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后的歷次土地改革
1949年后,中國確立了土地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同時憲法明確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占、買賣、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這就形成了舊的國有土地使用制度的主要特征:一是土地無償使用,二是無限期使用,三是不準轉讓。
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討論并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于30日公布施行。《土地改革法》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
1953年春,全國除新疆、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以及臺灣省外,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任務。農民真正獲得了解放。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從此被徹底被摧毀,地主階級也被消滅。
1953年—1956年,在保留農民土地私有制基礎上的農業互助組和初級合作社的土地改革,這次土地改革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三大改造‰之一。
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又叫農業合作化運動,仿照蘇聯建立合作社。從1951年12月開始,中共黨中央頒發了一系列決議,規定了中國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到1956年底,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在經歷了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三階段后基本完成,全國加入合作社的農戶達96.3%。自此,中國建立起了社會主義性質的土地制度。
1958年—1978年,土地集體所有制下的高級農業合作社和人民公社的?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土地改革。
雖然新中國在第二次土地改革中建立了社會主義性質的土地制度,但是由于歷史的種種原因,中國國內生產的有限性,尤其是糧食供給的有限,中國出現了糧荒,為此有人將原因歸結為國家對土地控制的力度不夠,所以又進行了第三次土地改革。這次土地改革的目的被宣傳為加強發揮集體生產的優越性。這一次土地改革后的土地制度在中國存在了25年。
改革開放前,中國城鎮國有土地實行的是單一行政劃撥制度,國家將土地使用權無償、無限期提供給用地者,土地使用權不能在土地使用者之間流轉。
1979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土地公有,由農戶家庭經營的土地改革。
新中國的第三次土地改革后的土地制度在中國并沒有發揮出優越性,直到1978年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農民首先實行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這次土地制度改革的目的,用農民的話說就是求溫飽,求生存。而官方推行目的是解放和發展農村的生產力,滿足農民對土地的需求,發展農業,增加農民收入。
1979年中國開始以場地使用權作為出資興辦中外合資企業或向中外合資企業收取場地使用費。土地使用權可作為合資企業的中方合營者的投資股本。
2008年10月1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決定》中提到,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權能,依法保障農民對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權利。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規模經營主體。這是建國以來首次提出農村土地可以流轉。
同時《決定》中也指出,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不得改變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得改變土地用途,不得損害農民土地承包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