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燕,楊德毅,孫裕建,凌士鵬,周小軍
(金華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浙江金華 321017)
幾種藥劑對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朱麗燕,楊德毅,孫裕建,凌士鵬,周小軍
(金華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浙江金華 321017)
通過田間藥效試驗,比較12種藥劑對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結果表明,每667 m2施用12.5%腈菌唑乳油32 m L、400 g·L-1氟硅唑乳油12.5 m L的防效最為理想,3次藥后防效分別為82.0%和81.9%。
草莓白粉病;殺菌劑;防效
草莓是一種經濟價值較高的作物,隨著浙江省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草莓種植面積每年在不斷地擴大,草莓白粉病的發生逐漸加重,發生嚴重時,病葉率在45%以上,病果率在50%以上,嚴重影響了草莓的產量、品質和經濟效益[1]。個別地區,白粉病已成為草莓上最嚴重的一種病害,制約著草莓生產的發展[2]。通過對多種防治草莓白粉病藥劑的田間藥效試驗,旨在對有效控制草莓白粉病并延緩其抗藥性提供依據。
1.1 供試藥劑
42.5 %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懸浮劑(巴斯夫(中國)有限公司);300 g·L-1BAS70004F懸浮劑(巴斯夫(中國)有限公司);25%吡唑醚菌酯乳油(凱潤,巴斯夫(中國)有限公司);50%醚菌酯水分散粒劑(翠貝,巴斯夫(中國)有限公司);4%四氟醚唑水乳劑(意大利意賽格公司);80 m L-1枯草芽孢桿菌懸浮劑(江蘇省新沂中凱農用化工有限公司);12.5%腈菌唑乳油(沈陽科創化學品有限公司);400 g·L-1氟硅唑乳油(深圳諾普信農化股份有限公司);37%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東莞市瑞德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5%乙嘧酚懸浮劑,(江西禾益化工有限公司);1%蛇床籽素水乳劑(江蘇省蘇科農化有限公司);99%礦物油乳油(綠穎,吉克特種油株式會社(韓國))。
1.2 處理設計
共設17個處理,每處理重復4次,每小區10 m2,共68個小區,采用隨機區組排列。以每667 m2用量計,各處理制劑用量分別為: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10 m L;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15 m L;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20 m L;BAS70004F 20 m L;吡唑醚菌酯32 mL;醚菌酯20 g;四氟醚唑83.3 m L;枯草芽孢桿菌750 m L;腈菌唑32 m L;腈菌唑19.2 m L+植物油(植物油商品名懷農特,配制成0.1%的水溶液后使用);氟硅唑12.5 m L;氟硅唑7.5 m L+植物油;苯醚甲環唑24.3 g;乙嘧酚93.7 mL;蛇床籽素200 mL;礦物油300 m L;清水對照(CK)。
試驗在浙江省金華市農科院基地進行,供試草莓品種為紅頰,防治對象為草莓白粉病。試驗作物草莓于2012年9月15日移栽,高架栽培,667 m2栽2 000株,于當年10月25日蓋大棚膜。試驗地土壤屬泥沙土,有機質含量為5.2%,pH值6.2。2013年試驗期間共噴藥3次,分別在3月2日(白粉病發病初期)、3月12日和3月20日,用水量750 L·hm-2。噴藥采用美豐農化有限公司生產的JN-16C型背包式噴霧器,用0.8 mm直徑噴片,以葉片正面充分著藥又不滴液為準,全株均勻噴霧。
1.3 調查與統計
藥前進行基數調查,每次藥前和最后1次施藥后10 d調查防效。每小區隨機五點取樣,定點后每點定株調查3株,每株調查全部葉片。并根據以下分級標準進行記載[3]。同時觀察各藥劑處理區作物的生長是否良好,是否存在藥害情況。根據調查結果安下式計算各藥劑處理區的防治效果,并采用DPS數據處理系統對防效進行Duncanˊs新復極差法(DMRT)差異顯著性分析。
防效/%=100×(1-CK0×PT1÷PT0÷ CK1),病情指數=100×∑(各級病葉數×相對級數值)÷(調查總葉數×9)。
式中:CK0為空白對照區施藥前病情指數;CK1為空白對照區施藥后病情指數;PT0為藥劑處理區施藥前病情指數;PT1為藥劑處理區施藥后病情指數。
2.1 防效
表1顯示,16個試驗處理中,腈菌唑32 m L、氟硅唑12.5 m L的防效最為理想,第3次藥后防效分別為82.0%和81.9%。腈菌唑32 mL、氟硅唑12.5 m L、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20 m L、BAS70004F 20 m L、凱潤32 m L、翠貝20 g、四氟醚唑83.3 m L、腈菌唑19.2 m L+植物油、氟硅唑7.5 m L+植物油、乙嘧酚93.7 m L的防效均無顯著性差異。苯醚甲環唑24.3 g、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15 m L和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10 m L的防效相當。枯草芽孢桿菌750 mL和蛇床籽素200 mL的防效一致,極顯著優于綠穎300 m L的防效。
2.2 安全性
結果表明,12種供試藥劑對草莓生長安全,在試驗劑量下無藥害現象發生。

表1 不同藥劑對草莓白粉病防效
目前防治草莓白粉病的化學藥劑主要包括有機硫類、苯并咪唑類、三唑類和仿生物植物源類[4],生產上常用的化學殺菌劑有凱潤、世高、翠貝、世高等[5-7],長期大量使用化學藥劑不僅會造成環境污染,還會使病原菌產生抗藥性。
本試驗結果表明,每667 m2施用腈菌唑32 m L、氟硅唑12.5 m L的防效較好,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20 m L、BAS70004F 20 m L、凱潤32 mL、翠貝20 g、四氟醚唑83.3 mL、腈菌唑19.2 m L+植物油、氟硅唑7.5 m L+植物油、乙嘧酚93.7 m L各處理防效也較理想,可作為生產中草莓白粉病的防治藥劑交替使用。苯醚甲環唑24.3 g、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15 m L和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10 m L的防效相當,效果次于以上藥劑。枯草芽孢桿菌750 m L和蛇床籽素200 m L的防效一致,且不理想,但極顯著優于綠穎300 mL的防效。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和醚菌酯屬于仿生合成的植物源殺菌劑,兼具保護和治療作用,其活性高,持效期長,對草莓花、果實安全,與三唑類殺菌劑無交互抗性,可替代三唑類殺菌劑治理草莓白粉病[8]。
[1] 楊聯偉.草莓白粉病的發病規律和防治措施[J].煙臺果樹,2005(3):15-16.
[2] 鄧明琴,雷家軍.中國果樹志:草莓卷[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5:74-75.
[3] 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一)[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0:137-139.
[4] 劉博,傅俊范.草莓白粉病研究進展[J].河南農業科學,2007(2):20-23.
[5] 陳官菊,金軼偉,厲曉臘,等.5種藥劑防治草莓白粉病試驗[J].浙江農業科學,2011(3):657-658.
[6] 汪建國,沈水土,柯漢云,等.世高防治草莓白粉病試驗[J].浙江農業科學,2002(3):141-142.
[7] 花秀鳳,陳銑.50%翠貝DF防治草莓白粉病試驗[J].福建農業科技,2004(4):26-27.
[8] 唐莎莎,所鳳閱,肖長坤,等.7種藥劑對草莓白粉病的防效測定[J].中國植保導刊,2013(6):53-55.
(責任編輯:張瑞麟)
S 436
B
0528-9017(2014)09-1401-02
2014-04-15
朱麗燕(1980-),女,浙江磐安人,農藝師,主要從事植保研究與推廣工作。E-mail:pasxzly@163.com。
文獻著錄格式:朱麗燕,楊德毅,孫裕建,等.幾種藥劑對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J].浙江農業科學,2014(9):1401-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