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婕
(黑龍江科技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22)
在現代性的體育類活動中,評價這一環節已經變成體育活動過程中一個無可替代的組成部分[1]。評價的重要特點就是其主體性很強,它可以作為一種基于價值的綜合判斷,而隨著評價主體的改變而變化。作為定義的理解,體育評價是參照一定的標準和法則對體育類領域研究對象進行觀測,然后對結果進行歸納、分析和判斷,并賦予價值意義的全過程[2]。指標是指明確的、具體的、行為化的、可檢測的或觀測的評價內容,可以根據相關不同的要求而確定評價的具體內容。概括來說,即用具體來反映抽象,用項目來反映內容。對于一個評價的結果是否能準確客觀地反映其評價的屬性,進而達到評價的最終目標,則一定程度上取決于評價指標是否能如實的代表事物的根本屬性。而評價指標的選擇最終來源于人們對評價屬性的正確理解。本文將對體育實踐課的評價指標的設立進行創新性探討,以此提高體育實踐課程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實效性。
體育課程評價這一主體的主要參考來源就是科學評價指標,依據這一科學的論斷可以有效地指導體育課程未來的發展方向,確定高校體育課程工作的重點。科學的評價必須從以下三方面著手進行:首先是科學的評價標準,其次是精確的測量數據,最后是客觀的價值判斷。具體評價體育課程過程中,只重視評價方法的使用,從而忽視了對評價屬性的分析。體育評價中采用的大多是多指標的綜合性評價,這需要建立在評價屬性正確分析與否的基礎上,只有進行正確的屬性分析,才能確保評價指標這一體系的科學性和權威性。權重這一科學概念反映不同的指標在整個評價的目標屬性中的重要地位。所以還應該用適當而準確的方法給每一個指標賦予科學的權威論斷,以期得到更為精準的評價數據。
一個客觀而具備實際效能的體育評價需要規劃體現評價屬性的相關被評價的各類因素,進而需要規定某些體現評價屬性客觀而可測的指標,這組指標因而被稱為指標體系,它由許多個不同但相互聯系的指標組成相應的指標群。從被評價對象中選擇數個代表研究對象其他方面屬性的指標群,建立評價指標的初選指標體系的初選在于全面反映與系統評價目的要求相關的指標。
體育評價經常要涉獵多個指標,由于指標間存在關聯的關系,實際工作中更需要精確而簡化指標,簡化結構,主成分與因子分析通常被作為一種常見的方法而被廣泛應用。但在實際評價中,評價者通常不理解主成分與因子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局限性。指標體系建立的恰當,能比較完整地反映出研究對象的整體屬性,為綜合評價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指標確立時,應該注意評價的最終目標。新時期社會對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尤為關注,國家多次下達正規文件,指導高校體育體質測試工作,并由國家建立主管部門,各個省建立地方主管部門,并從各個省抽調高校采集相關測試數據,力求對全國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進行實時監測。在這樣的背景下,體育課程評價指標的設立應以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為主要目標,指標的篩選應側重考慮體育實踐課對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提高的實效性。此時的評價指標必需目的清晰,盡量全面。盡管構造時的要求很多,但初選的結果并非是合理的或必要的,可能存在重復、遺漏甚至錯誤的可能性。
基于現如今對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提高的要求,高校體育課程的任務和目標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高校體育課程應針對各自學校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有針對性地進行體育課程的設置,制訂相應的評價標準,切實有效地提高體育實踐課的教學和鍛煉效果,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通過專家訪談和調查問卷,為滿足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需要,體育課程評定指標應包含:課密度、課設計、課強度、課組織。
體育課密度亦稱一般密度或綜合密度,是指一節課中各項教學活動、教學輔助活動的時間與上課總時間的比例,它是衡量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指標。課密度反映的是一堂體育課的組織安排的科學程度,教學內容的銜接緊密狀態,課堂教學時間的有效利用。體育課程的課密度,能夠有效反映教師的課堂組織能力水平,同時有效促進學生的鍛煉效果。
課程設計是教師在實踐課上課之前對課程內容的科學安排和教學組織活動的有效規劃。好的課程設計可以有效地完成課程的教學任務,達到教學預期目標。因此,對體育課程的課設計的評價能夠科學、合理的對教師的教學能力進行評價。

表1大學生體育課程鍛煉效果的調查表n=1 560強度很大 40 2%一般 500 32%強度很小 1 040 66%
課的強度是反映一堂體育實踐課鍛煉效果的最直接的評價指標,也是提高大學生體質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對大學生關于體育課程鍛煉效果的調查,見表。
調查結果顯示,學生認為體育課程的鍛煉效果不明顯,對自身素質的提高效果不大。因此,在評價體育實踐課的指標體系中應加強體育課程課強度的評價,從而有效加強體育課程對學生體質健康的提高。
課的組織水平是教師掌控一堂實踐課堂能力的直接體現,也是促進教師課堂掌控發展的唯一途徑,它提倡師生間的互動練習,培養學生處理和獲取知識的能力。細化來講,對于復習內容、新授課內容的安排和在具體實行過程中學生練習組數、次數的確定都直接體現體育實踐課教師的組織能力。課堂的實際組織還包括對教學內容實施過程中的靈活把握,即在新授課過程中對學生這個學習主體接受能力作出準確判斷,適時調整教學內容和練習方法,體現教師主體教學能力及對課堂變化的掌控能力,因此,一堂好的體育實踐課應該是靈活多變的,是在教師豐富教學經驗的基礎上作出的科學調整,以此來達到本次課的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要讓學生充分領悟學習的真正價值,不斷修正學習成果,端正積極的學習態度,進而將“課組織”能力列入體育課程的評價指標就顯得尤為重要。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對現代大學生素質要求的不斷提高,大學生對于自身的心理素質、整體知識儲備也有新的要求,身體健康體質狀況就顯得尤為重要。正因為如此,體育課程擔負著越來越重要的培養責任,體育課程的功能也在不斷的延展,進一步促進學生的身體、心理、體能和技能的各種適應力的發展。體育實踐課的評價指標的設立應順應時代的要求,針對大學生這一特殊而廣眾的群體作出科學而有針對性的調整,根據體育實踐課對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實效進行設立,指導體育實踐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提高體育實踐課在培養大學生體質方面的作用。
[1]王漢瀾等.教育評價學[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
[2]黃明教.楊德芳.陳志強.體育多種評價方法的比較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1,(2)35:114-116.
[3]鄭秀才.高校教師科研工作績效測量方法探討[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2,(12).
[4]高嶸,張建華,毛振明.對我國基礎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問題的反思[J].體育教學.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