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清 王家剛 黃家祥 劉 濤 張順繁
(1.鐘祥市植保站 431900; 2.鐘祥市農業局 431900)
近年來,由于連作、頻繁調種等因素的影響,使小麥紋枯病、散黑穗病等多種土傳病害、地下害蟲及蚜蟲的危害程度逐年加重,嚴重影響了鐘祥市小麥生產。為試驗 60%吡蟲啉懸浮種衣劑+6%戊唑醇懸浮種衣劑對小麥主要病蟲害的防治效果,評價其對小麥的安全性以及對作物生長及產量的影響,2010年~2013年連續開展了小麥拌種試驗。
試驗地點選在鐘祥市南湖原種場,供試小麥品種為鄭麥9023。
60%吡蟲啉懸浮種衣劑(高巧),拜耳作物科學公司產品);
6 %戊唑醇懸浮種衣劑(立克秀),拜耳作物科學公司產品;
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成都科利隆農資有限公司);
25%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海南利蒙特生物農藥有限公司);
設清水對照處理。
試驗處理設計見表1,小區面積333m2,3次重復。

表1 藥效試驗處理設計
播種前1d~2d,各種藥劑根據試驗品種濃度設計要求,按100kg種子的藥量加2.0L水調成漿狀液,然后將調好的藥液與種子充分攪拌均勻,使藥液均勻分布在種子上,室內攤開晾干備播。667m2播種量12kg~15kg,采取機播。
根據小麥生育進程,調查出苗情況、生長情況及不同處理對地下害蟲、蚜蟲、紋枯病、銹病、散黑穗病等小麥主要病蟲害防效。
由表2可知,2010年~2013年不同處理小麥出苗率差異不大,方差分析不顯著,說明藥劑拌種對小麥出苗率無明顯影響,且高巧+立克秀拌種有利提高小麥出苗率。

表2 不同處理對小麥出苗的影響

表3 不同處理對小麥生育情況的影響
2010年~2013年小麥分蘗末期調查結果見表3。表3顯示,處理2、處理3較對照平均株高降低3cm~4.2cm、單株平均分蘗數增加0.4個~ 0.9個、單株平均地上鮮重增加0.26g~1.77g、單株平均根長增加0.4cm~1.2cm、單株平均地下鮮重增加1.01g~3g。經方差分析,株高、分蘗數、根長、地下鮮重差異顯著,單株地上鮮重無顯著差異,說明藥劑拌種在小麥分蘗期以前,有利矮化植株,增加分蘗和鮮重,提高植株根系,促進其發達,明顯提高小麥植株素質。

表4 不同處理對小麥主要病蟲害防治效果
病蟲發生情況與防效分析見表4。處理 2、處理3紋枯病防效53.3%~92.2%,且分別與對照差異顯著,說明藥劑拌種對小麥紋枯病有很好的防效,持效期長。
2011年小麥條銹病偏重發生,2012年小麥葉銹偏重發生。在小麥乳熟期對銹病進行定局調查,處理2、處理3較對照銹病病情指數低一些,相互間無顯著差異,說明藥劑拌種在小麥銹病發生初期,預防效果較為明顯,在銹病呈偏重以上程度發生年份,后期必須進行葉面防治。
小麥赤霉病屬典型氣候型病害,病情指數年度間差異較大,但不同處理小麥赤霉病病情指數無顯著差異,說明在4月中下旬小麥齊穗~揚花初期開始噴藥保穗。
小麥乳熟期對散黑穗病進行定局調查,小麥藥劑拌種預防小麥散黑穗病防效100%,說明藥劑拌種能很好的防治小麥散黑穗病。
2011年小麥蚜蟲中等發生,處理2、處理3苗期蚜蟲防效100%。小麥乳熟期對穗蚜進行調查,處理2、處理3對穗蚜防效分別為91.2%、75.5%。方差分析表明,處理2、處理3無顯著差異,且分別較對照差異顯著,說明藥劑拌種能很好的防治蚜蟲,持效期長。
由表5可知,處理2、處理3較對照增產16.8%~29%,增產效果十分明顯。方差分析表明處理2、處理3無顯著差異,但與對照差異顯著,說明藥劑拌種具有顯著的增產作用,高巧+立克秀藥劑拌種增產尤其明顯。

表5 不同處理小麥產量調查
2010年~2013年小麥藥劑拌種試驗結果表明,藥劑拌種對小麥出苗率無明顯影響,既能有效防控小麥紋枯病、散黑穗病、蚜蟲,對小麥銹病發生初期有很好的預防效果,又能促進麥苗生長和分蘗,提高麥苗植株素質,對小麥增產效果明顯。處理2(高巧+立克秀)拌種對小麥植株素質、病蟲防效、增產效果均優于處理 3(25%吡蟲啉+15%三唑酮),且操作簡便可行,值得大面積推廣。
[1] 許艷云,張廣照,王家剛等.60%吡蟲啉懸浮種衣劑(高巧)+6%戊唑醇懸浮種衣劑(立克秀)防治小麥病蟲害試驗結果初報[J].湖北植保,2011(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