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全媒體時代,地方黨報如何改進新聞評論、創新深度報道?
——《開封日報》新聞評論改革暨深度報道創新研討會觀點擷英
□ 文/本刊記者
新聞評論和深度報道是黨報核心競爭力所在。全媒體時代,地方黨報的新聞評論與深度報道如何占領輿論主陣地,進一步增強影響力和傳播力?2014年10月25日,河南省新聞工作者協會和開封日報報業集團召開“《開封日報》新聞評論改革和深度報道創新研討會”,新聞理論專家、媒體人會聚一堂,梳理《開封日報》新聞評論和深度報道方面的探索和實踐,圍繞“全媒體時代 地方黨報如何進行新聞評論改革及深度報道創新”的主題,進行了熱烈討論和思想碰撞。會議由開封日報報業集團總編輯劉會敏主持。
中共開封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孔羽:《開封日報》是河南省創刊最早的黨報之一。近年,《開封日報》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需要,主動加大新聞創新和改革力度,擴大了黨報影響力。特別在新聞評論方面,圍繞市委、市政府重大部署,發揮評論的導向和引領作用。在深度報道方面,《開封日報》圍繞中心工作,突出民生視角,強化新聞選題,做出了品牌和影響,成了讀者喜愛的板塊。在此,我對《開封日報》的同志們提幾點希望:第一,把握導向,提高能力。始終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要研究新聞規律,把體現黨的主張和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第二、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要始終堅持圍繞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謀劃好、開展好新聞宣傳工作。第三,創新工作,提升效果。要加快與新媒體融合發展,適應新形勢,研究新規律,牢牢把握輿論主導權。
河南省新聞工作者協會常務副秘書長金志毅:開封日報報業集團近年來非常重視評論的撰寫,成立了評論部,加強了寫作力量。這幾年的評論篇篇可以說是思想新、時效強、觀點明、有深度、厚度和銳度,體現了旗幟引領作用,受到省、市領導的高度贊揚。重大主題報道是《開封日報》深度報道的一個特色。如2014年,《開封日報》推出“副中心城市建設新聞調查全國行”大型異地采訪活動,為開封發展定位獻計獻策,連續刊發的12篇報道,經驗彌足珍貴,為早日把開封建成河南新興副中心城市譜寫出“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壯麗篇章。還有近年開封市整治三輪車亂象的報道,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開封日報報業集團黨委書記、社長、董事長和寶杰:《開封日報》具有66年的辦報歷史,近年來,《開封日報》下大力量重點培育《開封日報》評論和深度兩個品牌。在評論方面注重打造政論品牌,創新評論文風,主動引導社會熱點,積極搶占輿論制高點,著力創建了“開言”“汴平”等評論品牌,設立“隨感錄”“汴梁晨話”“宋都新語”“大梁時評”等多個評論欄目。在深度報道方面,緊密結合實際,注重報道選題,精心組織采訪,大篇幅刊發、多版面推進,不斷形成宣傳報道的氣勢,增強了地方黨報在多元化輿論環境中的主流影響力,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業內專家的高度評價。我們將以此次研討會為契機,進一步開創黨報宣傳報道的新局面。
開封日報報業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編輯屈艷枝:《開封日報》“亮劍”新聞評論和深度報道兩大利器有以下一些做法:在評論方面,一是在服務大局中體現擔當。《開封日報》評論工作以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為重點,以打好“五大攻堅戰”為目標,以建設國際文化旅游名城為重任,旗幟鮮明,及時跟進,全方位開展好評論工作。截至目前,先后推出1680余篇評論、71組系列評論420余篇以及近370余個新聞評論專版。二是加強品牌建設,打造言論精品,在品牌建設中彰顯特色。重點打造以“開言”“汴平”為引領的叫得響的評論品牌。這些評論品牌以及社論、評論員文章,與一版“隨感錄”、二版“汴梁晨話”、五版“宋都新語”、六版“財經論道”等評論欄目一起,構成了一個層次清晰、分工明確的言論陣容。三是創新表達,旗幟引領,充分發揮黨報言論的旗幟作用。深度報道的主要做法有:一是設置議題,策劃先行,緊緊圍繞中央、省委特別是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勇于擔當,主動作為,以大手筆反映大主題、大方向、大趨勢、大事件,以大視野整合新聞資源,策劃組織一系列體現市委戰略意圖、高揚主旋律的戰役性報道。二是堅持重大主題報道的本土化策略和“全國行走,本土落地”的開放辦報模式。三是打通兩個輿論場,在黨委關注、群眾關心、讀者渴求的題材上深入挖掘,實現了各方關注度的高度統一與融合。截至目前,推出了近200個調查性、解釋性深度報道。
人民日報社新聞協調部主任杜飛進:
《開封日報》堅持評論和深度報道“兩手抓”,可謂抓住了關鍵、也抓出了實效。《開封日報》的經驗和做法中,至少有以下四條值得發揚,對其他兄弟黨報也具有借鑒價值:一是堅持服務大局。始終堅持圍繞黨委、政府中心工作組織策劃評論和深度報道,體現了很強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二是立足百姓視角。“地域特色、民生情懷”也是《開封日報》一個十分重要的辦報理念,這在該報的深度報道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報道抓住了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在引導中體現服務,使新聞報道既有深度也有溫度。三是注重新聞策劃。隨著新聞產品越來越“碎片化”,信息消費越來越“快餐化”,傳統媒體只有高度重視新聞的策劃,主動設置議題,才能以高度、深度、厚度、銳度贏得讀者。《開封日報》策劃的“開封文化發展系列調查”“三輪車整治”報道等,都緊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和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通過深入剖析,引發讀者思考,產生思想共鳴,推動實際工作。四是強化開放思維。《開封日報》提出“全國行走,本土落地”,這是一個頗具新意的提法,它體現了開闊的眼界和開放的思維,彰顯了中原文化特有的大氣和包容。
社科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主任、新聞所原所長尹韻公:我感覺,《開封日報》的評論能做得這么出色,總結起來有以下幾個特點:一、緊扣開封的時代發展主題。受眾是需要召喚的,召喚的重要手段就是依靠評論,評論在國內媒體的重要程度是其他國家所難以比擬的,在地市黨報中的表現同樣也很明顯;二是評論集群是最大的亮點。《開封日報》上刊發有系列評論、“大梁時評”“隨感錄”等各種風格的評論,這種做法是很多報紙所不具備的,值得肯定;三、評論欄目互相支撐、互相照應,目標一致,特點鮮明,各有分工。四、有一支優秀的評論隊伍。我還有以下幾點建議:一、評論風格可以再輕松一些;二、幽默可以讓文章更有魅力;三、評論視野可以再開闊一些,評論工作需要用世界的眼光、歷史的眼光來看待問題、評價問題;四、進一步深挖開封的本地優勢,開封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這一點需要加以利用,讓評論用觀點為文化古都添彩;五、盡量跟上時代步伐,可以向互聯網取經,多使用網言網語,避免總是同一張面孔出現,不要讓讀者產生隔膜感。
《中國記者》總編輯文璐:《開封日報》是有文化積淀和底蘊的,同時注重創新發展的媒體。一是長期堅持高質量辦報;二是為適應新傳播格局變化做出各種努力;三是積極實踐轉型融合發展;四是對新聞業務、新聞理論探索的高度重視。《開封日報》評論與深度報道具有鮮明的黨報特色,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同時關注民生,解疑釋惑,針對群眾期盼、生活工作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引導輿論,傳播正能量。深度報道主題豐富全面,觸及各個領域,更有學習借鑒的“他山之石”。如何適應新形勢下眾聲喧嘩的新特點?希望能更多體現新傳播格局下思想活躍、交鋒、碰撞、互動的特性,整體更加鮮明、銳利,既表現整體的穩重嚴肅,又體現個性鋒芒。動員更多社會力量、吸納各領域專家、學者,借力外腦充實擴大評論員隊伍,豐富評論形式、層次,使評論更具活力和思想性。更多體現媒體融合,版面與各種形式的網絡終端、自媒體互推互補,更加貼近輿情,在“熱點”處發聲。還可借鑒其他媒體“記者評論員”方法,規定評論員調研采訪時間,接地氣,采擷鮮活露珠。
中宣部《黨建》雜志社編委兼總編室主任苗遂奇:《開封日報》的評論有幾個鮮明特點:一是作品充滿力量,正能量多。二是作品帶著溫度,以情感人。三是作品飽含詩意,意境很美。在當前媒體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報紙評論和深度報道,一是要上通天線。不折不扣學習宣傳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學習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關鍵在“準、快、新”三個字上下功夫。“準”就是在理解、吃透中央精神和省、市重要決策部署上要準確。“快”就是要實現快速及時引導。“新”就是在內容形式上有創新。首先要有擔當,其次是要深刻,再次就是寫法要創新,常寫常新。二是要下接地氣。第一,帶著問題接地氣。寫評論、搞深度報道必須關注具體問題。第二,眼睛向下接地氣。要堅持眼睛向下,和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多到基層接地氣,多到現場摸實情。第三,用好資源接地氣。今天,中央提出要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封是歷史文化名城,先天條件這么好,歷史文化資源這么豐富,只要深入挖掘,就必定會用好這一寶貴地氣,形成匯聚民心的更加強大的氣場。
《新聞戰線》執行主編祝曉虎:《開封日報》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績,是因為善探時代之“驪”,緊扣發展主題,抓住關鍵要點。一、文章合為時而作,這絕非僅僅是圍繞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進行宣傳報道那么簡單。關鍵在于善于分析、把握中心工作后面的發展趨勢,讓時政評論與深度報道能夠深謀遠慮,有深度、有厚度、有銳度。二、創新宜以民為本。《開封日報》“汴平”與“深讀”,盯住的都是與市民生活極為密切的新聞點,以推動地方科學和諧發展,提升人民的福祉為最終目標,這也是新聞所探之“驪珠”。三、未來以融合為先。《開封日報》的評論與深度報道是傳統主流媒體的品牌,也應該在媒體融合發展中成為亮點。如果條件允許,《開封日報》可以利用二維碼、圖像識別等新技術,將“汴平”與“深讀”中的部分稿件由單一的文字形態轉化為文字、視頻、音頻等多媒體形態,有“汴平”與“深讀”這樣的名品牌,理應在媒體融合發展中有新開拓。
《新聞愛好者》雜志社社長、河南日報報業集團新聞研究所所長張靖:《開封日報》這幾年的評論可以說篇篇思想新、時效強、觀點明,有深度、厚度和銳度,體現了評論的旗幟引領作用。重大主題報道是《開封日報》深度報道的一個特色。如三輪車整治規范的深度報道,我看了之后很受觸動。我在《河南日報》周口記者站當記者的時候,就關注著這個選題,后來因故沒做成。依法整治規范市區三輪車,創出了開封經驗,城市變得秩序井然。這是個很好的深度報道選題,站在整個社會的高度,以對發展負責任的態度,以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高揚正確的輿論大旗,既保持自己在社會和公眾之中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又有力配合了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回答了群眾疑問,滿足了讀者需求。還有《開封日報》精心策劃的“十問干部作風”系列深度報道,很有思想性,問得也很有深度,分析干部身上存在的作風問題不遮不掩,回答問題擲地有聲,問出了干部作風問題的癥結所在。
《河南日報》新聞評論部主任張學文:我首先想表達的是一份敬重,對《開封日報》同仁在新聞實踐中這份堅持、堅守的敬重。《開封日報》的評論不僅數量多,而且質量高,緊扣中心工作展開評論,報社領導、部門主任也親自動手寫評論,足見對評論工作的高度重視。如何打造黨報評論的“黃金時代”?作為一名評論員,我的體會是要把握好六個“更加”:一是更加貼近融入時政。與時政記者多合作、多出去參加會議、多與領導干部接觸交流。黨報評論最重要的努力方向就是追求主動“融入”,讓報紙的評論本身成為時政的一部分。二是更加貼近地氣。除建立評論員定期下基層調研采訪的制度外,要讓記者寫評論成為一種常態。三是更加具有批判性。只要是合情合理、屬于媒體的正當權利范疇,就應當大膽介入,發揮好輿論監督的職能。同時為推動各項工作提供建設性的批評監督。四是更加專業。一方面要加強自身業務素養,不斷提高專業水平;另一方面,必須逐步建立自己的專家庫、智囊團,發揮好特約評論員的作用。五是更加富有個性。報紙評論版不僅要有一貫的、堅定的主張,而且要有獨特表達,不能板起面孔說官話套話。六是更加注重時效。為了爭奪第一解釋權,評論要注意時效。
《中國記者》值班主編張壘:研討會把評論和深度報道放在一起討論,這不僅是因為《開封日報》的深度報道和評論做得好,在更深入的層面,它暗示了,在媒體融合的時代,報紙和報道如何重新找回它的“重心”。當前,真正稀缺的是“特殊性信息”和“針對性信息”,以及用來整合信息,思考世界的“思想”和“方法”。做好深度報道和評論,關鍵是如何強化這個核心競爭力。《開封日報》的探索可以總結為12個字:“做精品、出系列、有大局、成智囊”。做精品,就是對一個問題的理解和表達真正超出普通百姓,體現黨報價值;出系列,就是持續不斷地用力,久久為功;有大局,就是“站在凳子上演講”,把中央精神、地方黨委政府工作與百姓連接起來。黨報不是一般的新聞紙,是和推動工作聯系在一起的;成智囊,就是成為黨委、政府的幫手,這是黨報的責任和義務。新形勢下媒體生態有三個特點:媒體融合發展步入深化;輿論碎片化、去中心化;全民素養提高倒逼宣傳手法深入轉型。依據這些變化:一是要以打造新型主流媒體為著眼點,重視“微言微語”的“小評論”和有深度的“小報道”。二是以挖掘百姓中的正能量為著眼點,讓老百姓“說自己的話”“自己說服自己”。三是以吸納外腦為著眼點,開門辦報,利用開封文化薈萃的特點,約請文藝界大家名家,打造“大家小文”。
編 輯 張 壘 leizhangbo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