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麗,洪文英,吳燕君,陳 瑞,汪彥欣
(杭州市植保土肥總站,浙江杭州 310020)
防治茶尺蠖的新型低毒農藥田間篩選試驗
趙 麗,洪文英,吳燕君,陳 瑞,汪彥欣
(杭州市植保土肥總站,浙江杭州 310020)
對0.5%黎蘆堿可溶性液劑等3大類6種新型藥劑防治茶尺蠖的田間藥效進行試驗,結果表明,6種藥劑對茶尺蠖均有一定的控制效果。其中0.5%藜蘆堿可溶性液劑500倍液、2.5%聯苯菊酯乳油劑1 500倍液見效稍慢,藥后1 d防效一般,但藥后4,7 d,防效明顯提高,持久性好;60 g·L-1乙基多殺霉素膠懸劑2 000倍液、0.6%苦參堿水劑500倍液、50%殺蟲環可溶性粉劑1 000倍液與5.7%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水分散顆粒劑3 000倍液混用見效快,效果佳,藥后7 d防效仍然顯著,對茶尺蠖防效好。試驗期間各處理未見對茶樹生長產生不良影響,安全無藥害。其中0.5%藜蘆堿可溶性液劑、60 g·L-1乙基多殺霉素膠懸劑、0.6%苦參堿水劑為生物農藥,對環境友好,可與其他化學藥劑輪換使用,以延緩抗藥性的產生。
茶尺蠖;防效;生物農藥
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hypulina)又名拱拱蟲,屬鱗翅目尺蛾科,是我國茶樹的主要害蟲之一。幼蟲年發生代數多,繁殖率高,蔓延迅速,易暴發成災,可將成片茶園啃食成光桿,導致茶葉大量減產,并嚴重影響茶葉品質。本試驗選擇藜蘆堿等6種新型藥劑進行茶尺蠖的田間藥效試驗,分析比較菊酯類、沙蠶毒素類和生物農藥3大類共6種殺蟲劑對茶尺蠖的防治效果,明確不同藥劑的最佳使用劑量及對作物的安全性,篩選出高效低毒的茶尺蠖防治藥劑,為推廣應用提供依據。
1.1 供試材料
試驗在杭州市西湖區上城埭村茶園進行。供試茶園栽培條件包括土地類型、耕作管理、品種及生長狀況等均一致,土壤為黃壤土,pH值5.8,有機質含量中等,肥水均勻,管理一致。供試植物為茶樹,品種為龍井43號,樹齡24年,樹幅180 cm。試驗時期為茶尺蠖低齡幼蟲高峰期,茶樹生長正常,試驗前7 d及試驗過程中未施用其他農藥。試驗當日平均氣溫34.4℃,相對濕度45%,天氣晴朗,試驗時無降水。
供試藥劑:0.5%藜蘆堿可溶性液劑(河北馥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60 g·L-1乙基多殺霉素膠懸劑(艾綠士,美國陶氏益農公司);0.6%苦參堿水劑(河北馥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50%殺蟲環可溶性粉劑(日本化藥株式會社);5.7%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水分散顆粒劑(內蒙古清源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5%聯苯菊酯乳油劑(蘇州富美實植物保護劑有限公司)。
1.2 處理設計
試驗設6個處理:(1)0.5%藜蘆堿可溶性液劑500倍液;(2)60 g·L-1乙基多殺霉素膠懸劑2 000倍液;(3)0.6%苦參堿水劑500倍液;(4)50%殺蟲環可溶性粉劑1 000倍液與5.7%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水分散顆粒劑3 000倍液混用;(5)2.5%聯苯菊酯乳油劑1 500倍液;(6)清水對照(CK)。每處理重復3次,共18個小區,采用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20 m2。各處理于2013年7月25日8:00-10:00按試驗設計用量對水施藥1次,采用WS-16型手動噴霧器(噴孔直徑0.7 mm,工作壓力3~4 kg·cm-2)進行蓬面均勻噴霧,每667 m2田用水量45 kg。
1.3 調查與統計方法
1.3.1 藥效調查
于施藥當天(7月25日)調查蟲口基數。采用直接計數法,每小區隨機調查5點,每點面積為1 m2,調查每個樣點整個茶叢各部位試驗前后蟲口數,作為藥前基數。施藥后1,4,7 d各調查1次標記點活蟲數。
計算蟲口減退率和校正防效,并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Duncan’s新復極差法)。
1.3.2 安全性觀察
試驗過程中同時觀察茶樹芽梢與葉片有無藥害發生及其癥狀,按照藥害分級方法記錄藥害的程度,以明確藥劑的安全性。
2.1 防效
表1顯示,藥后1 d,0.6%苦參堿500倍液和60 g·L-1乙基多殺霉素2 000倍液防效最佳,分別為96.3%和92.8%;50%殺蟲環1 000倍液與5.7%甲維鹽3 000倍液混用效果次之,為87.8%;0.5%藜蘆堿500倍液與2.5%聯苯菊酯1 500倍液防效一般,分別為65.2%和57.3%,低于其他藥劑處理,有顯著性差異。藥后4 d,0.5%藜蘆堿可溶性液劑等5種處理防治茶尺蠖效果均不錯,防效94.7%~98.4%,各藥劑處理間無顯著性差異。藥后7 d,5種藥劑防效均可達98.4%,其中60 g· L-1乙基多殺霉素2 000倍液、50%殺蟲環1 000倍液與5.7%甲維鹽3 000倍液混用防效可達100.0%,對茶尺蠖的防治效果極佳。

表1 不同類型殺蟲劑處理對茶尺蠖的防治效果
2.2 安全性
試驗期間,各處理未見對茶樹生長產生不良影響,安全無藥害。同時也未見對其他有益生物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0.5%藜蘆堿等幾種藥劑防治茶尺蠖,于茶尺蠖低齡幼蟲高峰期,按劑量對水均勻噴霧1次,藥后1~7 d防效較好,能有效控制茶尺蠖為害,且對植株安全。0.5%藜蘆堿500倍液、2.5%聯苯菊酯1 500倍液見效稍慢,藥后1 d防效一般,但藥后4,7 d,防效明顯提高;60 g· L-1乙基多殺霉素2 000倍液、0.6%苦參堿500倍液、50%殺蟲環1 000倍液與5.7%甲維鹽3 000倍液混用這幾種藥劑見效快且效果佳,對茶尺蠖防治效果好。
茶樹生產過程中,農戶多使用有機磷和菊酯類農藥防治茶尺蠖,但易產生抗藥性,降低防效又污染環境,影響茶葉品質,破壞茶園生態平衡,嚴重阻礙了茶業的可持續發展。本試驗選用的藜蘆堿殺蟲劑是以天然植物藜蘆為原料的植物活性農藥,害蟲不易產生抗藥性;乙基多殺霉素是天然菌株通過發酵而形成的生物源殺蟲劑,速效性快;苦參堿是由豆科植物苦參提取制成的生物堿,是天然植物性農藥;殺蟲環為選擇性殺蟲劑,擊倒力較強,與有機磷、氨基甲酸酯、擬除蟲菊酯等殺蟲劑無交互抗性問題;甲維鹽是一種新型高效半合成抗生素殺蟲劑,低毒低殘留,無公害。
因此,在實際生產防治過程中,為保持防效,降低用藥量,可根據實際情況,于茶尺蠖低齡幼蟲盛發期,選用不同類型的殺蟲劑交替輪換使用,如乙基多殺霉素等。推薦藥劑及施藥劑量為0.5%藜蘆堿500倍液、60 g·L-1乙基多殺霉素2 000倍液、0.6%苦參堿500倍液、50%殺蟲環1 000倍液與5.7%甲維鹽3 000倍液混用、2.5%聯苯菊酯1 500倍液,667 m2用水量45 kg。其中0.5%藜蘆堿、60 g·L-1乙基多殺霉素、0.6%苦參堿為生物農藥,對環境友好,且對茶樹上其他害蟲有兼治效果,推薦首選使用。施藥時間宜選擇在早晨、傍晚或陰天進行,以免出現藥害。并嚴格遵守安全間隔期,確保茶葉質量安全;各種藥劑注意交替輪換使用,防止長期單一使用一種藥劑而使茶尺蠖產生抗藥性,降低防治效果。
[1] 陳建明,張玨鋒,陳列忠,等.幾種植物源農藥對茶樹主要害蟲的毒殺作用[J].浙江農業科學,2009(4):759-762.
[2] 洪海林,丁坤明,饒漾萍,等.兩種殺蟲劑防治茶尺蠖藥效試驗初報[J].湖北農業科學,2013(1):90-91,100.
[3]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中國植保手冊:茶樹病蟲防治分冊[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
[4] 殷琛,宋會鳴,徐火忠,等.防治茶尺蠖高毒農藥替代品種的防效評價[J].浙江農業科學,2010(5):1033-1034.
[5] 俞永明,許允文,吳洵,等.茶樹高產優質栽培技術[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張瑞麟)
S 435.711
B
0528-9017(2014)09-1418-02
2014-07-15
杭州市科技計劃項目(20130432B03)
趙 麗(1988-),女,江蘇如皋人,農藝師,碩士,主要從事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E-mail:zhaoli881030@163.com。
文獻著錄格式:趙麗,洪文英,吳燕君,等.防治茶尺蠖的新型低毒農藥田間篩選試驗[J].浙江農業科學,2014(9):1418-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