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璐
做了七年的財經媒體和管理類雜志之后,2011年,李明偉選擇了創業。這并不是一時沖動的選擇,在《中歐商業評論》期間,他對文化和傳媒未來走向的思考一刻未曾停止。從美國百老匯和英國倫敦西區現場演出的長盛不衰,到中國文化演出和體育賽事產業的迅速增長,“文化產業和移動互聯網已經到了爆發前夕”的強烈預感,讓他邁出了創業的第一步,創立了現場文化門戶網站西十區。
并不僅僅是預感,有充分的數據可以支撐李明偉對于市場的判斷。據2011年的數據,中國文化產業市場總規模超過3.9萬億,年復合增長率高達15%,文化演出市場更是達到233億,年增長率超過100%。但在這樣的市場當中,卻缺了一個統一的,一站式的交易平臺。
李明偉將西十區的商業模式稱作“水母模式”,上游服務于整個產業鏈,通過交易行為產生的數據庫,得出包括銷售、針對具體現場活動的定價、營銷、推廣和快速分銷的服務,在下游完成一站式購票,形成文化活動的社區。
“只要線下有黃牛,互聯網就有機會顛覆傳統市場”李明偉說,因此,西十區選擇首先進入了尾票市場,解決好票不易得,爛票無人做的尷尬局面,徹底打破尾票市場當中的信息不對稱,讓價格更為市場化。
傳統渠道當中,好票基本上不會出現,主辦方會將票源牢牢把控。利用西十區的交易平臺,演出商可以隨時掌握價格波動,解決信息滯后的問題,使好票可以有合理的溢價。對于基本上被黃牛包銷的尾票,西十區可以通過買賣的數據分析,幫助演出商分階段售票,以可調節的價格將票賣出。而利用手機端,銷售流程會很方便地完成,加上完備的驗真機制,越臨近演出開始,西十區可以體現出的作用越大。
與國外的市場環境不同,國內的現場活動票源主要在幾家大的極具地域性的票務代理網站和黃牛手中,美國Stubhub網站和英國的Viagogo網站的模式并不能直接照搬,因此,整合所有合作方的資源,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分銷意識,在有效營銷和匹配渠道的基礎之上做資源交換,成了過去兩年里西十區一直在做的功課。與此同時,所有以B2C模式為主的票務代理之間的壁壘,也可以在西十區的平臺之上打破,分銷體系更加強大,健全。
李明偉還發現,大的演出機構當下重點投入的業務,是引進好演出,用演出賺錢,而下游用戶維護工作出現了空檔。西十區利用一系列的線上線下活動來維護與用戶之間的關系,并通過場館活動獲得了一批精準的用戶。2013年,西十區與上海文化廣場合作,在《劇院魅影》項目當中進行精準營銷,得到了數據驗證,證明了產業鏈服務的價值。過去一年之間,西十區所做的演出和場館主要集中在上海,影響力足以覆蓋整個江浙滬地區,在西十區平臺上的平均客單價也高于500元。2014年,西十區將開始在北京市場的嘗試。
“消費升級是大勢所趨,文化產業前景足夠大。美國人口只有中國1/6的人口,但在現場活動的消費領域當中,中國只有美國1/600的規模”。李明偉稱,“近兩年,國內的演出市場有了更多的好內容,業務層面的精細化運作,一定會在商業層面產生變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