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行常


科學家曾嘗試在完全封閉的建筑內模擬向外星殖民的環境,最終以失敗告終。因為環境太小,生態太簡單,因而很不穩定。生態經常被用來比喻經濟,人類也是經過漫長的歲月,才發展出今天如此復雜的金融業。盡管如此,仍然只能惠及人類的一小部分。展望未來的普惠金融,更需要構建豐富而有機的環境。
中國長期以計劃經濟替代金融,金融生態更加脆弱。在傳統金融生態尚未完善的時候,又迎來了普惠金融、互聯網金融的浪潮,套用老生常談,這是巨大的危險也是機遇。
互聯網金融既是獨立的趨勢,也是普惠金融的動力之一。原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聯辦財經研究院院長許善達在中國財富管理高峰論壇上發言指出,現在互聯網已經不僅僅是通訊工具,開始和一些領域的商業行為融合,比如叫車軟件。并且融合以后利潤來源就改變了。這一點值得給予足夠關注。
互聯網金融可能對宏觀經濟政策也帶來很多影響,可能會加快利率的市場化。“金融和商業,互聯網融合以后,對國民經濟各方面的影響,現在我們還沒有看地很準確,但是影響正在逐步地顯現出來。”
萬事開頭難
門檻低才稱得上普惠金融,這是對受眾而言,而對于普惠金融機構,卻意味著門檻高,需要極強的風險管理能力。用宜信普惠小微企業信貸服務中心(簡稱MFC)專業的術語來說,“基于風險定價的風險管理,確保公司在執行標準、管理架構和風險控制工具上高度統一,又能兼顧不同業務、區域和人群的特點,融入相當的靈活性,以提高風險管理的效率”。
金融服務風險管理的控制一般按照征信、評級、授信和催收的流程來操作,在大數據的積累過程中,信用管理模型十分重要,幫助金融機構預估成本、定價并分散風險。但在中國征信記錄的獲取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只有和銀行打過交道,才會在央行的征信管理系統中留下信用記錄。然而很多小微企業主沒有這樣的記錄,使得征信必須從最基礎的工作開始。
實際操作有兩種模式,一是個人獨立完成尋找客戶、實地征信、風險評估、貸后管理全過程的“信貸員模式”,一是批量、流水線作業,完成營銷、審批、放款和催收流程的“信貸工場模式”。兩種模式最終都導入數據決策的風險管理技術,包括現金流分析、風險定價模型、催收策略模型等。
普惠金融不限于小微企業,由于傳統金融業的規模經濟,介于大眾金融服務和高端私人金融服務之間的“大眾富裕階層”某種程度被忽視了。過去幾年內,中國財富管理市場有了長足發展,這一階層才日益進入金融機構的視野。
宜信財富投資理財部總監趙若冰有十余年金融服務管理經驗,歷任多家外資銀行高管, 于2008年加入宜信,據她的判斷,目前中國財富管理行業面臨的諸多挑戰中,最重要的是人才的培養。理財經理就像醫生一樣,要望聞問切,收集全面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并對癥下藥,才能為客戶提供產品類別的最佳組合,做出最恰當的財富管理計劃。所以從其行為模式到思想意識、態度、知識結構、銷售能力、自我認知能力,等等,所有這些模塊都需要一點一滴地培養、灌輸和引導,再加上實踐經驗的不斷累積。
其次是國家的政策和法律支持。通常在一個新行業產生以后,才有相應的政策和法律出臺。中國財富管理行業目前正在向規范期過渡,需要出臺政策、法律以及監管加以促進。“我們希望這樣的支持能來得更快一點。不要等到一些不良的企業對行業造成了負面影響之后,再去規范它。”
教育用戶
常言道顧客是上帝,也意味著顧客最終塑造了市場的形態。伴隨中國經濟的高速成長,大眾富裕階層崛起之快,其物質財富的增長往往超過了駕馭財富的能力。
今天國內很多人對財富管理的理解,還局限于單純地追求投資收益。實際上收益只是一部分,財富管理是一個寬泛的概念,不僅包括投資理財,還包括子女教育、稅務計劃、養老計劃、遺囑傳承等各個方面。
財富管理的恰當觀念在于追求一種平衡的整體規劃,而不是實現單一的財務目標。要想獲得這種平衡的幸福感,首先要清楚知道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所處的生命周期,對現金流的需求等情況,制定好短、中、長期的財務目標,然后逐步去實現它們。
在中國財富管理高峰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特聘教授戴險峰指出,專業化管理有兩個維度,一是供給方,財富管理機構的專業程度,一是需求方,高凈值客戶對待財富管理的態度。據他在中美兩地從事基金的觀察,中美財富管理最大的區別在于這種專業化態度。
在美國基本上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其他人對這些專業化人才也放心。而很多中國人的財富都是自己辛苦打拼出來的,財富管理也傾向親歷親為,不是特別放心交給專業人士去打理。“但根據歷史發展規律,我覺得最終肯定是要改變的。”
西南財經大學經濟與管理研究院院長甘犁指出財富管理的另一大“國情”:“中國有一點財富的人被房地產市場長期高速的發展寵壞了,預期都很高。”這時候財富管理市場需要教育。“我們對民眾的教育做的不夠,第一是風險的意識,第二是高收益一定高風險,收益和風險相關聯。全行業真正的本土化,首先要做的是對民眾的財經教育,不能只是自己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