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勝男
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水土流失極其引起的土地退化問題引起了世界各界人們的普遍關注,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更是加劇了這種現象的持續發展,水資源正面臨著極其嚴峻的形式,如何有效的進行水土保持,更好的促進經濟建設的發展成為了當今世界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文章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簡要的分析與總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水土保持;土地保育;存在問題
引言
我國的水土流失現象十分嚴重,在現有的土地中,無論是城市農村,還是山區丘陵,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造成水土流失現象的主要原因有風力侵蝕,水力侵蝕,以及混合侵蝕等。水土流失所呈現的規律是覆蓋面積比較廣,流失量大。水土流失不僅對環境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由此帶來的自然災害危及了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有極大的影響。
1 水土保持的概念
1.1 水土保持的含義
嚴格意義上來講,水土保持并沒有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定義,隨著科技的不斷創新與發展,各個學科的相互滲透,相互吸收,使其水土保持所涉及的內容不單單是單純意義上的水資源管理,更是結合了水土資源,綠化環境,土地利用,生物措施等其他相關的學科內容知識,更加系統全面的進行了分析與總結。它是一項綜合性的建設工程,主要目的是以水土保持為主,通過一系列的技術手段以及技術支持,進行資源環境的改善。進而整體上促進經濟建設的發展與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建立良好的生態體系,共同促進其社會的發展。
1.2 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蝕
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是兩個相對的概念,雖然未在國際經典辭書上找到專門簡明釋意條目,但根據一些國際學術專著,它們的意義也是比較明確的:是指土壤侵蝕(包括水、風、重力、人為活動等營力)造成陸地表面水土資源和土地生產力的破壞和損失。土壤侵蝕是國際通用的土壤學學術用語,國際上有代表性的學術專著和機構對此定義大致相同,即水、風、重力等作用下土壤的流失。
1.3 水土保持的作用
水土保持的綜合治理對生態環境的作用和影響是不可估量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能有效改善治理區的生態環境,降低土壤侵蝕模數,增加林草覆蓋率,提高空氣質量,還能有效攔蓄降水,攔截泥沙入河。同時,對于緩解山丘區,農村人、畜飲水困難,減少洪澇災害和抵御旱災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并且能為治理區域的農、林、牧業創造良好條件,為增加群眾收入,使群眾盡快走致富道路提供有力的支撐。
1.4 水土流失與水土流失
防治水土流失涉及了防治土地荒漠化、防旱保水等內容,維護和提高土地生產力涉及了植物侵蝕、化學侵蝕、慎重考慮工程措施等內容,綠化美化環境則涉及了植樹造林、慎重使用復墾措施等內容。總之,水土保持已不是最初的水土流失防治,即采取措施簡簡單單地把水土資源固定在某一個區域。
2 水土保持問題根源的解析
隨著人們認識的發展,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學的概念在不斷完善、深化,水土保持學正在逐步演變成一個綜合學科。我們要逐步改變把水土保持單純地理解為水土保護,而沒有意識到水土保護的根本目的。保持含義不僅限于保護,而是保護、改良與合理利用。因此,在方案設計的時候,僅著眼于防治土體的損失,進行機械地“固定”處理,夸大甚至是盲目使用工程措施,從字面上理解植物措施。
2.1 對綠化、美化環境認識膚淺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綠化、美化環境可以從一定程度上緩解水資源的大量流失,尤其是在地區干旱的荒漠地帶,更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此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在城市發展建設的同時,必須將綠化、美化環境的方針政策落實其中,只有全面貫徹落實綠化、美化環境的重要性才能從根本上改變人們對綠化、美化環境的認識,真正的做到節約水資源的有效管理與維護。
2.2 僅從定義上理解,沒有注意到事物的發展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為工農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但與此同時也要注意其相應的制約因素,尤其是針對農業發展而言,由于其水資源有限,各個地區的水資源分配不均,進而限制了農業經濟的發展。預算統計顯示,截止2050年,我國面臨的水資源使用將嚴重阻礙社會經濟的發展現狀,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人們的生產生活活動,人口將面臨嚴重缺水。就目前而言,很多研究學者認為,可以將入滲的水資源進行全面的利用與保護,這樣將大大緩解其水資源緊張的發展局勢,其實不然,這種想法只是暫緩了水資源的緊張使用,并不能作為長期的發展戰略。水資源保護及其利用必須從根源上加以解決,從方方面面加以控制,改善。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促進生態事物的發展,合理利用水資源,建立完善的水循環管理體系,加強水資源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落實與實施,真正意義上促進其經濟建設的發展。
3 水土保持功能的法律概念
3.1 水土保持功能的定義
水土保持功能指陸地表面的各個種類生態系統所發揮或蘊藏的有利于維護和提高水土資源和土地生產力的作用。為避免了循環論證,這個定義沒有用“水土保持設施”,而準確地采用了陸地表面的各種類生態系統。因為生態系統是一個適用任何范圍或任一等級的一個很廣泛的概念,它可以具體指一個池塘、一塊農田、一片森林,也可以指最大的生態系統生物圈。這里土地生產力是一個衡量和判斷水土保持功能是否降低的重要指標,不能用政治經濟學上的生產力概念來理解,只能采用生態學上的生態系統的生產力的基本原理來理解。
3.2 水土保持功能的重要表現形式
森林和植被水源涵養作用,指森林和植被覆被地面,截持降水,調節和吸收地面徑流,固持和改良土壤,保護和滯蓄下滲水分抑制蒸發,提高水分有效蒸騰等作用,其本質是森林對水資源的有益影響,因此在江河的水源區必須充分發揮森林水源涵養作用,做到“蓄水于山”和“蓄水于林”。因此,濫伐森林,毀壞植被、陡坡開荒等行為,從影響水源涵養作用意義上說,就是降低水土保持功能。
3.3 水土保持功能的重要指標
通常情況下,按總生產力從大到小進行排序是森林、農田、疏林和灌叢、草原、荒漠。在其他環境因子如光照、水分、溫度等條件相同情況下,植物數量和分布越少,總生產力越低,也就是水土地生產力越低,說明水土保持功能降低。這也就從理論上論證了人為生產活動挖掘、破壞地表和傾倒土(石、渣)占壓地表,破壞植被,從而降低水土保持功能的命題。
水分是土壤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影響土壤的物理性質,制約著土壤中養分的溶解、轉移和微生物的活動,是構成土壤肥力的一個重要的因素,而且本身更是一切作(植)物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地表水和地下水必須適時適量地轉化成為植物根系吸水層(可供根系吸水的土層,略大于根系集中層)中的土壤水,才能被植物利用。
4 結束語
我們一定要認清形勢,利用水土保持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統籌規劃,求真務實,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使我國早日呈現出河流清澈、山川秀美的大好景象。
參考文獻
[1]王飛.人類活動對區域水土流失影響的定量評價[D].西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4.
[2]田均良,劉普靈,張翼,等.治理水土流失 再造山川秀美延安--對中尺度生態環境建設中落實總理指示的認識與思考[J].水土保持研究,2000.
[3]王安明.加強水土保持規劃 依法防治水土流失[A].水土保持依法行政的理論與方法——中國水土保持學會預防監督專業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