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 燕(國家開發銀行天津市分行,天津 300061)
關于我國信托業發展的幾點思考
——從英國信托制度論起
◎ 平 燕(國家開發銀行天津市分行,天津 300061)

信托作為一種極具彈性的財產管理制度,數百年來被廣泛運用于民商事領域。然而該制度在中國本土化過程中幾經沉浮,甚至被推倒重塑。當我國信托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托法》、《信托投資公司管理辦法》與《資金信托管理暫行辦法》(?一法兩規‰)的框架背景下得以重生并迅猛發展之際,卻不得不面對混業經營趨勢下被金融同業不斷蠶食而淪為邊緣的尷尬局面。加之監管部門不斷收緊信托業務的經營范圍,信托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反觀英國發達的信托業體系,其與我國截然不同的發展歷程和特點值得我們拾遺補闕。
信托源自中世紀英國封建時代的尤斯制度,即一人為他人的用益而占有土地的做法。該制度最初具備逃避繁重的封建稅負以及規避對教會進行土地捐贈規定的功能,在土地繼承和轉讓方面得到了廣泛運用。因悖于封建領主之歲賦利益,盡管衡平法能夠對這種制度施以一定的保護,然而卻始終得不到普通法的支持,1535年國王亨利八世頒布的《用益法》甚至差點扼殺了萌芽之中的信托。直至17世紀中期現代信托制度的雛形?雙層用益‰設計(USE UPON A USE)的出現,大法官最終確認受托人對受托財產享有普通法上的所有權,同時又賦予受益人以衡平法上的強制執行請求權,才使得用益制度與信托制度走向統一。
英國的信托業最初是因私人受托承接,委受雙方非親即友,而且是非以盈利為目的的。17世紀以后,隨著信托制度得到法律意義上的確認與發展,受托者的范圍逐漸擴展為教會人員、學校教師等社會信譽較好、名望較高的人充當。但是,這種民事信托大多是無償的、依靠個人關系之信任而進行的信托活動,難免發生受托人違反忠實義務的私益吞沒財產行為,以及受托人先于委托人死亡等情況,導致財產損失和糾紛。為此,英國政府于1883年頒布了《受托者條例》,開始對個人充當受托人承辦的信托業進行管理,1896年又頒布了《官選受托者條例》擴大了受托人的范圍并介入政府干預,既有利于提高受托人的公信力,也有助于規范信托行為的運作。此外,官選受托者被允許收取一定報酬作為補充收入則催生了商事信托的發展。在?法人受托者條例‰的引導下,各郡紛紛設立以營利為目的的信托公司,英國信托業逐漸實現由個人無償受托向法人有償受托的商業化階段發展,而這些轉變,促使英國信托業逐漸成熟起來。在混業經營的基礎上,英國的信托業務廣泛分布于銀行投行部、保險公司資管部以及眾多專業的信托公司。另外,以公益為目的的基金會、財團等契約型信托也得以迅速發展。
2.1 民事信托高度發達
英國的信托業務是由用益制度下的個人間基于信賴的委受托發展而來的,受歷史傳統的影響和信托文化的長期熏陶,民事信托仍然占據英國信托業中的主流,表現為個人信托業務在整個信托業中的比重較高,而以法人為主體承辦的商事信托業務量只占全英信托的不到30%。在個人民事信托業務中,民間廣泛開展以土地、房產等不動產設立的遺囑信托與財產管理信托活動,因此,與其他西方國家相比,英國的不動產信托至今仍然十分發達。此外,在教會捐贈教義與回報社會普世理念價值引導下,以個人財產設立的公益類信托被普遍提倡并得到推廣。
2.2 信托法制較為完備
英國的信托法律制度有賴于判例法與成文法的結合。受衡平法之庇護,英國通過長期積累的法院判例,確立起信托的一系列分類標準,以及針對不同類型的信托平衡各信托當事人之間利益的基本規則,而這些規則對待財產的精神構筑了英國信托法的核心內容,它不僅明確了各方當事人的權利,擴大了受托人自由處分權,同時也照顧了受益人乃至信托財產交易第三人的利益訴求。
部分信托成文法的頒布進一步鞏固了英國信托制度。1925年是英國信托史上最重要的一年,《財產法》的頒布最終廢除了通行將近400年的《用益法》,標志著現代信托制度的徹底確立,《受托人法》作為英國最重要的一部成文信托法,全面規定了信托關系中受托人的資格、任命與解聘,對其享有的投資及其一般權利作出了規范。隨后頒布的《公益信托確認法》、《信托變更法》、《信托承認法》等單行特別法,進一步豐富了英國信托制度的輪廓,維護了信托交易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2.3 混業經營助推信托投資
英國是典型的金融混業國家,除了專營的信托機構外,銀行和保險公司在信托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實際上,全英國信托公司合計不超過300家,所托管的資產規模占比不到1/10,大量的信托業務在四大銀行、保險公司與投資公司名下開展。由于這些機構具備比較雄厚的資金實力和良好的商業聲譽,并且能夠借助強大的金融服務平臺提供綜合性一攬子金融服務,投資型信托業務推陳出新,其中證券投資信托、單位投資信托與養老金基金信托成為金融市場上最為重要的機構投資者。
與美國為一個投資信托計劃單獨設立一個公司法人進行管理的模式不同,英國的投資信托大多采用契約的形式。為了防止信托這一天使投資工具變成引發金融風險的惡魔,英國金融服務監管局(FSA)對投資類信托有著嚴格規制,不僅規定了不同業務分別管理、破產隔離的防火墻機制,而且確立了分別核算信托投資收益實際分紅的原則。在有效的監管下,銀、保、投兼營信托大力推動了金融同業的創新能力和業務發展。
我國的信托業伴隨著改革開放而成長,截止到2013年三季度末,全國68家信托公司共托管超過10萬億的資產,信托業已然成為金融業的第四大支柱。然而信托業在這三十多年中幾經沉浮,一直陷于?發展—整頓—重振—再整頓‰的循環怪圈之中。究其因,在于我國移植信托制度的初衷并非出于引入和培育信托理念、發展信托本業之考量,而是將信托作為一種特殊的政策工具——拓寬銀行和財政以外的信貸資金來源渠道,成為地方政府的融資平臺。因此信托業從一開始就走上了一條缺乏經濟、法律基礎的制度需求控制型道路,亦造成現今信托業?官辦氣息濃厚,民營力量不足‰,嚴重脫離了信托本業的發展。目前,監管層對信托公司的準入、分支機構的設立、異地經營、媒介宣傳等有著嚴格的規定,與其他金融同業的相對自由化相比,發展受到嚴重的制度束縛。
根據中國金融業年報數據顯示,2012年底我國信托業托管資產為7.47萬億,相較銀行業133萬億的資產量差距懸殊。而且從盈利能力、機構和從業人員數量等方面來看,信托行業的規模依舊偏弱,話語權明顯不足。在金融業漸行漸近的混業經營趨勢下,我國即將迎來?大資產管理時代‰,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在圍繞傳統分業經營做強做大的基礎上,不斷將觸角伸向原本專屬于信托業的資產管理領域,加上基金管理公司、資產管理公司、私募股權資本的強力沖擊,信托業正面臨嚴峻的外部挑戰。反觀英國信托業數百年的輝煌成就,其豐富的歷史經驗和發展特點值得我們反思和借鑒。
3.1 完善信托法律制度
當前,我國信托業形成以?一法兩規‰為基本框架,銀監會適時出臺的相關監管規制文件為補充的信托法律體系。雖然從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國信托業的外部法律環境,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信托業的法制建設仍顯滯后?!缎磐蟹ā奉C行十幾年來未曾進行過相應修改,部分條款的初始設置即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對信托行為、信托效力、信托登記的規定等),而對于受托人權利能力與義務標準的嚴格限定、受益人的權能保護條款的簡單規定已無法適應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信托投資公司管理暫行辦法》僅對受托人為法人的信托公司進行相關規定,對個人信托以及公益類的信托,目前沒有具體的下位法以明確主體資格、基本權利義務以及受托業務范圍等用來支撐民事類信托業務的發展。我國遵循大陸法系國家傳統,不可能像英國那樣擁有衡平法對信托信賴保護,因此亟待制定完善的成文法以備制度之需。
為促進信托本業的探索和發展可適時制定可操作性的《受托人法》、《信托作業法》等,將信托法的內容具體化,對于不同目的設立的信托應當依托既有的財產法律制度分別制定相關的信托特別法(如《遺囑信托法》、《公益信托法》),以構筑完整的信托法律體系。信托作為一個嶄新的舶來制度欲在中國得到生存和發展,只有通過強有力的成文法規制和政策引導,使其與制度環境動態相容,才能促進信托業朝著正常的路徑規范發展。
3.2 大力開展民事信托業務
民事信托指的是具有私益性質、由除營業受托人以外的主體擔任受托人的信托。目前中國形成了以信托公司為主體的壟斷性經營商事信托模式,而這些信托公司大多數已被套上融資工具的枷鎖,已拋棄了對信托本業的探索,民事信托領域的發展是為空白。因此,應當在出臺相關法律對受托主體重新調整和規范的基礎上,鼓勵個人承辦信托業務、開拓民事信托市場、培育社會信托文化。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和個人財富的增長,人們對如何實現財產增值與積累越來越重視。如何實現財產傳承與合法避稅構成了通過設立信托對個人財產進行管理的強烈需求。因此,個人信托業務主要可從兩方面展開:一是財產處理信托,包括生前的契約型財產管理信托(個人投資規劃、動產保管服務、不動產管理等)與死因行為的遺囑信托(遺囑執行信托、遺產管理信托);二是財產監護信托,即受托人接受委托擔任監護人或者管理人為未成年人及禁治產人將設立信托的財產作長期、安全的管理和運用,根據受益人的生活及醫療上的需要按期穩定地支付。
實際上,信托制度的核心競爭力不在于類銀行金融機構的融資功能,也絕非能夠縱橫貨幣、資本、實業市場的投資優勢,而在于信托對財產特別安排的法理價值和契約優勢。只有通過對信托市場主體進行強制性制度變革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信托業的路徑依賴效應,讓信托業回歸本源,由?受人之托、代人招財‰轉為?受人之托、代人理財‰。
3.3 積極推動金融控股集團的建立
英國高度發達的信托業證明了金融混業經營對信托發展的重要作用。在英國,信托業務并不為信托公司所獨享,大部分業務集中由銀行等金融機構兼營,并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衍生出類似信托銀行等具有跨業牌照的金融控股集團組織模式,使得信托業的行業邊界逐漸變得模糊,促進信托業融合進其他金融行業。金融混業與信托制度相輔相成,根本原因就在于信托作為一種特殊的財產管理制度,本質上具有契約的屬性,充分利用信托財產獨立的特點既能對信托契約關系人的權能進行解構與重塑,在實踐中又可以將眾多的信托標的物與不同的經濟行為相結合,尤其在視創新為生命線的金融業,信托制度的靈活性將為其注入無限的活力。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將信托業視為一種與其他金融行業高度粘合的?金融契約模式‰,可能更符合國際潮流和信托的本質與特性。盡管金融業界呼吁混業經營時代的到來,但面對國內分業監管的實際,通過金融控股公司的組建并入信托業務,使得信托業在發展過程中可以借助金融控股公司平臺的資金、品牌、渠道優勢,探索分業條件下的業務交叉經營,創新信托產品的品種以滿足法人、個體的資產管理需求,也許是當下信托業突破經營限制應對同業夾擊的最好方式。值得肯定的是,國內已經有了許多的嘗試,中信集團、海航集團對信托公司的控制與兼并不僅使得自身具備全牌照經營的能力,也使得旗下所屬信托公司的業務經營得到了強勁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