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進,陳 冕,何瑞珍*
(河南農業大學,河南鄭州 450002)
鎮平趙河基于地域文化的濱水景觀設計
汪 進1,陳 冕2,何瑞珍1*
(河南農業大學,河南鄭州 450002)
面對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作為城市生態環境和城市開放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濱水空間的安全、美觀和高效越來越受到規劃和管理部門的重視,成為當今城市生態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現代濱水景觀設計應以本土的自然資源、歷史文化、人文特征為現實背景,依托場地環境,凸顯文化內涵,豐富景觀環境。在鎮平趙河濱水景觀設計中,對地域文化進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營造了一個休閑、郊游、親子、娛樂、科普及城市的文化宣傳場所,形成并帶動外來人員短期旅游、觀光、購物等活動的綜合性城市濱水空間。
地域文化;濱水景觀;景觀設計
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是特定區域的生態、民俗、傳統、習慣等文明表現。它在一定地域范圍內與環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獨特性。濱水景觀是一種獨特的線狀景觀,是形成城市印象的主要構成元素之一,極具景觀美學價值。因此,充分重視和建設好濱水景觀,有助于城市形象的改變與提升,強化地區和城市的識別性。由于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城市建沒和城市形象日益趨同,這種千城一面的狀況使城市居民的居住環境索然無味,地域文化可凸顯人居環境的特性和可識別性,所以,在濱水景觀規劃和設計中,將地域文化有機地融入到設計中去,一方面凸顯出城市獨特的魅力,另一方面傳承城市的歷史文化。本文在鎮平趙河濱水景觀設計中,對地域文化進行了相關的探討。
趙河位于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境內,發源于五朵山南麓的二龍鄉,在石佛寺鎮建有國家二級水庫趙灣水庫。自趙河水庫蜿蜒流過石佛寺在鄧州境內與湍河牙匯,后注入漢江,系長江水系的支流。
鎮平古稱涅陽,金正大3年(1226年)置鎮平縣,著名詩人元好問為首位縣令。地處河南省西南部,南陽盆地西北側,伏牛山南麓,總面積1 500 km2,轄3個街道11鎮8鄉409個行政村,總人口103萬人。鎮平是河南省命名的18個綜合改革試點縣和26個城鎮化重點縣之一。
本規劃位于南陽市鎮平縣石佛寺鎮,途經魏灣大橋、玉佛大橋、龍翔大橋、玉城大橋、李營大橋、蘇寨大橋、寧西鐵路、312國道,主河道長約8.5 km,流域面積211.7 hm2,景觀規劃面積93.7 hm2(圖1)。
2.1 設計分析
2.1.1 紅脈分析
紅脈分析即土壤資源分析。鎮平地處秦嶺山系東南余脈的延伸地段,屬伏牛山東南部低山丘陵區。地勢北高南低,山地、丘陵、平原三地貌呈階梯型,自北向南分布。趙河、嚴陵河、潦河三大河流自北向南,切割全境為八塊條狀地貌。石佛寺鎮丘陵,濱湖各半,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土壤粘、酸、肥力中等偏低。
基址現狀內有少量建筑用地及天然形成的水塘,并在寧西鐵路兩側有少量的防護綠地,土壤整體現狀良好,可利用性強。
2.1.2 藍脈分析
藍脈分析即水資源分析。水流自北向南緩緩流過基址,在基址內形成高差很小的濱水帶,基址內不易形成層次豐富的水岸線,且防洪蓄水不夠完善。經分析,應增加河床縱面的層次,且要重新規劃基址內的高差。

圖1 趙河的景觀規劃
2.1.3 綠脈分析
綠脈分析即植物資源分析。鎮平縣境處北暖溫帶向北亞熱帶過渡地帶,為北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明顯的過渡氣候特征。境內溫暖濕潤,四季分明,無霜期長,雨量適中,靜風天氣多石佛寺鎮環境優美,境內林地面積約占1/4,植物生長優良,其中曾是全國聞名的“油菜之鄉”“杉林速生豐產基地”,本土植物的可利用性強。
2.1.4 當地玉文化分析
玉的發展歷史。玉在中國的發展歷史為史前玉器—商周戰國時期—秦漢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宋元時期—明代時期—清代時期。在鎮平的發展歷史為初露—雛形—沉寂—復興—衰微—發展—鼎盛。
玉的產業鏈。原料-設計-生產-培訓-檢測-包裝-銷售。當地玉文化表現不充分,缺乏系統。
2.1.5 與城市的關系
石佛寺鎮的規劃建設遵循一廊、兩心、三片、四軸、多組團的空間結構,更突顯出趙河景觀規劃的重要性。
2.2 設計要點
2.2.1 營造活力生態濱水空間
確立設計與自然相結合的規劃設計理念,從自然現狀出發,充分考慮人的生存和活動需求,貫徹環保原則,努力創造自然環境優美、服務設施配套及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有機融合的人居環境;保留其獨特的文化特質與歷史文脈,通過設計,成功地改變其河域職能,賦予其更開放的功能,體現地域文化,延續歷史文脈,融入親情,為其注入活力,探索城市居民生存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2.2.2 充分體現地域文化特色
在趙河濱水景觀設計中突出趙河“玉文化”的歷史文化特色。如在形態設計上,沙灘和碼頭呈玉如意形狀,設置玉閣、玉臺、雕塑、玉文化壁畫等,生動形象地展現玉文化的發展歷程,不僅可以與遠處山體的景觀特色和北江南岸的對景呼應,成為趙河的核心景觀亮點,而且可讓游客了解趙河的歷史,讓市民產生一種自豪感和歸屬感。人文景觀與自然山水交相輝映,必將成為“宜居名城”“休閑之都”的重要景觀標志。
2.2.3 滿足防洪功能
防洪是首要的、核心的、基礎性的、關鍵性的工程,其他工程都是其附屬和關聯工程。目前的趙河防洪標準較低,應提高防洪標準。關于防洪堤線路位置,原來的規劃是外遷(向北遷),但不符合經濟性和可持續性。大堤可以正常使用,加高、加寬、加固即可達到防洪標準和景觀需要。外遷不僅會浪費大量工程款,而且浪費土地。用因地制宜、親水、經濟的設計思想來分析,目前的地理條件較有利,規劃基本沿自然形成線路,僅在局部裁彎取直,盡量結合自然進行規劃,利用原防洪堤進行加高、加寬、加固,這樣不僅能節約工程費用,還可以變灘地為可利用土地,創造新的價值。
3.1 定位
給居民提供休閑、郊游、親子、娛樂、科普及城市(玉)文化宣傳,并帶動外來人員短期旅游、觀光、購物等活動的綜合性城市濱水空間。
3.2 設計目標
紅脈、藍脈、綠脈相互融合,形成一片令人向往的天地,一個誘人前往的綠洲。綠洲為人們提供水的生命力,林蔭間的休閑放松,從水和綠葉中提取元素,著力營造一個富有親和力、休閑、舒適的城市生活空間。
3.3 總體設計
3.3.1 濱水兩岸建筑
濱水東西兩岸建筑以商業綜合體為主,其中東岸為新中式建筑,西岸為現代建筑,北端為上游,南端有寧西鐵路與312國道穿行而過,形成以李營大橋附近為中心,城市向周邊輻射的建筑格局(圖2)。

圖2 趙河濱水兩岸的建筑
3.3.2 景觀類型
城市綠地內人流量與建筑格局成正比關系,根據人流量形成一類(核心)、二類、三類、四類景觀區,在設計時,重點打造一、二類景觀區,在人流量較少的區域以原生態植物造景為主(圖3)。

圖3 趙河濱水的景觀類型
3.3.3 交通
交通組織上,根據功能劃分為自行車道、人行游路、濱水景觀游路,通過不同的人流線路把景觀節點串聯起來,并能夠起到便捷到達的作用(圖4)。

圖4 趙河濱水兩岸的交通
3.3.4 分段
基址根據大橋、道路劃分為八段,分別講述玉文化發展的歷程(圖5)。

圖5 趙河濱水兩岸的分段
通過以上的城市建筑格局、交通及玉文化的分析,將基址依據大橋、道路劃分為8段,總體上形成1心、3帶、8段的景觀結構。
4.1 剖面設計
自然式的拉坡大草坪、濕地濕生植物,結合休憩活動廣場,給人以空曠舒心的感覺。通過植物進行活動場地的分割,形成不同的空間結構,并合理進行植物屬性搭配(圖6中1)。
在城市干道附近用硬質廣場的處理手法,并考慮立面的景觀效果,用主題景墻強化場地的玉文化;靠近河道的景觀處理以自然式植物種植為主,并選用合適的濕地植物及挺水、沉水、浮水植物(圖6中2)。
人流量較大處,以硬質鋪裝為主,并結合河流的駁岸,形成退臺式景觀立面,通過親水平臺使人與自然更加和諧(圖6中3和4)。以自然式拉坡大草坪、濕地濕生植物為主,結合抬升木棧道及休憩活動廣場,給人以空曠舒心的感覺(圖6中5)。

圖6 趙河濱水兩岸的設計剖面
4.2 防洪規劃
趙河主河道的防洪能力不僅受到河道自身特點的影響,還受其他方面的制約。趙河水庫、上游自然生態河道、趙河橡膠壩、內河治理、城市質介面等因素都對趙河洪水的流量、流速產生直接影響,因此完善的防洪體系需要各個方面協調研究。
一條河流的上中下游濕地的主要功能是不同的。因此,趙河上游濕地的主要功能是改善水質,調洪、減少流速,防止水土流失,降低對河岸的侵蝕。而中下游濕地則重在處理大型的偶發式的洪峰流,同時也是重要的棲息地,形成上蓄、中疏、下泄、適當分洪和滯洪的防洪格局。
4.2.1 濕地與河道緩沖區的協同防洪思路
濕地的容量和河道緩沖區寬度是兩個重要的變量,洪水安全關鍵是建立兩者動態消漲、相互補充的關系。
4.2.2 河流廊道總體控制
生態河道。避免過分直線型和斷面形狀的單一的河道形態,設計為有深槽、淺河變化的河床橫、縱剖面形式,運用水生植物保持原有的自然河道,避免河床材料的單一化。
生態河岸。利用原有的自然河岸,需進行堤岸防護的河段選擇采用多種人工自然型河岸,保護濱水生境。
防洪和漫灘。不同暴雨水平下的洪水位自然地劃分了人類不同活動的界限,永久性建筑物必須建設在50年一遇的水位線以上,自行車道需建設在20年一遇水平上,而混凝土基礎木質表面的棧道可以延伸至水面。
規劃設計的臺地在20年與50年一遇之間。在河道內百年一遇的洪水線范圍內不設永久性建筑,主要步道和休息平臺設在10年一遇的洪水線上(圖7)。

圖7 趙河濱水的防洪規劃
傳統單調的生活已不能滿足當今人們精神層面的需求,賞心悅目的景致、奇妙的約會地點、奔赴而來的探索欲更能吸引人們對場所的留戀。趙河濱水景觀工程將會給周邊居民提供適宜的生活環境,科普“玉”文化,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創造具有地域文化的特色景觀,同時改善文化生態,把歷史典故與玉文化融入到趙河濱水景觀的空間形態中,形成具有玉文化特色的濱水景觀。
[1] 任留柱,秦芳芳.地域文化在城市濱水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77-80.
[2] 張力.濱水景觀文脈元素與城市風貌探討[J].綠色科技,2011(12):48-51.
[3] 吳良鏞.基本理念·地域文化·時代模式:對中國建筑發展道路的探索[J].建筑學報,2002(2):6-8.
[4] 史永紅.淺談濱水景觀設計中應該注意的問題[J].農業科技與信息:現代園林,2007(3):56-57,61.
(責任編輯:張瑞麟)
S 731.9
B
0528-9017(2014)09-1390-04
2014-04-14
汪 進(1989-),女,碩士生,研究方向為建筑學。E-mail:1020013415@qq.com。
何瑞珍(1970-),女,副教授,博士,從事3S技術及其應用研究工作。E-mail:740722186@qq.com。
文獻著錄格式:汪進,陳冕,何瑞珍.鎮平趙河基于地域文化的濱水景觀設計[J].浙江農業科學,2014(9):1390-1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