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歐東衢
我的青奧之旅:如何表現“無牌英雄”的奧運故事?
□ 文/歐東衢
重大體育賽事中,冠軍因其新聞價值一直受到記者青睞。無牌選手有沒有新聞價值?讀者是否關注無牌選手的故事?如何用鏡頭講述他們的故事?
青奧會 比賽 新聞價值 無牌英雄
8月28日,2014年第二屆夏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南京落下帷幕。比賽期間,作為攝影記者的我盡力捕捉青奧會所有精彩瞬間。同時,也在思考如何跳出傳統體育攝影的固有模式?我認為尋找和記錄“比賽之外”“冠軍之外”的瞬間,才是對攝影記者的最大考驗。
青奧會與奧運會有所不同,它更重視全球各國青年間的交流和合作。在連續十多天的拍攝中,我著重于記錄那些沒有獲得金牌的“奧運英雄”,試圖將未獲獎牌選手身上的奧運精神記錄下來,傳達給讀者。從最終傳播效果來看,有些“無牌英雄”的故事取得了比冠軍更好的傳播效果,觸動了更多受眾。
在傳統體育攝影中,常有這樣的固定思維:沒有人會關心銀牌獲得者是誰,只有冠軍才值得銘記。在這樣的思維指導下,每場賽事最重要的三個瞬間永遠是:冠軍在運動場上的競技照片、冠軍慶祝奪冠的瞬間、冠軍站在領獎臺上的靜態照片。獲取這三個瞬間的精彩照片是攝影記者的基本任務。
因此,攝影記者們在拍攝重大體育賽事時的策略基本一致。為了完成抓到“三個瞬間”的基本任務,在賽前記者們會查閱資料,尋找出賽事里最有可能獲得好成績的選手,甚至預判比賽結果,這樣就可以在比賽中對可能獲得冠軍的選手進行緊密關注,確保拍攝到他的最佳瞬間。
從本次青奧會新聞照片的傳播看,我認為只有獲得冠軍的選手才有報道價值這一固態已經被打破。以新聞價值的角度來說,不只是獲得了冠軍的選手才有新聞價值,體現奧運精神的選手都有同樣的新聞價值。
青奧會跆拳道項目女子63公斤以上級決賽中,烏茲別克斯坦選手烏米達·阿卜杜拉耶娃以2比4的微弱分差不敵美國選手肯德爾·揚特,與金牌擦肩而過。賽后,年輕的烏米達·阿卜杜拉耶娃再也無法忍受悲傷,她昂首向天,試圖不讓淚水流下,卻最終淚如泉涌,即使站在領獎臺上也無法止住哭泣(圖1)。
與冠軍奪冠歡慶相比,我被這位選手的淚水深深打動。雖未獲得金牌,但她在賽場上的拼搏與付出,淚灑賽場時的心碎與心酸,讓人為之動容。對于她來說,淚水意味著她的付出與失去,遺憾與追悔。所以,從新聞價值角度來說,我認為此時的她更讓人為之動容。在賽場上,冠軍永遠只有一個,對于亞軍來說,那“既生瑜何生亮”的苦楚,同樣也有觸動人心的新聞價值。
在這樣的感動之中,我在拍攝冠軍時將注意力放這位與金牌擦肩而過的小姑娘身上,最終挑選了4張靜態圖片以《淚灑賽場》為題發稿。最終,這組稿件在在網絡上被反復轉載,轉載率甚至超過了同一場賽事中拍攝的冠軍組照《跆拳道——女子63公斤以上級:美國選手奪冠》。
體育攝影有一種創新方式可以讓攝影記者以最小的付出,收獲最好的照片。這種創新方式是“內容創新”——打破體育攝影的“唯冠軍論”,更多地關注賽場上冠軍之外的其他選手,尋找有人情味的瞬間進行拍攝。
在1968年墨西哥奧運會的馬拉松比賽中,坦桑尼亞選手艾哈瓦里在途中摔倒受傷,他堅持著跑過終點時,其他所有選手在兩個多小時前就都已經結束了比賽。艾哈瓦里一條腿纏著繃帶,滲著斑斑血跡,頑強跑向終點。最后一段距離,他甚至是單腳跳著完成的。全場觀眾先是肅穆靜默,然后全體起立有節奏地為他鼓掌,在他終于通過終點的那一刻,雷鳴般的掌聲經久不息。比賽結束后,有人問他為什么不放棄比賽?艾哈瓦里說,我的祖國從兩萬多公里外派我來,不是讓我來聽發令槍聲的,他們是要我來沖過終點的。如今,很多人都忘掉了那一屆奧運會的馬拉松冠軍,但艾哈瓦里這個名字已經成為奧運史上的經典。按照傳統思路,對于絕大部分拍攝者來說,冠軍決出的瞬間比賽就已結束。但是,對于專業攝影記者來說,比賽要等到最后一個選手沖過終點線時,才宣告結束。
在每場比賽中,除了奪冠選手,絕大多數選手的名字都會被遺忘。那些沒有獲得冠軍的選手身上發生很多被忽視的感人瞬間。從內容傳播的角度考量,這些瞬間與絕大多數走在各自的平凡之路上的人們極易發生共鳴。
青奧會拳擊比賽男子81公斤級預賽中,挪威選手韋加爾·貝克·特雷格倫在第一回合被哈薩克斯坦選手瓦季姆·卡扎科夫擊中鼻梁,血流如注(圖2至圖5)。在經過簡單處理之后,韋加爾·貝克·特雷格倫仍堅持打完整場比賽,浴血沙場。最終,韋加爾·貝克·特雷格倫以0比3的比分不敵哈薩克斯坦選手。
鮮血模糊了那張毫無畏懼的臉,在這場比賽中,失敗者的臉更容易引起讀者共鳴。雖然結局是三局告負鎩羽而歸,但是在面對強者時的無所畏懼,恰恰是對永不服輸的奧運精神的最好詮釋。在這場比賽中,我將全部關注點放在浴血奮戰的挪威選手韋加爾·貝克·特雷格倫,將他的無畏與勇敢全部記錄下來,最終選出7張圖片以《血色英雄》為題發稿。這組圖片在當日晚被中國網、新民網、人民網、東方網等多家網絡主流媒體轉載,獲得很好的傳播效果。
進行體育攝影內容創新時,需要攝影記者對賽會、賽事有獨到觀點。青奧會最重要的意義不在比賽結果,而在于促進世界青年的融合。在我拍攝羽毛球比賽的5天時間內,保加利亞隊的瑪利亞·米特索娃與埃及隊的阿卜杜勒·拉赫曼·侯賽因組成的“混合隊”是所有選手中相互鼓勵、拍手最多的。雖然他們最終三戰皆負,無緣八強,但是他們卻是最觸動我的組合。攜手而戰,雖敗猶榮,在他們身上,雖然沒有看到獎牌,卻看到了令人感動的奧運精神。
于是,我在3日中連續拍攝了這對組合,并在第3日的比賽前爭取到進入球員熱身區和休息室的機會,拍攝了這對組合在賽場下交流、鼓勵的畫面。我選取了其中6張圖片以《從陌生到默契》為題發稿(圖6)。這組圖片拍攝的兩個年輕人雖然沒有在青奧會的賽場上贏得一場比賽,卻贏得了無數觀眾的心。
“無牌英雄”的精彩瞬間在被讀者瀏覽、傳播的次數甚至超過了冠軍,這不能不引起深思。在比賽激烈進行時,如何在冠軍耀眼的光芒下發現平凡的英雄,記錄下這些被冠軍光芒掩蓋的“無牌英雄”,并用他們的故事來激勵大家,這應該是所有體育賽事的攝影記者應該考慮的一個關鍵問題。
除內容創新外,面對重大賽會時,優秀的攝影記者常常進行攝影技術層面的創新,創新基本可分為兩個部分:
一是視角創新,即尋找特殊的角度,打破傳統比賽的畫面布局,利用比賽現場的旗幟、反光物、標識牌等元素進行畫面布局,以特殊視角記錄比賽。特殊視角可以使比賽與周圍環境相融,讓比賽在豐富的環境信息中得到展現,另外特殊視角讓觀眾耳目一新,為拍攝者的獨到之處拍手叫絕。
二是拍攝技巧創新。拍攝技巧創新常常打破以高速快門記錄比賽的模式,使用慢門跟拍、多重曝光等方式來尋求視覺突破,將體育攝影與藝術攝影相結合,拍攝不同尋常的佳作。使用這種技巧,往往能使畫面充滿動感,賦予競技場面以藝術氣息。
視角創新和技巧創新,都需要攝影記者“靈光一現”和精巧構思。在精巧構思下,有時候還需要一點運氣,才能完成佳作。
(作者是新華社貴州分社攝影記者)
編 輯 翟錚璇 9055531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