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陶克強
做好“新常態”新聞報道的辯證思維及視角變化
□ 文/陶克強
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5月在河南視察時提出,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至此,“新常態”一詞開始流行于中國經濟領域。迎來新常態,走向新常態,應對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將成為指導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的方向標,也為做好新聞報道提供了機遇。
新常態 經濟報道 思維轉變 新聞資源
經濟運行呈現新特征,經濟發展邁入新階段,經濟形勢閃耀新亮點。如何準確把握和及時報道好各地應對新常態、適應新常態的生動實踐和創新探索?
講發展規律,重要的一條就是把握“周期律”。而為了踩準或把握“周期律”,及時地“換乘”也就在情理之中,卻考驗著決策者的勇氣與智慧。
習總書記提出的“適應新常態”,揭示了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新階段的新變化、新特點,意味著增長速度“下臺階”,昭示著發展質量“上臺階”,這無疑是一次主動而適時的有信心、有底氣的“換乘”。
這也標志著我國經濟將邁入可持續、集約化發展的新周期,而這也恰恰為做好新聞報道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性機遇。
一是城鎮化轉型發展的新機遇,城鎮消費群體將不斷擴大,消費結構將不斷升級,消費潛力將不斷釋放,城市建設將不斷提升;二是產業升級的新機遇,新常態下的產業結構將加快升級,產品制造將走向高端,生產效率將大幅提高;三是消費升級的新機遇,整個社會消費正在加速從生存型消費轉向享受型消費、發展型消費,信息消費、休閑旅游、文化娛樂、醫療保健上的比重將大幅上升;四是科技創新的新機遇,我國科技發展在一些重要領域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已經到了完全可以依靠創新驅動發展的新時期。
新常態、新機遇,為做好新聞報道拓展了新空間、提供了新舞臺,這需要新聞工作者發揮聰明才智,把各地應對新常態、適應新常態的實踐和探索第一時間報道出來,我體會重點要在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一要報道好各地在新常態下的新思路、新辦法、新舉措、新突破,進行式地反映各地在新常態下取得的新進展和新成績,著力搞好解析式深度報道,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二要針對各地應對新常態、適應新常態這一戰略轉向開展調研,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如實反映新常態中出現的新問題、新矛盾、新動向、新阻力,提出可行或可操作的意見建議,為當地黨委政府正確決策當好參謀。
三要大力宣傳各地新常態下出現的新事物、新經驗、新典型、新萌芽,及時傳播“好聲音”、提供“正能量”,為各地應對新常態、適應新常態鼓勁加油。
四要努力宣傳各地基層干部群眾應對新常態、適應新常態的積極作為和主動創造,多寫新常態下的開拓者和創見者。
五要積極傳播各地在新常態下的投資環境、產業架構、增長潛力、生態紅利、改革創新等各自的比較優勢,努力為各地吸引技術、人才和資金吶喊喝彩。
做好新常態下的新聞報道,需要認識和把握新常態下的新特征:經濟增速與過去相比呈結構性而非周期性下降;過去“投資+出口”占據主體拉動方式,已逐步向“投資+消費+創新”轉型;產業結構調整將從以“量”為中心到以“質”為重心轉移,這幾個新特征將成為媒體重新審視各地新聞資源的重要標尺。
以正在邁向新常態的浙江為例,省人民政府咨詢委員會認為,以新常態的新視角審視今年上半年“期中考試成績單”不難發現,經濟新亮點正通過轉型升級“破繭而出”,折射出浙江呈現科學發展的積極變化,經濟發展向更高階段新常態轉換的特征明顯:增長動力正在邁向科技創新驅動新階段,發展路徑正在邁向綠色生態發展新階段,資源配置正在邁向全球市場競爭新階段,空間組織正在邁向都市經濟主導新階段,產業結構正在邁向服務經濟引領的新階段(見2014年9月12日《浙江日報》)。浙江出現的這些積極變化是中國經濟新常態的一個折射窗口,也是中國經濟新常態具體化的重要節點,這一豐富礦藏為新聞界做好新常態下的新聞報道提供了實踐支撐。
做好新常態下的新聞報道,要以“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防風險”為主線,著力抓住各地特點、特征、特色,辯證地用好地方新聞資源,實行“規定動作”和“自選動作”一起上,生動客觀再現各地新常態下的創新實踐和探索,創造性地做好這一獨具時代特征、中國特色的新常態新聞報道。
當前,主要需處理好以下幾個辯證關系:
一是處理好新常態與舊常態的關系。新常態表明中國經濟發展將告別粗放的高速增長階段,進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續的中高速增長階段。表明通過投資出口的高增長來推動經濟高增長,依靠資源、要素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實現經濟的高增長,主要依靠多種低成本要素組合優勢來推動經濟增長等傳統做法將失去主導地位。因此,我們要以習總書記提出的新常態這一重要科學論斷來指導新聞工作,對符合新常態方向的要大張旗鼓,切實把報道做足做好做到位;對不符合新常態方向的則要“冷處理”,必要時還要進行建設性的輿論監督,將其引導到符合新常態方向的軌道上來。
二是處理好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的關系。傳統產業是支撐經濟增長的基本動力,新興產業代表著未來的發展方向。但傳統產業借助高新技術或是工業設計,大力注入創新含量或是時尚元素,就能將傳統產業改造成為新興產業。而在新興產業的發展上,除了積極推進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發展外,還要大力發展網絡經濟、生產性服務業等新業態。但應注意的是,與過去的增長方式、發展路徑相比,新常態是一種戰略上的調整,這與許多地方希望上項目、上規模、上速度的期望有一定距離。對此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報道上把握好分寸,防止出現片面性,著力引導各地扎實抓好產業結構調整,防止結構調整中出現新的趨同和重復建設問題。
三是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的關系。既要守住生態的綠水青山,又要建設發展的金山銀山。具體來說,不能以破壞不可再生資源為前提條件,更不能靠圈占土地、消耗資源破壞藍天綠水來實現發展要求。各地做好新常態下的新聞報道,要尊重生態倫理原則,遵循經濟運行規律,引導各地“明智地利用”自然資源,防止出現因開發不慎造成新的環境和資源的破壞等問題。
四是處理好東部先行與中西部追趕的關系。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經濟司副司長鄒勇說,今年上半年,我國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速仍然快于東部,東部地區的有機整合也開進快車道,京津冀一體化順利推進,三地在交通運輸、社會服務各方面的銜接節奏已經明顯加快。而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新絲綢之路、長江經濟帶等概念的提出,也讓區域經濟結構調整成為中國經濟最熱的關鍵詞。這些經濟運行中展現出來的新特點、新亮點,為做好新常態下的新聞報道提供了豐富而鮮活的實例。
五是處理好“有形之手”與“無形之手”的關系。讓市場起決定性作用,將成為新常態下的常態化。而要在新常態下抓好經濟發展,就需要克服政府行為,除了充分釋放“創新紅利”和“體制紅利”,還要防止政府包攬一切,避免政府在開發建設中唱主角。新常態下的主導應該是市場,主體應該是社會、企業和群眾,要通過有針對性的新聞報道,引導各級地方政府把工作重心放在搞好規劃和宏觀調控方面,有針對性地實施“噴灌”“滴灌”,把調控的發力方向放到激發市場活力、增加公共產品供給和支持實體經濟做強等方面上來。
六是處理好投資主導與消費主導的關系。新常態下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呈現出新格局:由外需為主拉動逐步轉向內需為主拉動,這表明由消費主導的增長將取代投資主導的增長。在增長模式轉換的這個關鍵時期,新聞報道要為走向新常態及時有效地解疑釋惑,因為在內需結構中,投資特別是政府的投資作用將有所弱化,消費將起更重要作用,但這并非否定投資的作用,而是要引導各地著力改變投資結構,抓好建立在消費基礎上的有效投資,切實加大公益性項目投資和消費供給能力的投資,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
七是處理好加快發展與改善民生的關系。加快發展的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是讓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自信、更有尊嚴,將由過去主要追求數量型改善轉向質量型改善,全面提升老百姓生活質量。雨果說過:一顆心靈的嘆息,能比一城的喧嚷道出更多的東西。做好新常態下的新聞報道,要著力引導各級黨委政府在制定發展規劃、實施工程項目時,充分考慮群眾的切身利益和迫切需求,著力解決好群眾吃水、住房、就業、上學、供暖、交通等現實問題,努力實現經濟發展指數與群眾幸福指數同步上升。
“非知之艱,惟行之艱”。要做好新常態下的新聞報道,首先要主動轉變思想觀念,迎接新常態報道環境的挑戰,積極圍繞新常態進行選題、策劃;其次要調整新聞報道結構,自覺讓應對新常態、適應新常態的報道“唱主角”;再次,要熟悉和掌握新常態下經濟運行的新特征、新動向、新亮點,及時捕捉和反映新常態下的生動實踐。
(作者單位:嘉興日報報業傳媒集團)
編 輯 文璐 wenlu@xinhu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