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茍德培
適應時代挑戰的都市報發展新常態
——寫在《華西都市報》創刊20周年之際
□ 文/茍德培
在《華西都市報》即將邁入20華誕的2014年歲末,回首中國都市報20年發展史,其不斷適應市場、適應技術、適應時代的辦報理念的順勢調整與搖身三變,無疑是其蓬勃鮮活的生命力之所在。
國內都市報創辦之初,大多為省市黨報的子報,是作為事業單位的黨報探索轉企改制實現新體制和新機制及報紙“如何走向市場、如何獲取利潤、如何凸顯報紙的商品屬性”的一塊試驗田。
《華西都市報》的問世本身正是時任《四川日報》副總編輯席文舉“奉命創辦一份賺錢報紙,以此改變報業集團利潤困境”的產物。《華西都市報》第一次提出“市民新聞報”的定位,提出全心全意為市民服務的辦報方針和嫁接各類暢銷報優勢的辦報思路。全方位報道市民關心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體育等多個領域的內容,不僅為廣大讀者演繹家事國事天下事的“都市新聞大看臺”,而且為廣大消費者排列薈萃各類信息應有盡有的“都市生活大百科”。同時,自創“敲門發行學”,建立了三千多人的自辦發行網絡,使《華西都市報》大踏步進入四川盆地大中小城市的千家萬戶。
此后,《燕趙都市報》《楚天都市報》《南方都市報》《京華時報》《新京報》等都市報先后問世。都市報百花齊放,影響力各家爭鳴,本土受眾競爭、本土廣告客戶競爭、跨地域市場切割競爭,讓各都市報不斷祭起推陳出新的“法器”:瞄準都市受眾的都市報,從最初的都市市民報,到都市商務信息報,到影響有影響的人或者影響有影響力的人的報紙、再到主流都市時報……從PDF版電子報、手機報,到有聲報、3D報、香水報、魔碼報,再到iPad和iPhone手機終端報等,嗅覺敏銳的中國都市報人在競爭變化中不斷調整經營思路、在市場演進中不斷調整發展定位、在技術革新中不斷調整進取策略,實現了從市民生活報到主流都市報的成功轉型。
2014年春天,《華西都市報》提出打造“大眾化高級報紙”①的辦報理念。這一轉變,變的是報道專題化、觀點矩陣化、數據可視化、周末副刊化,力圖推動報紙由信息的記錄者、聲音的傳遞者,轉變為資訊的整合者、社會的洞察者、思想的引領者、平臺的融合者,以此消解網絡化、社會化媒體對傳統媒體傳播優勢和傳播影響的沖擊;不變的是目標受眾更加大眾化、目標客戶更加市場化、傳媒競爭更加社會化。變與不變間,力圖在紙媒轉型升級中繼續一馬當先的華都人又一次站到了求新求進的試驗田上。
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和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
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進一步對新形勢下如何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徑。《意見》發布之前,媒體融合已經歷三個時期:以1995 年10 月《中國貿易報》推出網絡版為開端,我國媒體融合產生并進入復制時期。以2000 年10 月《人民日報·網絡版》正式改版為“人民網”為標志,媒體融合進入互動時期。以2008 年3 月煙臺日報傳媒集團在全國率先實施全媒體戰略,組建全媒體新聞中心為標志,媒體融合進入全媒體時期。其中,中國都市報人整合資源實施的媒體融合,鋪開最廣、耕耘最細、運用最多、合力最大。
南方報業旗下以《南方都市報》為核心的南都全媒體集群,融合兩報、三刊、一電臺、一電視欄目、四網站、一LED顯示屏系等十七種媒體形態,有效豐富并拓寬了南都信息的傳播渠道。杭州日報報業集團旗下以《都市快報》為核心,融合了報紙、電視、廣播、網絡、手機多種發布終端,“一種內容、多種媒介、多種渠道、即時發布”的現代多元傳播模式收效漸顯。
無論傳統報業發展論調如何,與新媒體的融合都是大勢所趨,只有主動積極地探索新的傳播渠道和傳播模式才能贏得先機。《華西都市報》向內整合、打通接口、讀者訂制的媒體融合模式頗具代表意義:
1.向內整合。《華西都市報》立足于自身轉型升級打造的“華西傳媒集群”,強化集群傳播理念,在推動集群各平臺“一次采集,N極發布”的同時,優化了新聞傳播與廣告擴散的同時,也加強了《華西都市報》主報對集群各平臺的推介和報道力度。而新打造的“華西匯”,正將華西城市讀本、華西都市網、華西社區報、華西移動新媒體、華西傳媒呼叫中心、快樂900電臺等集群平臺的內容進行再加工和再集納,匯出精品,匯出精致。
2.打造接口。在與移動互聯網融合上,《華西都市報》將報紙作為接入移動互聯網的插件、接口的嘗試和打造動報、平臺報的提法頗有新意。通過“魔碼”等二維碼接口、AR技術的接口,讓讀者能通過報紙鏈接到移動互聯網的視頻、互動話題和移動支付當中,實現“有效空間的無限傳播、有限平臺的無限延展”。
3.讀者訂制。《華西都市報》“您的新聞,由您訂制”更是互聯網思維的集中體現:在技術上,《華西都市報》通過全新的地理圍欄技術,在其移動客戶端打造“身旁”功能,讓讀者可以訂制身旁的各種新聞資訊;在內容上,“通過多種渠道,針對客戶群力推品牌”②,通過各種渠道收集讀者和用戶的需求,選擇最具價值的線索和信息進行報道,率先在“眾包眾籌”的新路上作出了積極探索。在今年的全國“兩會”報道中,《華西都市報》推出了“兩會關注 華西訂制”的報道模式,由讀者撥打華西傳媒呼叫中心96111電話點題,《華西都市報》記者在兩會上提問解題,產生了很好的互動效果。
從單一化的平面媒體,到集群化的聚合報道,再到全媒體化的戰陣出動,中國都市報人在媒體融合的道路上邁出了極具標本意義的積極布局與嘗試,成為國家關于“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戰略的破題者與急先鋒。
在中國報業發展史演進到65周年(1949—2014)之際觀察國內報業,我們一方面看到作為子報的都市報對其所在報業集團的利潤貢獻,一方面也看到過去的一年“國內報業出版集團主營業務收入與利潤總額分別降低14.6%與6.9%,43家報業集團中有15家營業利潤出現虧損”③的現實困境,這就給作為盈利主體的都市報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中國都市報人在市場變化的發展自覺中,開始了從信息生產提供商之變到媒體融合服務商之變,再到信息整合經營商之變的第三次轉身:從信息的傳播者到信息集納者,跨越到信息的經營者。
《江南都市報》旗下江南都市網以“報網互動、報網一體”的運作理念,全方位、多角度深入地搜羅江西各地、各行業的生活資訊。同時增強服務功能,加大本地商業信息,全力打造江西人網上生活平臺。《都市快報》旗下19樓社區專注于提供本地生活消費(柴米油鹽、吃喝玩樂、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和情感問題自由交流的平臺。并通過戰略合作、并購重組等方式,相繼在臺州等近30座城市成功復制“19樓”模式,創建了具有當地屬性的城市社區。
在諸多從傳播信息集納信息向經營信息的都市報中,《華西都市報》步子邁得很大:一方面,華西都市網依托《華西都市報》1+N強大的媒體平臺,利用SNS、微博、團購等系列的互聯網新技術和新產品,提供最全面的成都生活消費資訊,打造一站式的成都網上生活社區,重點打造時尚、娛樂、結婚、美食、旅游等特色頻道。一方面參照O2O和C2B2S理念,推出八小時購物網(www.8xs.com. cn)的同城電商平臺。八小時購物網以“更鮮、更快、更開心”的理念籠絡線上線下資源,在線銷售農產品、有機食品、土特產、電影票團購、母嬰產品、數碼產品、家居家紡等商品。基于與速遞業務的戰略合作,其觸角直接延伸至成都600多個小區(樓盤)。八小時內,便能讓都市市民享受到最新鮮、最便宜、最安全的產品。
(作者是四川省干部函授學院文化產業中心特約研究員)
【注釋】
①袁舒婕:《<華西都市報>改版提“大眾化高級報紙”概念》,中國新聞出版網2014年3月。
②李穎:《報業:如何獲得手機報主導權》,《新聞記者》,2011年第6期,25頁。
③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2013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2014年7月9日發布。
編 輯 陳國權 24687113@sina.com