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燕輝(山東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濟南250014)
我國大型銀行拓展小微企業貸款業務策略研究
◎ 宋燕輝(山東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濟南250014)
近年來,金融脫媒與利率市場化進程不斷加速,加之監管部門的要求,大型商業銀行開始改變經營策略,紛紛將目光投向小微企業。
但是,在發展過程中,無論從自身角度還是相較于中小型銀行來說,都還存在很多問題。本文在分析我國大型銀行小微企業貸款業務發展現狀的基礎上,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大型銀行拓展小微企業貸款業務的策略選擇。
小微企業本身具有經營規模小,缺少抵押品等固有缺陷,商業銀行對其發放貸款,風險大且成本高。因而,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商業銀行尤其是本外幣資產總量大于等于2萬億元的大型商業銀行(以2008年末各金融機構本外幣資產總額為參考標準)更傾向于發放大中型企業貸款,而忽視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但是,近年來此種情況發生了較大變化,商業銀行紛紛將目光投向了小微企業,加大了對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商業銀行主要基于以下考慮:一是金融加速脫媒,更多的大中型企業通過資本市場融資,減少了對銀行貸款的依賴,議價能力在增強;二是按照《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的規定,開展小微企業貸款能夠減少資本消耗;三是銀監會要求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發放貸款的增速不得低于全部貸款平均增速,增量不得低于上年同期增量。大型商業銀行考慮到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以及政府和監管部門的要求,加大了對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但是,由于國內經濟形勢疲軟,小微企業貸款不良率呈現上升趨勢,不少商業銀行開始縮減小微企業貸款規模。大型商業銀行應否繼續開展小微企業貸款以及如何開展,成為擺在學界和業界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考慮到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及監管部門的要求,近年來大型銀行加大了對小微企業貸款的開拓力度。小微企業貸款產品持續豐富,貸款技術日益先進,貸款模式不斷創新,貸款規模迅速擴大,已取得相當成效。
1.1 大型銀行小微企業貸款數量與占比
截至2012年末,大型銀行小微企業貸款余額40078.5億元,增速達13.36%,比同期公司類貸款高近3個百分點。其中中國銀行、農業銀行與建設銀行的小微企業貸款增速高于同口徑的公司類貸款增速,僅工商銀行未能超過公司類貸款平均增速,但工商銀行的小微企業貸款占公司類貸款的比重比較高,達29.06%。而四大行總的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占公司類貸款余額的比重僅為20.9%,這個數字相對于小微企業為社會所做的貢獻以及它龐大的融資需求來說還是比較低的。同時,大型銀行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占全部小微企業貸款余額的34.61%,大型銀行在支持小微企業發展方面的作用還是不容小覷的。
1.2 大型銀行小微企業貸款已由“政府推動”轉為“市場推動”
曾有觀點認為大型商業銀行本身缺乏拓展小微企業貸款業務的動力,是在監管層要求和政府政策推動下才發展小微企業金融的。然而,在利率市場化不斷推進、金融加速脫媒的市場壓力下,開展小微企業貸款業務已經成為大型商業銀行自身發展的內在需要和戰略轉型的重要內容。中央財經大學民泰金融研究所課題組首次開展的商業銀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經理人問卷調查顯示,小微金融經理人認為小微企業業務的定價優勢、客戶結構穩定性和優勢以及帶來的交叉銷售機會是商業銀行發展小微企業貸款業務的三大動力來源,僅有不足2成的受訪者認為商業銀行開展小微企業貸款是響應國家號召和監管層的要求,其實沒有多大動力。

2.1 產品單一且適應性差
各大型商業銀行根據小微企業特點設計的諸多貸款產品并不完全適應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這些產品過多地強調抵質押,貸款期限較短且對貸款用途限制較多。比如大型商業銀行一般只向小微企業發放流動資金貸款而不發放或少發放固定資產貸款。但目前小微企業在粗放式的管理模式下,并沒有對固定資產與流動資產進行明確細分。對小微企業來說,購買原材料,新上生產線與升級設備都是為了擴大生產規模。如果簡單地將生產線設備當作固定資產來對待,那就很難滿足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
2.2 組織機構效率低下,審批權過于集中
現階段,我國大型商業銀行的組織機構基本是按行政區域劃分的,主要包括總行、分行、二級分行和支行等幾個層級,小微企業的服務體系也是按照這種總分行制度設立的[1]。這種復雜的組織結構有如下缺點:首先,產品不能及時有效滿足市場需求。因為一項小微企業貸款產品反饋流程至少要經過五個環節,其間耗費太多時間,直接導致產品的設計與規劃跟不上市場需求。其次,信息傳遞成本高,信息流失率嚴重。銀行對小微企業授信憑借的是對其軟信息的掌握,而此類信息經傳遞的層級越多流失率越大。假設每個層級的信息流失率為20%,那么有關企業的軟信息由客戶經理到達總行審貸會要經過五個層級,也就是說總行審貸會獲得的信息僅為原始信息的32.77%,這無疑加大了總行決策的難度。第三,信貸審批權過于集中。審批鏈條過長也會延長從申貸到放款的時間,降低貸款效率,難以滿足小微企業貸款?急‰的要求。
2.3 小微企業貸款風險大
由于小微企業自身所具有的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及無法提供充足有效擔保等特點,銀行對其發放貸款存在較高的經營風險和信用風險。因此,大型商業銀行在開展小微企業貸款業務過程中一直非常重視對風險的控制,并采取了一定的手段和方法,但上述調查顯示小微企業貸款風險仍然比較高,并且相對于2011年來說風險是在增加的。調查中,大型商業銀行中所有的受訪者均認為2012年相對于2011年來說風險增加了。并且,相對于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來說,大型商業銀行的受訪者反映所在行小微企業貸款不良率相對要高一些,僅有3成的受訪者認為低于1%,有5成的人認為在1%~3%,還有11.1%的人認為不良率在3%~4%。而另兩類銀行則有65%左右的受訪者認為小微企業貸款不良率低于1%,顯著高于大型商業銀行的33.3%。大型商業銀行小微企業貸款不良率無論從絕對還是相對的角度來看都是增加的,反映出了大型商業銀行小微企業貸款風險狀況不容樂觀。
小微企業是商業銀行客戶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育大中型優質客戶的重要戰略儲備。小微企業貸款業務對商業銀行尤其是大型商業銀行的可持續發展來說日趨重要,很可能成為其發展的下一個藍海,未來大型銀行將在較大范圍內開展小微企業貸款業務。但如何開展需要大型商業銀行從多個方面進行改革和完善。
3.1 優化銀行內部服務小微企業的組織架構
各大型商業銀行積極落實銀監會的?六項機制‰要求,紛紛進行組織機制改革,成立了眾多的專營機構。但這些專營機構并未落實專營職能,大多流于形式。因此,大型商業銀行要做好小微企業貸款業務,必須進行組織架構的再設計,具體來說應分三步走。
一是分別建立針對大中型企業的專業支行和針對小微企業的專業支行,對各支行進行客戶和業務的重新劃分。在過渡期內,將小微企業資源相對豐富的支行轉型為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專業支行。小微企業專業支行只接受小微企業的貸款申請,開展相應的營銷與貸前調查工作,調查后可將資料直接報送小微企業貸款業務審查中心審查。
二是借鑒個人貸款審批中心模式,建立小微企業貸款業務審批中心。首先,在一級分行設立小微企業貸款業務審批中心,集中開展對小微企業貸款業務的審查和審批,提高專業化程度和效率,降低單筆貸款成本。同時可由其負責相應的貸后管理工作,提高非現場檢查的比例,降低支行客戶經理的貸后現場檢查工作量。其次,建立區域性的小微企業貸款業務審批中心,逐步將各分行負責的小微企業貸款業務的審查審批工作集中至區域性的小微企業貸款業務審批中心,提高小微企業貸款審查審批工作的集中化、系統化與標準化,各分行負責的貸后管理工作也可適時集中。
三是設立獨立核算的小微企業貸款業務事業部,實現小微企業金融業務的專業化經營。在建立小微企業專業支行與區域性的小微企業貸款業務審批中心的基礎上,可進一步建立包括這三個層級在內的小微企業貸款業務事業部,實現小微企業貸款業務的單配規模、單獨核算與單獨考核。由此,將原來的四級管理體系改為了三級管理體系。在小微企業金融事業部模式逐步成熟后可將其獨立出來成立小微企業金融業務控股公司,實現真正的客戶分層與專營[2]。
3.2 細分小微企業客戶,分級管理
美國富國銀行小微企業貸款業務取得成功,部分應歸功于對小微企業客戶群體的細分。在富國銀行的組織架構中,批發銀行部負責管理超過100人的大中型企業貸款,零售銀行部門專職客戶經理負責10~100人的小型企業貸款,而10人以下的微型企業貸款由基層網點負責營銷[3]。富國銀行還通過交叉銷售的方式來有效識別客戶的潛在需求,由此營銷效率大大提高。我國的大型商業銀行應借鑒富國銀行這些成功做法,認識到小微企業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市場,不同規模的小微企業具有不同的風險和收益,應對小微企業這一細分市場進行進一步的細分,對具有不同特點的小微企業進行分層營銷,采用不同的貸款產品和貸款流程。針對我國大型商業銀行的情況,對于授信額低于500萬元的具有個體經營特征的貸款應參照信用卡批量審核模式,將其劃歸于零售部門,從而提高小微企業貸款的營銷和審批效率;對于授信額度在500萬~3000萬元的小微企業貸款,由信貸部門客戶經理負責營銷維護。
3.3 創新風險管理機制
大型商業銀行過去通常運用信用評分技術進行客戶風險識別,但近年來出現了一種新的風險識別技術——內部評級法,它是對信用評分技術的進一步完善和系統化,各大型商業銀行開始積極研發這種基于違約率、違約損失率以及風險敞口的客戶信用風險評級系統。但內部評級法對財務指標等硬信息的真實性依賴性比較強,而小微企業客戶普遍無法提供全面的財務數據,并且也不具備出具經審計的財務報表的能力。所以,對小微企業客戶風險的識別要回歸信用評分技術,并且應該做到兩點:一是對規模較小的小微企業,將企業主個人資質和信譽狀況作為主要指標,建立以軟信息為主的信用評分卡。二是通過?交叉驗證‰技術對小微企業客戶提供的各類信息的真實性予以核實。交叉驗證的依據主要來自收據、發貨單等信息支持性文件和相關第三方的交流信息。主要驗證客戶提供的不同時間的數據是否互相矛盾,口頭信息與書面信息是否一致,客戶信息與當地該行業的平均水平是否相當等等。
3.4 加大小微企業貸款產品創新力度
開展小微企業貸款產品的創新,首先應設計合理的產品研發管理模式。目前,大型商業銀行普遍實行區域研發后報總行審批或備案的研發流程。這種研發流程存在時效性不強,統一的風險管理模式導致區域產品創新無法實施等缺陷,因此,應降低研發層級,縮減流程,建立高效的研發管理模式。在實際操作中,可由小微企業專業支行提出研發要求,報送至小微企業貸款審查中心。審查中心設有專門的研發團隊,負責在現行的制度框架下對區域內的小微企業貸款產品研發的審查工作。對于超越團隊的研發能力或是跨區域的研發需求,由小微企業貸款審查中心報送至總行的小微企業貸款產品研發團隊,由總行團隊開展產品的研發工作。如此,在研發管理權限方面,就形成了專業支行提出研發需求、區域性小微企業貸款審查中心負責審查、擁有產品創新權限、總行小微企業金融部負責對小微企業貸款產品研發工作進行管理的模式。研發權限的下放能使支行提出的產品研發要求得到及時的滿足,提高小微企業貸款產品的研發效率,也有助于提高支行客理營銷工作的積極性。
[1]王文生,黃智.我國大型商業銀行拓展中小企業信貸業務的路徑選擇[J].海南金融,2013(2).
[2]王雅炯.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戰略定位和中小企業信貸業務構想[J].南方金融,2012(11).
[3]陳游.富國銀行:小微企業貸款的成功典范[J].武漢金融,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