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Fitz
我第一次來中國是在2011年。當時我在北京外經貿大學,跟一群美國學生一起學中文。8個月之后,我又回到舊金山繼續學業,但是在中國學習的這段時間已經讓我對東方文化產生了興趣。兩年后,當我從舊金山大學畢業,我告訴自己“這是我的生活第一次有了自由,我可以去我想去的任何地方,我要令我的人生改弦易轍”。剛好一個挪威的老朋友打來電話,“我剛才觀光了重慶,挺有意思,是一個真正具有中國文化的城市,在這里我們可以更好的學習中文和中國文化,你想不想跟我一起去重慶?”雖然我沒去過重慶,但聽說重慶人口基數很大,城市也很大,菜很辣,還有女生很漂亮,一想到這些,自然就無法拒絕。來到重慶的第一天,我們就覺得當初的決定是對的。從機場出來,在出租車上我看見到處都有摩天高樓,巨大的山,兩條寬江,人山人海,城市充滿了獨特的魅力。
我自認自己是一個有“旅歷”的人。小時候經常陪爸爸出差,他是一位作家,他的作品被譯為各種語言版本在不同的國家簽售,因此,我們去了南美洲和歐洲一共二十多個國家,都挺有意思。但是,這些國家或多或少都讓我覺得和美國有相似之處。在全世界,美國文化無處不在。比如,大家都會看美國電影,喝可口可樂,更別提英文的廣泛運用了。所以離開美國的時候,我的目標就是找到一個完全不像美國的地方。
第一次來中國的8個月,北京沒能滿足我的期望,而且北京的氣候我不太喜歡。但剛來到重慶,我就覺得自己的愿望實現了,盡管我才踏足這座城市只有幾個小時。我發現,重慶是活的,是千變萬化的,而且很有個性,有著自己的節奏和態度。
到重慶兩天之后,我們就在朝天門找到了公寓。當時朝天門有一個巨大的工地,問了本地人,他們說這個地區要完全更新,要建100層的樓,還要開設新的客運港口,四五年內全部都會建好。聽到這樣的話,讓我不得不驚嘆重慶的變化速度。那天以后,我天天來看新的工地,新的建設項目,每一天都會發現變化。我甚至想,如果過幾天再來,有可能會不認識它。
來重慶幾個星期后,我認識了Chris Mclaurin, 一個來自美國密歇根州的人。他告訴我他在和重慶惟一的一支美式橄欖球隊合作,幫助他們學習橄欖球。我立刻表示,想一起幫助這支球隊,因為我的橄欖球知識肯定比他們要豐富,而且我也熱愛這項運動,只是沒想到在重慶也會有橄欖球,這讓我很興奮。從那時起,我們堅持每個星期訓練兩次。因為我們每周都花這么多時間一起,有著共同的愛好和目標,很快,我的中國隊友成為我在中國的好哥們兒。通過他們我學會重慶人的風格、姿態和一點方言。他們告訴我重慶人很努力,也很幽默,熱情、好客。我喜歡和哥們兒三五相約,喝點小酒,享受生活。我現在已經算半個重慶人,我非常贊同他們的態度,努力工作,盡情玩樂。通過橄欖球,我們跨越了語言障礙和文化差異。我們運用肢體語言和圖片,傳遞橄欖球的知識和戰術。我們互相學習,我學他們的語言和文化,他們學習怎么玩橄欖球,兩全其美。
我對現在的生活很滿足,已經離不開重慶了,這里就是我的家,它和我的故鄉一樣舒服。城市景色很漂亮,人人都友好。在重慶生活,每天會有不一樣的收獲,充滿著新鮮,這就是我喜歡這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