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中國傳媒科技記者(以下簡稱記者):首先非常感謝您接受《中國傳媒科技》雜志社專訪。我想提的第一個問題是,近年來,新興媒體發展日新月異,媒體融合的格局逐漸形成,請您為我們解讀一下該現象的時代與經濟社會背景。
呂銳:第三次工業革命和數字技術革命的發生,以及泛媒體的大興其道,引發了媒體產業生產力快速發展,生產關系的深度變革,從生產力角度來看,互聯網的廣泛應用重新改變和定義了新聞信息的傳播手段、運營空間和產業價值,改變了行業游戲規則,也制造了大量機會、便利和資源;從生產關系來看,第三次工業革命以扁平化組織架構顛覆了第二次工業革命自上而下的金字塔架構,以社交媒體為代表的泛媒體高速增長,原本散落在個人身上的時間、智力與資源在得以最大限度開發和配置,形成新的生產關系、價值形態、產品和服務,反過來促進生產力的升級演進,這是新興媒體蓬勃發展的時代與經濟社會背景。
記者:作為國家通訊社,新華社的技術規劃、建設和運維工作千頭萬緒,請您談談新華社技術工作的理念和思路。
呂銳:2010年,我到新華社工作后,全社同志正在社黨組的帶領下全面推進戰略轉型,社黨組對技術局提出了“技術先行”的工作要求,新華社要實現戰略轉型,技術工作也要思考如何轉型,才能保證在“依托科技創新,技術引領轉型”的道路上不斷邁進。在充分調研與思考的基礎上,我提出了“兩個樹立”、“一個體系建設”、“一個確?!焙汀耙粋€加強”的工作主線,具體來說就是樹立“依托科技創新、技術引領轉型”的工作理念和“統分結合的、一盤棋的“大技術”的工作思路,建設“新華社下一代技術體系”,確保技術系統安全穩定運行,加強職工隊伍建設。
在這個“工作主線”論述中,如果說“兩個樹立”、“一個確?!焙汀耙粋€加強”還是在著眼統一認識的話,建設下一代技術體系則是作為一個全新的重大戰略性課題,擺到新華社全體技術人員面前的。全局上下圍繞下一代技術體系這一重大戰略性課題深入思考,形成了廣泛共識:抓住國家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大歷史機遇,充分利用中央財政資金和政策,匯聚社內外科技力量,通過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再創新,技術升級改造,逐步構建符合新華社建設全媒體集團需要的下一代技術體系,下一代技術體系的建設主要包括三個核心任務和兩項基礎工作,三個核心任務是:① 構建下一代適應新華社戰略轉型和建設全媒體集團發展要求的全球多媒體寬帶綜合通信網絡;② 依托新華社綜合通信網絡完成全球統一的多媒體采編與數字加工生產平臺的建設和部署;③ 進一步完善、改造、升級新華社多媒體數據庫,全面整合社內優質資源,最大程度實現資源共享,為推出更加豐富的多媒體產品以及深度加工提供充足的資源基礎和內容支撐;兩項重要基礎工作是安全等級保護體系建設和技術標準體系的建設。在這個工作主線中,“創新驅動”是綱,是工作思路的核心,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具體實踐。總結新華社技術事業80多年的歷史經驗來看,凡是堅持和重視創新的時候,我們的事業就發展順利,凡是對創新堅持和重視程度不夠的時候,我們的事業就陷入被動,我們一定要全面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牢固樹立“技術先行”的工作理念。
記者:下一代技術體系是如何在新華社落地的,在這個過程中新華社的技術團隊鍛煉了哪些能力,取得了哪些成果?
呂銳:毛澤東同志曾經講過: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實踐。2012年初,我們編制發布了《新華社下一代技術體系建設規劃》白皮書,2013年社黨組批準發布了《新華社下一代技術體系建設規劃》白皮書,這標志著黨組對下一代技術體系的認同。需要說明的是,下一代技術體系絕不僅限于這一本白皮書,它體現在新華社一、二級平臺的公共性基礎性技術項目里,體現在新興媒體建設項目里,體現在新華社全體技術人員每一天的日常工作中。2012年,黨組對我們提出了做好“六項重點技術工作”的要求,這為下一代技術體系的落地指明了方向、搭建了舞臺、吹響了號角,這“六項重點技術工作”分別是:新華社國字頭企業的技術系統、全球多媒體數字采編發與推送系統、容災備份系統、多媒體數據庫、移動和新興媒體終端和“云計算”基礎平臺等建設工作,“六項重點技術工作”是黨組在充分肯定和確認了下一代技術體系的建設內容,高度概括和提煉了諸多子項中最重要的關鍵內容、關鍵技術和關鍵難點后提出來的,經過兩年的努力和拼搏,圍繞全面落實“六項重點技術工作”這一工作中心,我們的技術隊伍收獲了“三項基本能力”:
首先應提到的是以新華社一級平臺為代表的公共基礎平臺支撐能力。一級平臺主要提供適應新華社戰略轉型要求和全媒體業態發展的全社公共性、基礎性和全局性技術保障、服務和支撐,最大限度地實現全社技術資源和資產的共享,在這方面我們建成的典型應用系統有:全球一體化多媒體采編和數字生產加工平臺、新媒體數據庫、容災備份系統、云計算、基礎通訊網絡建設和全球運維等全社公共性、基礎性服務平臺等等。第二,以二級平臺為代表的鏈接市場應用的支撐服務能力:二級平臺主要面向總社各部門、各單位和各國字頭企業的個性化、專業化和具體化技術需求,是貼近各自實際、符合業務發展和市場要求的技術平臺,在這方面我們建成的典型應用有:新華08技術平臺、中國圖片總匯門戶網站、CNC技術平臺等等;今年初,技術局還依托新建成的全球云計算平臺,部署并發布了62項云計算服務,為分社二級平臺的建設、運營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第三,以新華通、黨政企客戶端為代表的新興媒體應用的支撐服務能力,在這方面我們按照李從軍同志提出的“打造新聞信息集成服務”的要求,在“在線、移動和電子商務”等新興媒體的三個主要應用領域,建設了“新媒體多元化加工與集成管控系統”、“黨政企客戶端集成管控系統”等技術平臺,按照“迭代開發、滾動集成”的互聯網思維,服務了我社“面向未來的趕考”、“治國理政一年間”、“三北造林記”和“地球綠飄帶”等大型新媒體集成報道和黨政企客戶端群的集中管控,以及總編室、新媒體中心和總社各部門發展新興媒體的需求。
新華社技術局全體干部職工認識到:千工作,萬工作,按照社黨組“技術先行”的要求,履行好“引領、支撐、保障”基本職能是首要的工作。實踐表明,我們在扎扎實實落實工作的同時,在團隊能力建設方面也有了不小的收獲,“三項基本能力建設”為建設新華社下一代技術體系發揮了良好的樣板與示范效應。
記者:近來,新華社李從軍社長在多地做媒體融合發展報告的時候提到了713實驗室的建設,作為713實驗室的創始人之一,請您介紹一下這個實驗室成立的目的和建設情況。
呂銳:713實驗室是總社黨組于2012年7月13日批準組建的,在“技術先行”理念指導下,圍繞“六項重點技術工作”,以應用基礎研究和集成研究為主,按照統籌研究開發和運維保障關系,貼近新興媒體建設與市場需求等工作原則,從事新技術應用研究、系統驗證測試和仿真示范驗證等工作的新媒體技術研發機構。713實驗室的重點工作是按照“開放、流動、競爭、聯合”的原則,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開展集成創新、二次創新,突破新聞行業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 “關鍵技術、共性技術和核心技術”的研發與應用。
社黨組看準方向后,下了決心并花了很大力氣抓好這項工作,713實驗室組建后,迅速實現了人才、技術和資金投入的匯聚,在兩會新聞集成報道、集成服務專線、“新華通”和“黨政企客戶端集中管控系統”等重點項目上線和建設的研發工作中走在前列,支撐了報道力、影響力、時效性和新業務上線的技術創新,踐行了“技術先行”的理念。除了瞄準新興媒體建設,提供強大的驗證測試和示范用環境之外,我還要求713實驗室做好一些探索性的、前沿性的工作,一些目前還看不準,但覺得很重要的工作,都要通過這個機制和工作平臺開展探索、預研,不能一頭扎在項目建設里面,要超前業務需求的發展開展前沿技術的預研,保證新華社掌控的核心技術一路領先。這兩年,713實驗室按照我的要求,在基于UCL標準的網絡內容安全治理、UGC新聞熱點認證等嶄新課題上開展了探索,取得了不錯的成果,形成了獨立的工程學術觀點。我常常叮囑713實驗室的工作人員,要研發“花錢買不來的技術”,什么技術花錢買不來?難道技術建設成果不是都可以通過招標采購取得嗎?“花錢買不來的技術”比工程項目建設的成果層次要高,指的是建立在對應用場景的充分理解、對關鍵技術的深度掌控、對流程創新設計、對趨勢提前預判的基礎上,研發出來的核心技術和創新產品,環顧全球科技事業的發展史,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伊恩·維爾穆的克隆羊多利、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喬布斯的蘋果手機等科技成果,無一不是這方面的成功案例,充分發揮了人類改造客觀世界的主觀能動性,達到了實踐論的最高層次。李從軍同志多次提出:“內容為王、網絡為霸、終端為重、技術為先、資本為要、受眾為主,但歸根結底落實到人才為本”,馬克思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考察人類社會的歷史時,也曾指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勞動者是生產力諸要素中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這是713實驗室在搞新媒體研發的同時,還肩負人才培養任務的原因,也是713實驗室未來進行機制、體制變革的應有題中之義。
記者:運行維護是傳統媒體的一項重要工作,在新媒體時代,這項工作與以往有什么不同,您認為應該如何創新?
呂銳:新華社的技術隊伍是一支有著80年光輝歷史的隊伍,運行維護工作是新華社技術局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這是由我們的職責和使命決定的,面臨新媒體業務迅猛發展,特別是面對總社各部門、各單位和國內外各分社技術支撐和技術保障的新需求,我們僅僅是靠人力,或者說僅僅依靠原來已有的制度,不進行技術創新,是不能夠勝任的,是會出現問題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堅持已有運維保障體系、制度的基礎上,健全和建立適應新興媒體業務發展的運維保障體系,具體來說,應該做好以下幾項工作:首先,在總體思路層面,要基于內外網融合和云計算技術成果,采用分布式的體系結構,來構建下一代運維保障體系,創新運維工作;第二,在操作層面,要圍繞全球技術運維指揮系統項目建設,統籌好“六項重點技術工作”、重點項目建設成果,在新華社新聞大廈二層打造一個全新的運維指揮中心;第三,在組織層面,我們將建立由運維小分隊、運維專門小組和高級運維研發隊伍組成的運維機制框架,將人力資源更加解放到運維的研發上,加強運維自動化程度、故障排除和發現能力建設,開展預警數據庫和專家輔助決策庫建設,加快對重大和危急故障的發現速度,加大排除力度。
記者: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推動媒體融合發展的戰略部署,新華社技術局將如何按照中央要求,做好各項技術工作?
呂銳: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當前宣傳思想文化領域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務,不久前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釋了媒體融合發展的工作理念,實現路徑、目標任務和總體要求,為媒體融合發展指明了方向、描繪了藍圖,在談到融合發展實現途徑的時候,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提出要做到“堅持先進技術為支撐”,作為新華社技術局的局長和第一責任人,在深受鼓舞的同時,我也感到身上的責任和重擔。
從新華社的實踐來看,媒體融合發展是至少包含兩方面的重要實踐:跨媒介融合和跨行業融合,跨媒介融合是指傳統媒體將其它媒體的品牌、渠道、用戶,甚至資本,按照社會需求整合在一起,為用戶提供解決需求方案;跨行業的融合和整合是指媒體以內容優勢,按照互聯網思維,對接其它行業的資源,從資源開放和鏈接的過程中拓展新的營利空間。近年來,社長李從軍同志提出的“打造新聞信息集成服務”是標準的跨媒介融合,今年大力推進的我社重點項目“黨政企客戶端”是典型的跨行業融合,要實現這樣大規模的媒介資源整合,不按照中央“堅持先進技術為支撐”的要求、運用現代化的技術體系和能力提供強有力的引領、支撐和保障,是不可能做到的。
黨的十八大之后,中央決策層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明確了國家治理體系與能力現代化的總體改革目標,新華社黨組縱覽全局、審時度勢,按照媒體融合發展的要求,統籌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建設兩個工作大局,提出了我社體系與能力現代化的發展目標。近年來,新華社的技術工作與“體系與能力建設”的總體設想一脈相承、息息相通,今年我們將建成下一代技術體系,隨著下一代技術體系的建成,我們的團隊將初步具備現代化水平的技術能力體系。在這個能力體系中,除了剛才提到的“三項基本能力”,從學科建設的維度進行梳理,還包括海量數據處理能力、信息匯集和信息碎片化處理能力、高性能集群公共服務能力和網絡內容依法治理能力等等,從工作維度梳理,還有整體創新能力、規劃能力、研發能力、運維保障能力和執行能力等等,這些能力逐步聯網連片、形成合力,在下一代技術體系頂層設計框架的指引下,服務采編業務創新和新興媒體建設創新,保證我們的技術工作按照“技術先行”的總體要求,圍繞“陣地前移”、“三個拓展”、“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媒體機構建設”、“六項重點技術工作”、“打造新聞信息集成服務”、“推進媒體融合發展”和“增強體系與能力現代化建設”這些歷年的中心工作,不斷開拓進取、改革創新,迎接新的挑戰,實現新的跨越,保持一路領先!
回首過去,我們豪情滿懷;展望未來,我們充滿信心。我們要在“技術先行”理念指引下,圍繞“媒體融合發展”中心任務,按照“體系與能力建設”的要求,不斷加強“下一代技術體系”與“三項基本能力”為核心的技術體系與能力建設,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勁頭抓工作、謀發展,為將新華社建成國際一流的現代全媒體機構而奮斗!
記者:再次感謝呂局長接受雜志社的專訪。
呂銳:謝謝《中國傳媒科技》雜志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