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梅 封木忠 查國華
目前社會節奏逐漸加快,人們的社會壓力和工作壓力逐漸增加,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患者逐年增多[1]。該疾病的主要特點為病程較長,且在短時間內的治療不能取得良好效果,在治療期間,心理狀況、飲食情況和生活習慣對患者的治療效果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在治療過程中對患者實行綜合護理干預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2]。選取本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240例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同時對其中的120例患者進行綜合護理干預,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240例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入院后根據胃鏡檢查發現均處于愈合期或活動期,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20例。觀察組120例患者中,男89例,女31例;年齡32~56歲,平均(45.2±4.4)歲;慢性胃炎77例,消化性胃潰瘍43例。對照組120例患者中,男79例,女41例;年齡29~56歲,平均(45.3±5.1)歲;慢性胃炎78例,消化性胃潰瘍42例。兩組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藥物治療,根據患者病情選用胃黏膜保護劑、質子泵抑制劑。針對幽門螺桿菌呈陽性者采取抗幽門螺桿菌治療。兩組患者均采取相同的藥物治療標準。對照組實行常規護理療法,觀察組根據病情制定合理的護理方案,在實施過程中根據患者情況適當進行調整,具體實施措施如下。
1.2.1 健康教育 對患者詳細介紹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的治療方法、發病機理、發病原因等知識,通過系統地講解使患者對疾病形成完整的認識,同時對患者的疑問進行詳細解答,采用口頭講解、視頻、宣傳欄教育、患者溝通交流會等形式,向患者介紹如何進行病情觀察以及相關的應對措施,讓患者能夠最大限度地理解如何進行疾病的監測,以及提高保健意識[3]。
1.2.2 生活調理 對患者的生活習慣進行分析,鼓勵其良好的習慣并保持,對不良習慣進行指出,且對患者說明其危害性并加以糾正。分析患者飲食習慣且及時調整食譜,膳食結構以低脂肪、高蛋白、同時易消化吸收食物為主,避免進食過熱、辛辣、刺激性強的食物。消化性潰瘍的患者按時喝牛奶,牛奶能夠暫時中和胃酸,隨后依附于胃黏膜,能夠刺激其生成胃酸[4]。加強患者的飲食管理,對出現少量便血患者可使其服用冷牛奶、冷豆漿等流質食物;出現明顯出血患者實行禁食,待其病情穩定后令其食用營養豐富的流食,根據其病情好轉后恢復為正常飲食。保證患者充足的睡眠時間,合理安排患者的工作與休息時間,促使其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時注意氣候變化及時調整患者衣服,對胃部進行保暖,鼓勵患者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增強患者體質。適時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叮囑患者合理、按時服用藥物,提高患者服藥依從性。
1.2.3 心理護理 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患者通常因病程長、顯效慢、食欲不佳、體質較弱,通常易復發,有時產生悲觀、焦慮、沮喪等不良情緒,護士應細心觀察、了解患者的情緒,及時傾聽患者訴說,理解患者的合理意見,對患者給予關懷和重視,增進患者同外界接觸的機會,增加其社會認同感。同時使用諾丁漢健康調查問卷(NHP)調查兩組生活質量,主要評價指標包括軀體活動、精力、社會生活、睡眠情感等方面,對兩組治療效果及NHP評分進行統計并比較。
1.3 療效判定標準 (1)顯效: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的癥狀消失,胃鏡檢查發現原潰瘍進入白色瘢痕期;(2)有效: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癥狀有所好轉,胃鏡檢查發現潰瘍面出現不同程度的縮小,進入愈合期;(3)無效: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癥狀無明顯改善或者加重,胃鏡檢查發現潰瘍面無明顯改變或加重,進入活動期或者愈合期。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4.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的比較 觀察組經過綜合護理干預后的總有效率91.7%(110/12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2.5%(87/12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的比較 例(%)
2.2 兩組NHP評分的比較 觀察組經過綜合護理干預后的NHP各項指標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NHP評分的比較(±s) 分

表2 兩組NHP評分的比較(±s) 分
*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精力 軀體活動 社會生活 睡眠情感觀察組(n=120)12.0±1.2*3.5±0.6* 4.5±0.6* 6.2±2.3*對照組(n=120)11.0±0.9 2.8±0.4 3.9±0.2 4.8±1.5
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發病率高,隨著社會進步,人們生活和工作的節奏加快,通常其生活習慣不良及飲食不規律等原因,導致發病率近年來呈上升趨勢。且胃炎和胃潰瘍如不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措施則會導致病情惡化,容易導致癌變和其他更加嚴重的后果,所以治療慢性胃炎和胃潰瘍刻不容緩。根據近年來的臨床研究發現,慢性胃炎的發病因素為多方面的,慢性胃炎發病機理通常與感染幽門螺桿菌、免疫系統、十二指腸液體反流以及胃黏膜營養匱乏等方面有關,長期高鹽、粗糙或辛辣刺激飲食、精神心理因素、酗酒等也能導致慢性胃炎[5]。消化性潰瘍與感染幽門螺桿菌、使用非甾體抗炎藥、胃蛋白酶以及胃酸分泌異常、胃腸道動力出現異常有關,不良應激和精神心理因素、沒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樣是致病因素,例如飲食時間不規律、膳食結構紊亂、吸煙、酗酒等[6]。主要癥狀表現為腹部飽脹不適、腹痛、惡心、噯氣、黑便等,嚴重時可出現消化道出血、穿孔,甚至可能發展為胃癌。大多數患者通常只注意藥物治療,且該病的治療效果顯效慢,通常在治療的過程中忽略綜合護理干預而導致治療效果不佳,從而導致疾病反反復復,使患者的身心皆受到疾病的折磨[7]。消化系統疾病使患者承受巨大痛苦,嚴重影響患者的營養攝入,從而使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甚至影響患者進一步治療,患者惡心、嘔吐等癥狀會降低患者營養狀況以及機體耐受力,所以在治療過程中要注意保證患者能夠攝入充足營養,不論是在家里或者是在醫院,不能忽視患者的飲食護理[8-12]。近年來臨床研究發現,如果患者的營養狀況良好,那么可以承受胃炎和胃潰瘍所造成的巨大壓力,因此護理過程中應當保證患者營養均衡,從而發揮護理的重要作用[13-14]?;颊叩男睦頎顟B同樣能夠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所以在護理過程中同時要注意患者的心理狀態變化并且適當加以護理干預。
根據本次研究的數據,觀察組經過綜合護理干預后的總有效率91.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2.5%(P<0.05)。說明本次研究對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患者實行綜合護理干預方法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在對患者的NHP評分統計中,觀察組的各項指標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綜合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所以在整個對患者護理期間醫護人員應注意患者的心理變化,對患者的情況進行針對性的心理護理,調整患者的心態和情緒,使患者能夠保持積極心態,服從醫護人員的管理和安排,及時進行治療,明顯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綜合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改善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患者生活質量,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在臨床上值得借鑒和進一步推廣。
[1]謝冬玉.綜合護理干預對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5):430-431.
[2]劉國強.護理干預對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3,34(19):2952-2953.
[3]楊艷.綜合護理干預對慢性胃炎患者的影響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2,10(5):34.
[4]羅婷,顏幸杰,梁秀萍,等.中醫藥對消化性潰瘍愈合質量研究進展[J].內蒙古中醫藥,2013,32(9):124-126.
[5]黃志昂.疏肝運脾湯合三聯療法治療慢性胃炎76例臨床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12):80-81.
[6]田曉軍.中藥治療慢性胃炎62例臨床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27):93.
[7]袁梅,楊芳,黃翠紅,等.綜合護理干預對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4,11(5):695-696.
[8]許美雄.綜合護理干預對消化性潰瘍患者臨床療效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2):89-90
[9]王芬娟,王欣,葛維媛.根治幽門螺桿菌感染治療療效觀察與護理[J].中國醫藥導報,2010,7(28):30-31.
[10]左彥珍,李臨英,任曉梅.綜合護理干預在消化性潰瘍治療中的作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8):58-59.
[11]陸忠紅,仇訓華,黃麗兒,等.綜合護理干預對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13):83-84.
[12]黃文靜.綜合護理干預對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5(4):831-832.
[13]吳秀玲.綜合護理干預對慢性胃炎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河南職工醫學院學報,2013,25(3):314-315.
[14]李莉.綜合護理干預對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13,8(21):21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