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第三醫院骨科,福建 廈門 361000
股骨頸骨折是指由股骨頭下至股骨頸基底部之間發生的骨折,多發生在老年,發生率占全身骨折的3.58%[1]。骨折后因臥床時間長,極易并發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壓瘡、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以及原發潛在疾病發作等,所以及時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制定積極有效的康復護理計劃,可縮短患者的康復時間,還可以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使患者的疼痛得以緩解,生活質量得以改善[2]。本院運用綜合護理方法對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股骨頸骨折患者進行護理干預,臨床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來我科治療的83例股骨頸骨折患者,均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所有患者均為平地滑到摔傷,無其他合并癥,為閉合性骨折,按Evans分型[3]:Ⅰ型13例,Ⅱ型56例,Ⅲ型8例,Ⅳ型6例,受傷前均能行走或扶拐行走。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40例和對照組43例。觀察組: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齡55~100歲,平均(67.5±3.8)歲。對照組:男性30例,女性13例;年齡53~96歲,平均(66.8±4.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組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傳統護理方法,包括患者入院后講解髖關節置換術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指導患者進行合理的膳食,做好術前的準備工作,術后指導康復訓練等。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綜合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1.2.1 術前護理 ①心理護理:由于意外的創傷,使患者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加上環境陌生,疼痛,對預后的擔憂,以及對手術效果擔心產生緊張焦慮等情緒,護士要熱情接待患者,向其介紹住院環境,主動與患者交談,了解其心理狀態及焦慮原因,進行有針對性心理疏導,介紹主治醫師的技術水平及成功病例,介紹手術相關事宜,鼓勵其樹立戰勝疾病信心。②患者入院后均行患肢骨牽引,皮膚牽引,中立鞋固定,減輕疼痛,指導正確體位。向患者介紹呼吸功能訓練,體位訓練,床上大小便訓練的意義。③進行全面檢查,了解病情,完善術前準備,請相關科室會診,積極治療內科疾病,待一般情況相對穩定,無手術禁忌癥后,盡早手術治療。鼓勵患者攝入易消化、富營養、高纖維、低鹽、低脂飲食,保證充足睡眠。術前備皮,藥物過敏實驗,血型血交叉配血,12h禁食,4h禁水及導尿。
1.2.2 術后護理 ①密切觀察患者全身狀態,生命體征變化,給予心電監護及氧氣吸入和正確體位,同時做到三防:一防止過度屈曲和伸直,要平臥,骨盆方正,患肢膝下墊軟枕,抬高患肢20~30°;二防內旋,術后穿丁字鞋固定,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三防內收,兩膝之間墊軟枕,肢體外展位。②囑患者預防導管脫落及相關注意事項。③術后當日6h后進食清淡、易消化、半流質飲食,少量多餐,從術后第一日起,逐漸進食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低鹽低脂和易消化飲食,多食新鮮水果蔬菜。④術后疼痛處理:鼓勵患者說出自身感受,并根據不同心理狀態給予相應精神安慰;指導患者深呼吸,分散注意力,全身肌肉放松,提供安靜舒適的環境,減少外界刺激;指導鎮痛泵的合理使用方法;睡前遵醫囑給予止痛處理,保證充足的睡眠。
1.2.3 并發癥的觀察及處理 ①預防切口感染:術后感染是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最嚴重的并發癥,因此,術后應保持傷口敷料清潔干燥,如有血液滲出,及時報告醫生換藥。換藥時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加強切口引流管護理,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管道通暢,2~4h擠壓一次,觀察引流液的量及顏色,引流量大于200ml更換引流瓶,并報告醫生。每日更換引流瓶一次。②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觀察患肢遠端血運、溫度、顏色、腫脹程度感覺及運動情況,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避免患肢輸液,盡量選擇上肢靜脈穿刺。患者麻醉清醒后,鼓勵患者在床上進行股四頭肌,腓腸肌等長收縮訓練,足踝關節背伸,趾屈鍛煉,每日3~5次,每次20~30次,術后第2~3d髖外展并增加髖膝關節的屈伸訓練,逐漸增加活動量,以不感酸痛為度。當股四頭肌足夠強時,可開始練習直腿抬高,患肢穿彈力襪。遵醫囑使用抗凝藥物,術后6d使用,如低分子肝素鈣,并觀察藥物療效及副作用,同時觀察傷口滲血情況及皮膚黏膜是否出血點。骨水泥型假體置換者術后第一天即可遵醫囑行床邊坐、站訓練,可在主管醫生指導下進行訓練,在患者感覺良好情況下,運用助行器輔助移動,患肢不負重行走,在室內移動數步,告知患者保持患肢外展不負重的重要性,循序漸進,家屬在旁陪護,防止摔倒。告知患者在進行患肢訓練時,每側肢體伸直練習腳趾抬高、腳后蹬地,手術側逐漸負重,練習股四頭肌、臀肌收縮舒張,伸直髖、膝關節。生物型假體置換者一般在術后1周開始逐步行走練習。③預防髖關節脫位:人工髖關節脫位,是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常發生在術后即刻搬運過程或術后10~12周內。告知患者保持正確體位的重要性、必要性。應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屈髖不能超過90°,髖關節內收不能超過中線,髖關節不能外旋。避免過早離拐,術后12周,X線片檢查,骨折已堅固愈合,方可棄拐,負重行走。同時教會患者適宜體位轉移方法,助行器及拐杖的正確使用,其目的都是預防髖關節的脫位。術后使用便盆,應將臀部抬高,切忌只用力提起下肢,注意觀察雙下肢是否等長,是否疼痛,觸摸手術部位,有無異物突出感[4]。④壓瘡:使用軟床,協助每2h翻身拍背一次,鼓勵患者行抬臀運動,按摩骶尾部及骨隆突處部,以促進血液循環。使用便盆時動作輕柔,避免損傷皮膚。及時更換潮濕的衣物、床單、被套,保持皮膚及床單的清潔、干燥。嚴格交接班,檢查局部受壓皮膚情況。
1.3 療效判定標準 按Harris髖關節評分[5],從關節疼痛、功能、關節活動度、形態學畸形對患者術后髖關節功能進行評定,滿分為100分。優:得分≥90分;較好:得分80~89分;良:得分70~79分;差:得分<70分。

治療后兩組患者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比較,觀察組優12例,較好16例,良9例,差3例,優良率92.5%。對照組優6例,較好10例,良16例,差11例,優良率74.4%。兩組優良率比較,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已在骨科臨床中廣泛使用,是技術最成熟,效果最理想的一種手術方法,成功手術是取得良好療效的基礎,及時實施康復護理,在術后的第一天即開始功能性活動,以幫助患者改善肌肉力量,耐力及功能,盡早下地行走,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質量[6]。
我科對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股骨頸骨折的患者開展綜合護理干預后,增強了患者的自信心,減少患者的負面心理和恐懼心理,對術后的康復起到積極的作用,同時做好了術前和術后的護理,對預防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并發癥的發生,有效地改善患者髖關節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質量起到重要作用。
綜上,對行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措施能夠有效地改善患者髖關節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推廣。
[1]毛云.老年患者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護理干預[J].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12,10(3):93-94.
[2]鄧志云,馬忠金,劉運存.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護理與指導[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20):4960-4961.
[3]毛敦.高齡髖部骨折的臨床分析[J].中國骨傷, 2009,22(7):511—512
[4]聶明軍.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并發癥及其防范[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1):17-19.
[5]李強,羅先正,王志義,等.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評估方法的研究[J].中華骨科雜志,2001,21(12):721-725.
[6]張潤巧.股骨頸骨折行人工髖關節置換的護理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2,7(28):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