作精神,而需要合作的不僅僅是研發資源,更要強調的是供需雙方不同市場主體的合作以及相應機制的融合。
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有償服務線路研究的啟示是:在成果轉化和科技有償服務的實際工作中會有不同的具體情況,
需要考慮市場的變化和無法預料的偶然性,以及成果或技術所有權人的“個性”等因素的影響。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投資環境的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有償服務的線路將更趨于合理化、多樣化,也更加需要市場的規范運作,最終形成科研支撐產業,產業反哺科研的良好格局。
[1] 百度百科.科技成果轉化[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Se0iHTfO4z_glOaomBUo0RyhR-zzx-Y_eleHNeTMmCOtO8uOwYMenMBlW0xuAtl.
[2] 徐國興,賈中華.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的比較及其政策含義[J].中國發展, 2010,10(3):45-47.
[3] 王冰.科研支撐生產,生產反哺科研[J].中國城市經濟,2002(3):41-42.
[4] 科技成果轉化必須堅持資源配置的市場化[EB/OL].http://www.chinardm.com/info/html/200907226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