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艷紅,劉 迪
(漯河市農業科學院,河南 漯河462000)
不同噴霧器械噴施不同藥劑對麥蚜的防治效果
侯艷紅,劉 迪
(漯河市農業科學院,河南 漯河462000)
對不同噴霧器械噴施不同藥劑防治麥蚜的田間防效進行評價。結果表明,3WBD-16型電動噴霧器噴施不同的藥劑,均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明顯優于其他幾種噴霧器械;用相同的噴霧器械噴施抗威可濕性粉劑和吡蟲啉可濕性粉劑的防效結果不一致。
噴霧器械;藥劑;麥蚜;田間防效
小麥蚜蟲是麥田的主要害蟲,該蟲大量聚集在莖稈、葉片和穗部刺吸取食小麥汁液,并傳播病毒造成諸如小麥黃矮病等,后期以為害穗部為主。其繁殖力強,在適宜的環境下會造成嚴重的危害,影響小麥產量[1]。目前,我國麥田主要依靠噴施殺蟲劑的方法防治該蟲,生產上所應用的噴霧器械種類眾多,型號不一,不同噴霧器械由于噴射霧滴的粒徑譜不同而對病蟲害的防治效果不同[2-3]。作者比較了不同噴霧器械噴施不同藥劑對麥蚜田間防治的效果,以期正確評價各種適宜麥田防治麥蚜的噴霧器械,為提高殺蟲劑的有效利用率和植保作業效率提供依據和參考。
1.1 材料
試驗使用的噴霧器共4種,3WBD-16型電動噴霧器(A)、工農-16背負式手動噴霧器(B)、3WBS-16A型背負式手動噴霧器(C)、WS-15D電動噴霧器(D)。應用的藥劑為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50%抗威可濕性粉劑。小麥品種為金豫麥2號。
1.2 處理設計
試驗設4種噴霧器械處理,分別記做處理A,處理B,處理C和處理D,在田間分別噴施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和50%抗威可濕性粉劑600 L·hm-2。隨機區組設計,小區面積20 m2,重復3次。噴施時間為2013年5月22日,小麥百株蚜量400頭左右,天氣晴朗,微風。施藥后7 d內天氣皆晴或多云。
1.3 防治效果調查
調查方法是每小區取5點,每點10株,栓繩標記,施藥前調查穗部蟲口基數,施藥后3,7 d調查殘存活蟲數[4-5]。計算蟲口減退率和防治效果。
蟲口減退率/%=(施藥前活蟲數-施藥后活蟲數)×100/施藥前活蟲數;防治效果/%=(處理區蟲口減退率-對照區蟲口減退率)×100。
1.4 數據分析
數據用Excel計算,并用DPS軟件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
表1表明,噴霧器械A在噴施50%抗威可濕性粉劑后3 d的防效最好,為88.4%,蟲口減退率達到90.1%,與其他噴霧器械的防效差異顯著;其他3種噴霧器械對麥蚜的防效之間無顯著差異。噴霧器械A和D在藥后7 d的防效較好,為97.4%和96.5%,蟲口減退率達到98.4%和97.6%;噴霧器械C次之,噴霧器械B的防治效果一般,它們的防效差異顯著。
表2表明,噴霧器械A和噴霧器械B在藥后3 d的防效最好,為81.3%和79.6%,它們對麥蚜的防治效果差異不顯著,但是與噴霧器械C,D的防治效果差異顯著。噴霧器械A在藥后7 d的防效最好,為89.1%,蟲口減退率達到90.3%,與其他噴霧器械的防治效果差異顯著;噴霧器械B,C和D之間噴施藥劑對麥蚜的防效差異不顯著。

表1 不同噴霧器械噴施50%抗威可濕性粉劑對麥蚜的防治效果

表2 不同噴霧器械噴施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對麥蚜的防治效果
3WBD-16型電動噴霧器(A)噴施不同的藥劑,均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可能是由于3WBD-16型電動噴霧器噴出的霧滴粒徑防效優于其他3種噴霧器械,因為不同生物存在最佳粒徑范圍,只有在最佳的粒徑范圍內捕獲一定數量的霧滴,防效最好。對于噴施抗威可濕性粉劑和吡蟲啉可濕性粉劑的防效結果不一致,可能是由于2種藥劑的作用方式不同。3WBD-16型電動噴霧器明顯優于其他噴霧器械,顯示了較好的應用前景。該試驗僅對部分施藥器械施藥效果作了初步測定,今后還應研究農藥霧滴在田間水平沉積分布以及與病蟲害防治效果的關系,探索出降低施藥液量、減少環境污染的有效手段。
[1] 陳巨蓮,倪漢祥,孫京端.麥蚜的發生為害規律及綜合防治[J].農資科技,1998(1):13-14.
[2] 王濤,何金戈,廖宇蘭,等.植物保護噴霧機械的發展研究狀況綜述[J].安徽農學通報,2008,14(21):163-164.
[3] 戴奮奮,袁會珠.植保機械與施藥技術規范化[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26-29.
[4] 杜衛民,羅定棋,張成省,等.不同施藥器械對煙蚜的田間防治效果研究[J].植物保護,2010,26(10):54-56.
[5] 葉峰,王萬友,張萍.不同藥械和藥液量對稻飛虱的防治效果評價[J].浙江農業科學,2008(3):348-350.
(責任編輯:張才德)
S 435.12
B
0528-9017(2014)09-1414-02
2014-06-15
侯艷紅,女,碩士研究生,從事農業研究及相關工作。E-mail:040412083yuan@163.com。
文獻著錄格式:侯艷紅,劉迪.不同噴霧器械噴施不同藥劑對麥蚜的防治效果[J].浙江農業科學,2014(9):1414-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