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厚倩
急診護理路徑在重癥顱腦損傷患者急救中的應用效果觀察
杜厚倩①
目的:對急診護理路徑的實施方法進行探討,了解其與常規護理在搶救重癥顱腦損傷中的臨床效果。方法: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42例患者分為兩組,觀察組按急診護理路徑進行護理,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分析和比較兩組入院前以及救治后APACHEⅡ評分結果、住院時間、救治所耗費的時間、患者住院死亡例數、搶救中死亡例數、搶救所花費的治療費用。結果:經及時搶救和護理處理后,兩組患者救治后APACHEⅡ評分均明顯下降(P<0.05),且觀察組救治后分數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各項情況均優于對照組,且所花費搶救費用更低(P<0.05)。結論:在對重癥顱腦損傷患者進行搶救時,縮短時間是關鍵。急診護理路徑通過爭取搶救的每一分每一秒,使患者能夠在最佳時間獲得最好的救治,故取得了非常好的救治效果。
急診護理路徑; 重癥顱腦損傷; 救治效果
重癥顱腦損傷由于患者大腦受到嚴重創傷,故預后非常緩慢且兇險,經常出現因處理不當而導致病死的情況[1-3]。加強重癥監護是提高重癥顱腦損傷患者生存率的主要措施,對預后效果進行全面改善,為搶救患者生命爭取最佳的時機。在搶救時,快捷熟練地給予護理,避免繁瑣復雜的操作程序延誤救治時間,導致不可挽回的后果[4-7]??旖葑o理路徑是一種基于臨床護理路徑的新型護理方法,流程簡化、操作快捷。現對本院實施急診護理路徑的相關信息進行總結。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接診的42例重癥顱腦損傷,女14例,男28例。患者年齡25~75歲,平均(35.82±5.92)歲。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所有患者評分均在3~8分之間,平均(4.82±1.27)分。病源分別為:13例重度開放性顱腦損傷,8例硬膜外血腫,6例腦挫裂傷,3例腦干損傷,3例顱骨骨折,9例硬膜下血腫。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42例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1例。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
1.2.2 觀察組 給予急診護理路徑。通過對CNKI以及PubMed進行檢索,關鍵詞為急診護理路徑、重癥顱腦損傷,對相關文獻資料進行搜索,并對收集到的文獻資料進行認真分析[8-9]。對本院急診室護理主要流程進行統計,咨詢急診醫生,同時結合重癥顱腦損傷收集到的資料,擬定急診護理路徑。所采用的急診護理路徑,結合了國內外先進經驗和本院具體情況,更加滿足本院急診室的實際需求,以求能夠取得最佳的救治效果。結合患者的病情,可按照程度的不同,將其劃分為(輕、中、重度),同時按照不同的情況擬定不同的救治預案。制定急診護理路徑表格,按照實施方案逐一落實,每完成一項,需對將“□”選中,且護理人員需在其后簽字。急診護理路徑實施小組,主要由2位高年資主管護師、1~2位護師組成,主要負責落實護理路徑相關事項,提高救治有效性。(1)院前急救階段:對病患的具體情況進行認真評估,完成評估表格的填寫,按照評估結果做好搶救準備。提前5 min將轉送平床備好,同時為患者聯系相關科室。在接到患者后按急救預案正式實施,經由綠色通道,迅速將患者送入搶救目的地。配合醫師做好接診。詳細了解受傷情況和時間,傷后神志是否清醒,有無中間清醒期,嘔吐及肢體活動障礙等。若患者無外出血而有休克征象應協助醫師查明有無頭部以外部位的損傷。(2)急救搶救階段:入院后,應立即為病患建立起靜脈通路,對傷口進行處理。首先密切觀察病情。神志改變:由于顱內血腫引起顱內壓增高,患者在進入繼發性昏迷之前可出現頭痛和頻繁嘔吐,躁動不安。生命體征:為了避免患者躁動影響準確性,應先測呼吸,后測脈搏,最后測血壓,如患者出現血壓升高,脈搏減慢,呼吸深慢,提示有顱內壓增高;出現抽泣樣呼吸,提示病情危重。瞳孔:注意觀察兩側瞳孔的形狀、大小和對光反射清況,如瞳孔對光反射消失,眼球固定伴深昏迷多為臨終前表現;若受傷后瞳孔正常,然后一側瞳孔先縮小漸之進行性變大,且對光反射減弱或消失,是小腦幕切跡痛的征兆。進而需要通過氣道護理的方式,將患者的氣道打開,保證其通暢性。針對呼吸不暢情況,應為其提供呼吸機或吸氧處理。按照醫生囑咐經由靜脈通道給予患者相應藥物,確保其能夠對癥解決。留置尿管,觀察尿量、顏色、性質,抽血,交叉配血及必要的血液檢查[10-11]。運用APACHEⅡ與GCS對患者的狀態進行整體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對患者的病情情況進行分析,并在10~15 min時間內,完成患者護理預案的擬定。(3)檢測樣本及時送檢:責任護理人員需全程陪同患者完成各項檢測,并完成對檢查報告的分析。(4)科室聯系: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為其聯系骨科等科室醫生,醫生在5 min時間內到急診室參與救治會診。(5)其他事項:按照醫生要求經靜脈提供相應藥物,對患者的氣道、導尿管等各種管道進行密切監測,確保其暢通無阻,未出現扭曲或折疊等情況,在完成救治后,10~15 min時間內完成ICU的轉送。
1.3 觀察指標 采用APACHEⅡ評分系統對入院前以及救治后的情況進行評估。分析住院時間、救治所耗費的時間(從實施救治到完成ICU的轉送)、住院死亡例數、搶救中死亡例數、搶救所花費的治療費用。
2.1 兩組患者入院前以及救治后APACHEⅡ評分比較 患者入院前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經及時的搶救和護理處理后,兩組救治后APACHEⅡ評分均明顯下降(P<0.05),且觀察組救治后分數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各項指標對比 觀察組各項情況均優于對照組,所花費搶救費用更低(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入院前以及救治后APACHEⅡ評分比較(±s) 分

表1 兩組患者入院前以及救治后APACHEⅡ評分比較(±s) 分

表2 兩組患者各項指標對比
重癥顱腦損傷是一種嚴重性創傷,患者往往會同時出現顱骨骨折等損害,給機體造成了非常嚴重的損傷,創傷涉及面積大,范圍廣,極易致使患者顱內壓出現明顯上升,處理不當,可致患者死亡等[12]。由于患者受傷情況較為嚴重,故預后處理難度甚大且兇險程度較高。在搶救過程中,通過有效的措施,使顱內壓迅速下降,病情恢復穩定。對顱內損傷情況進行判斷時,必須結合顱腦MRI或CT,對損傷的類型、范圍以及程度進行分析,故加強影像診斷非常關鍵。經由影像科對顱內情況進行觀察,可使醫師的治療針對性更強,效果更理想。重癥顱腦損傷是一種高能量損傷,通常情況下,患者多伴隨有全身性多發損傷[13-14],例如:因墜落等導致重癥顱腦損傷,這往往使內臟器官也受到損傷,出現大量內臟出血,對循環血容量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甚至可能導致患者各器官出現灌注不足等傷害。在對該情況處理時,必須診斷判斷,及時處理,與搶救措施有效配合,可使成功率大幅度提升。
急診護理路徑主要通過對路徑進一步規范化和程序化,實現對臨床護理工作的有效整合和梳理,促使臨床護理工作以階梯式流程推進,取得一目了然,逐一推進各項工作的效果[15]。將繁瑣復雜的流程簡化為簡單方便且效果理想的操作流程,同時更加便于對流程執行過程中出現的疏漏進行查找和改進,讓每一位患者能夠感受到最佳的服務質量,節省醫療資源。截至目前,臨床護理路徑已成為國內外急診救治中廣泛使用的一種護理手段。急診護理路徑以此為基礎,通過環環相扣的方法對每一個步驟進一步強化,強調最短的時間,最佳的效果,緊密相連,故效果甚佳。
總而言之,在對重癥顱腦損傷患者進行搶救時,縮短時間是關鍵。急診護理路徑通過爭取搶救的每一分每一秒,使患者能夠在最佳時間獲得最好的救治,故取得了非常好的救治效果。
[1] 萬劍.76例老年重型顱腦損傷臨床治療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2):46-47.
[2] 劉利艷,蔡丹霞.淺談冬眠低溫療法治療顱腦損傷的護理體會[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4):60-61.
[3] 陳瓏.亞低溫治療對顱腦損傷的療效及對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5):50-51.
[4] 陳瓏.不同劑量高滲鹽水治療顱腦損傷時對血生化及滲透壓的影響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7):132.
[5] 曾春生,荊國杰,姚曉騰,等.有創顱內壓監測在特重型顱腦損傷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9):106-107.
[6] 徐偉.59例特重型顱腦損傷術中急性腦膨出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11):109-110.
[7] 孫小鵬,高寶山,曲凱等.高壓氧并神經外科治療與單純神經外科治療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12):41-42.
[8] 劉赟,韓月蕊.高壓氧輔助治療重型顱腦損傷療效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2, 9(1):42-43.
[9] 彭燕妮.亞低溫在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中的應用及護理[J].中國醫學創新,2012,9(2):134-135.
[10] 韋耀剛.重型顱腦損傷早期亞低溫治療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2,9(3):35-36.
[11] 戴鳳珠.心理干預對老年顱腦損傷患者焦慮抑郁心理的影響[J].中國醫學創新,2012,9(4):23-25.
[12] 馬玉蓮.護理干預對預防顱腦損傷患者呼吸道感染的作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2,9(4):84-85.
[13] 邊友梅.顱腦損傷患者手術前后的觀察和護理[J].中國醫學創新,2012,9(5):67-68.
[14] 劉淑卿,張春華,李詩媛,等.178例重癥顱腦損傷患者手術前后的舒適護理體會[J].中國醫學創新,2012,9(33):74-76.
[15] 喬雪,王國芳,劉美玲,等.護理措施在重型顱腦損傷并應激性潰瘍治療中的作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2,9(33):78.
The Effect of Emergency Care Course on Rescuing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DU Houqia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4,11(26):077-079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methods of emergency care course and to learn the clinical effect of it and routine care on rescuing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Method: 42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digit table,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emergency care course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care. The APACHE II scoring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the time spent in going to hospital,the time spent in treating,the number of deathin hospital and the number of death in rescue, and the cost of emergency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Result: With timely treatment and care, APACHE II scores of both groups were decline obviously(P<0.05). APACHE II scor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much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In the observation group,every aspect including the cost of emergency treatment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Shortening time is critical for emergency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By racing against time, emergency care course brings the best treatment to patients in the best time, and thus achieves good treatment effect.
Emergency care course;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Effect
10.3969/j.issn.1674-4985.2014.26.029
2014-02-21) (本文編輯:陳丹云)
①山東省滕州市中醫醫院 山東 滕州 277500
杜厚倩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Tengzhou Hospital of TCM, Tengzhou 27750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