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黃雅蘭 陳昌鳳
走向常態的融合新聞報道
□ 文/黃雅蘭 陳昌鳳
本文結合豐富的媒體融合案例指出,在新聞用戶的注意力日益碎片化、淺薄化和移動互聯網媒體蓬勃發展的情形下,單一而冗長的文字報道很難獲得受眾的青睞。融合新聞報道走向常態化將是新聞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
融合報道 新聞業 常態化
從早期多種媒介形式的簡單堆砌到如今對不同媒介元素各取所需的有機組合,融合新聞報道樣式愈發符合用戶的觀看需求,同時也影響和塑造著用戶的閱讀和收看習慣。在新聞用戶的注意力日益碎片化和移動互聯網媒體蓬勃發展的情形下,單一而冗長的文字報道很難獲得受眾的青睞。融合新聞報道走向常態化將是新聞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
近兩年,在“大數據”“數據新聞”等熱潮的推動下,關于融合新聞報道的論述和實踐獲得了學界和業界的廣泛關注,但“融合新聞”(convergence journalism)早已不是新名詞,其實踐開始于本世紀初的美國,論壇公司(The Tribune Company)和媒介綜合集團(Media General Inc.)分別以其擁有的在同一個地區的報社、電視臺和網站為基礎,構造了不同類型的“融合新聞”平臺,其主要特點是采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新聞傳播活動。①
在融合新聞報道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中,以手機、互聯網和移動終端為代表的新媒體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從最初的電子雜志、手機報、網絡廣播到如今的移動終端應用程序(App),融合新聞報道的平臺也在發生著劇烈的變化,不同的媒介以更合適的比例和樣式進行著組合和搭配。如果說早期融合新聞強調的是所運用的媒介的多樣性,當前的融合新聞報道則更強調媒介的適用性,即媒介融合不只是多種媒介報道形式的堆砌,而是“基于互聯網的核心報道平臺,根據新聞內容的時間和空間特點,以最適宜的媒介手段,融合使用多種技術形態進行報道”。其特征包括:全時,即每天24小時、每周7天實時更新,新聞報道是實時修改和補充的動態過程;開放,即融合報道既提供信息整合的結果,也提供信息使用的入口;互動,即新聞用戶不僅能夠自主地收看新聞,而且能夠反饋和使用新聞。②
近兩年來,在數據挖掘、數據分析等大數據技術發展的影響下,融合新聞報道又呈現出新的趨勢。具有代表性的融合新聞報道包括:英國《衛報》2010年關于“阿拉伯之春”的報道、2011年關于倫敦騷亂的報道、2014年關于埃博拉疫情的報道,《紐約時報》2012年推出的融合報道《雪崩》,《芝加哥論壇報》關于社區犯罪的報道等;此外,中國媒體也在進行著多種形式的努力,除了新浪、網易、搜狐等紛紛推出的數據多媒體新聞外,新華社近些年也積極進行融合媒體報道,推出了如“三北造林記”“延安退耕還林記”等作品。這些新聞報道融入了更多數據新聞的特征,其共同特征包括:從技術手段上來看,多種媒介技術相互嵌入、融合,“數據可視化”特點突出;從新聞選題來看,均是具有較大社會影響、較長時間跨度的復雜議題;從新聞生產來看,所耗費的人力、物力資源較大,成本較高。
融合新聞報道憑借其寬廣的視野、豐富的資料以及精彩的呈現形式使得新聞報道實踐在專業性和可讀性方面大大拓展:報道從關注社會表層現實轉變為發覺社會深層現實,媒體從信息收集者變為社會意義的生成者,其可視化的敘事手段也更加適應受眾理性認知和感性認知整合的需求③。美國波因特媒體研究院(Poynter Institute)發表文章稱,《雪崩》“正推動多媒體敘事朝著令人激動人心的方向發展”④;但與此同時,針對融合新聞報道的質疑聲也不斷涌現,認為以“雪崩”為代表的融合新聞報道并不能代表新聞業的未來,這種質疑聲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此類融合新聞報道耗時、耗資巨大,不適合常規報道周期,大部分普通媒體無法承擔其經濟成本。以《雪崩》為例,其制作團隊包括11名圖表和設計人員、一名攝影師、三名攝像師和一名研究員,耗時六個月;新華社最新推出的全媒體融合報道《延安退耕還林記》也是多個部門歷時兩個月、從上萬張照片及超過900分鐘的實地拍攝和歷史視頻資料中挑選出來、制作完成的。《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評論道,《雪崩》這類作品耗費巨大的財力和人力,不可能成為新聞報道的常態,因為大多數新聞媒體并不具備這樣的人力財力⑤。另外,日常新聞生產的周期也不能允許動輒上月的制作時間。
其次,此類融合新聞報道多針對重大的社會事件,“在新聞資源同源化和新聞報道同質化日趨普遍的今天”⑥,此類事件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融合新聞報道無法成為一種慣常的報道形式。通常來說,重大的社會事件中往往存在著數量眾多的社會主體、紛繁復雜的社會關系和較為廣泛的社會影響,多樣化和直觀化的融合新聞報道正是厘清和解釋這種復雜議題的最佳手段。因此,在報道諸如阿拉伯之春、斯諾登泄密事件、倫敦騷亂等重大社會事件中,融合新聞報道能夠充分發揮其優勢。日常的新聞事件并不具備這種能夠發揮融合新聞報道優勢的特征。
對于融合新聞報道的第三點質疑是針對其與移動終端的適用性。便攜移動終端與移動互聯網和云計算并稱為影響未來信息傳播形態模式的三大技術⑦。雖然“平板電腦、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這三個平臺增長勢頭放緩,但是它們已經變得巨大”⑧,這些移動終端越來越成為人們獲取新聞信息的重要媒介。根據皮尤中心關于移動新聞閱讀的調查,60%的“千禧一代”年輕人更喜歡紙質媒體那樣的閱讀體驗,而不是音頻、視頻以及復雜表格等形式,因為在本來就不大的手機屏幕上,這些繁紛復雜的媒介形式很可能會影響閱讀體驗和接收效果;這一閱讀偏好在其他年齡群體中也較為明顯⑨。因此,從受眾的需求和體驗角度出發,融合新聞報道并不適合標志著未來媒體趨勢的移動終端。
以上對于融合新聞報道的質疑不無道理,這些引起學界和業界廣泛關注的融合報道確實都具有耗資巨大、議題復雜等特征。事實上,這些關于復雜議題的融合新聞報道只是融合新聞報道的少數,在當前的新聞實踐中,融合報道已經出現了常態化的趨勢,其發展并不會受到新聞議題、投入成本以及移動終端的制約。
首先,從新聞的選題來看,融合報道的對象并不一定是重大或突發的社會事件。例如,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全媒體融合作品“1999年-2010年英國每一條道路上的每一起死亡”(Every Death on every road in Great Britain 1999-2010)就并不具有事件導向性,而是針對較為平常的社會現象——車禍,將視頻、動畫、交互地圖與新聞直播相聯系,對10多年間英國車禍的傷亡情況、發展趨勢進行直觀地描述和分析,引起人們的關注;再如,融合報道“信息亞馬遜”(Infoamazonia.org)對南美洲亞馬遜雨林地區的植被覆蓋、森林砍伐、火災以及居民就業等多方面進行描述和檢測,并根據所獲得的動態數據進行即時更新,用戶也可以自行上傳信息。此外,融合報道的領軍者《衛報》也以“你快樂嗎?”“BBC是如何開支的”“英國人死亡的原因”“中國人每年有多長時間度假”等為題進行過融合報道。相較于突發性的社會運動和自然災害而言,上述選題并不完全具備新聞價值中的“顯著性”“重大性”特征,從每一個個體事件來看,均不屬于具有重大新聞價值的事件;但如果將這類常規性事件置于較長的時間序列中,其新聞價值和社會意義都會得到提升。特別是諸如“信息亞馬遜”這樣動態、實時更新的融合報道,不僅能夠向用戶提供新聞信息,更能夠直接服務于當地的植被監測、環境保護等工作。因此,常規新聞也能夠成為融合報道的選題內容。
其次,從制作成本與周期來看,融合報道并不一定需要如“雪崩”般大投入、大制作。《雪崩》是融合報道中的杰出代表,展現了幾乎所有媒介形式有機融合的最佳狀態,正如《大西洋月刊》主編湯普森所說,這是“一次新聞理想主義的實踐”⑩,但并非所有融合報道都要集合文字、圖片、視頻、圖表、交互地圖、動畫等所有媒介形式,像“雪崩”一樣宏大而炫目。上文所提到的近些年具有代表性的融合媒體作品均是關于復雜議題的融合了數據新聞的報道作品,是在對大量數據的挖掘、分析和視覺化呈現的基礎上完成的。但如果回到融合報道本身的意義來看,它僅指主要基于互聯網核心平臺,融合多種媒介技術、以最適宜的手段進行新聞報道;從這個角度來看,現在網絡上的大部分新聞報道都具有融合報道的特征,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方式對某一事件進行立體、全面的呈現。具有可視化、多媒體特征的數據新聞也出現了常態化趨勢,并非普通媒體不可承受,《衛報》的“數據博客”(datablog)欄目每天都會推送一到兩條配有可視化圖表的新聞信息,《經濟學人》的“每日圖表”(The Daily Graphic)中還包含視頻圖表(videographic)內容,用動態的圖表展現變化發展趨勢;國內新聞門戶網站在數據呈現和融合報道方面也正在進行常規化的探索,如搜狐的“數字之道”、網易的“數讀”、騰訊的“新聞百科”、新浪的“圖解天下”等都會定期發布信息,以文字、圖表、漫畫等形式對新聞事件進行解讀或梳理,這些作品通常僅占據一個網頁,結構清晰、一目了然,不會像“雪崩”或“數字亞馬遜”那樣結構復雜、鏈接眾多、需要眾多人力物力財力。
另外,從傳播媒介的適用性來看,日常的融合新聞報道已經成為移動終端新聞呈現的主要方式。在微信中,媒體公號推送的新聞大多同時包含了文字、圖片和視頻等多種媒介形式,受眾還可以通過回復、投票等方式對新聞進行反饋和進行互動;而在以微博為代表的社交媒體中,一條包含了圖片、視頻的微博本身就是一種簡單化了的融合報道形式。在網速和帶寬不斷提升的情況下,通過移動終端獲取具有交互性的融合新聞報道,將成為未來信息傳播的一大趨勢。此外,從受眾的角度來看,照片、視頻等圖像信息仍是其青睞的媒介形式,在一項關于用戶對融合報道的意見的調查中,被調查者通過手機獲取新聞的比重高達82.55%,僅低于電腦(85%),而其最喜愛的前三位媒介呈現元素分別是照片、文字和視頻,因此注重對照片、文字和視頻的優化組合和使用將大大有助于提升新聞呈現的效果。例如,2014年10月20日,在北京地鐵漲價方案推出后,騰訊新聞的微信公號發布了相關圖文報道《再見,北京地鐵2元的風景》,以圖片配文字的形式簡要介紹北京各條地鐵的終點站,用戶通過點擊手機屏幕等簡單操作就可以進行觀看。這條簡單的圖文報道有著很強的時效性和傳播力,能夠與用戶產生高度的情感共鳴,得以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因此,融合報道并不一定都要像《雪崩》那樣復雜炫目,手機屏幕上簡單的圖文組合也可以成為成功的融合報 道。
融合新聞報道以信息與傳播技術的發展為基礎,但它絕不是多種技術形態的簡單堆砌,而是以提升新聞報道的質量和用戶體驗為目標的技術融合;與其說它是“技術本位”,不如說這是一種“新聞本位”和“受眾本位”的新聞生產意識,報道中炫目的畫面和技術并非為“炫技”而制作,而是為了受眾能夠更好地接收并理解新聞信息。融合報道走向常態化也應當因循這一路徑,即關注日常社會現象、發現事件背后深刻的社會動因和影響,重視用戶體驗、開發簡單明了的適于移動終端的融合報道。
(作者分別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3級博士生、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本文是國家社科基金重點課題“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研究”〈批準號:14AZD038〉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蔡雯. (2006). 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聞傳播變革.《國際新聞界》5, 31-35.
②龔瀛琦, & 張志安. (2011). 融合報道的特征及生產機制. 新聞界, 3, 11-14.
③王斌(2013).大數據與新聞理念創新——以全球首屆“數據新聞獎”為例. 編輯之友,6:16-19.
④Sonderman, J.(2012). How the New York Times’‘Snow Fall’ project unifies text, multimedia. http://www. poynter.org/latest-news/top-stories/198970/how-the-new-yorktimes-snow-fall-project-unifies-text-multimedia/ 2014年10月18日訪問。
⑤⑩Thompson, D. (2012). ‘Snow Fall’ isn’t the future of journalism. http://www.theatlantic.com/ business/archive/2012/12/snow-fall-isnt-the-future-ofjournalism/266555/ 2014年10月18日訪問。
⑥李穎.(2012). 新媒體時代“獨家新聞”的價值重塑.傳媒觀察,1:64-65.
⑦高鋼(2012). 影響信息傳播模式的三大技術融合. 光明日報. 2012-8-21.
⑧李穎.(2013). 美國報業的“收割-衰退”螺旋趨勢——對皮尤2013年美國新聞業年度報告的報業解讀. 中國記者,7:125-127.
⑨Pew Research Center.(2012). The Demographics of Mobile News. http://www.journalism.org/2012/12/11/ demographics-mobile-news/ 2014年10月17日訪問。
編 輯 陳國權 24687113@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